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www.weidumeiye.com/
随着汤唯参演的许鞍华文艺大片《黄金时代》的放映临近,萧红,一个曾经被主流忽视的女作家,和她背后站立的那个滚烫的黄金时代一起,隔着久远的时光,头一次密集地占据了人们的视线。
萧红是谁?她跟黄金时代有什么关系?
●逃婚、同居,抗争弥漫了萧红的整个人生
很难说萧红是有名还是无名。说她有名,比起名满天下的张爱玲,她要低一头。说她无名,她惊世骇俗的感情经历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萧红是个作家,但她安静写作的时间并不多。她一生大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因为求解放,求自由的天性,她做出了许多为世俗所不容的行为。时代也以残酷回应她,让她承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萧红故事的开始,正是始于“一切都是自由的”。她出生在东北小城呼兰河,有一个冷漠孤僻的父亲。她与父亲之间有许多的抗争,无论是读书还是嫁娶。为了逃婚,她去了北平投靠表哥。表哥早有家室,此事在老家引起轩然大波,两家都拒绝寄生活费,除非他们返回。北平天冷、米贵,居大不易,表哥渐生悔意,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走投无路之际,她的未婚夫追到北京,于是两人回到哈尔滨同居。
接下来是萧红故事最广为人知的部分:她与未婚夫同居于哈尔滨一旅店,欠了巨额费用,后者逃离,旅店老板威胁要将已怀孕的萧红卖进妓院。危急中她给报社写信,萧军前往探望,两人互生好感,他奋力将她救出。文学史上遂有珠联璧合之“两萧”。
逃婚、同居、未婚先孕,这一连串的不循常规、随心所欲在三十年代初的东北小城,是何等令人惊骇。父亲的专制激发了萧红的反弹,她为了争取自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她没有退缩,这样的精神一以贯之,蕴含在她的作品里,弥漫了她的整个人生。
●一生都在追求自己可以掌控的生活,但不可得
萧红遇到萧军,也不知是祸是福。
他们有过一段苦哈哈的日子。萧红的女儿生下来,就送给了别人,日常生活也要靠朋友接济,因此萧红有了深入骨髓的饥饿经历,她的散文集《商市街》对那段饥寒交迫的日子有活灵活现的描写。《饿》写她半夜屡次想拿走别人挂在过道门上的“列巴圈”(面包),想到这便是偷,不免心跳耳热,一次次开门,又退回房内。
恐怕也是因为品尝过饥饿的滋味,萧红在写作时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一边。
后来两萧到了上海,在鲁迅关怀下,在文坛站稳,成为左翼阵营的金童玉女。年底出版的《生死场》更是让萧红被赞誉包围,也收获了许多朋友。这几乎是萧红最美妙的一段人生旅程。她的爱情终于圆满,她成了名满中国的左翼女作家,才华成就直逼丁玲。这梦幻般的成就不过是两三年间的事。她的人生到此,是最具励志意义的新女性标本。
但她和萧军之间却摩擦渐多,萧军在外偷食,他们经常为此争吵,萧军脾气暴烈,有时竟将萧红打得鼻青脸肿。他们短暂分开了一年后又复合,但仍争吵不断。年秋,两萧在武汉认识端木蕻良,后者因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颇受文坛瞩目。
萧红与端木蕻良渐生情愫。年初,两萧与端木蕻良等作家前往临汾,又到西安,此时萧红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仍坚决与萧军分了手,嫁给了端木蕻良。
这是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两萧”在文坛上的影响力是有“政治影响”的,绝不是情侣之间的小打小闹。作家杨早说:萧红当然不会感受不到这种压力。但是她不愿意屈服,就像她不愿意过丁玲那样的生活,不愿热血冲动地打游击,也不愿写组织希望她写的文字。这是从人生到文字的抗争与独立。
二萧的分手,在萧红的生命史里有着象征性的意味。萧红命运的重大转折和她一生最持久的痛楚都来自萧军。
嫁给端木蕻良后,因为战乱,萧红辗转于武汉、重庆,远离了红色中国的文艺核心。年初,萧红夫妇飞往香港。此时的萧红患了肺结核,病弱不堪,孤寂中愈加思念家乡。在暖洋洋的南方,萧红想念寒风凛冽的北国,想得心尖发颤。《呼兰河传》开篇就写:严冬封锁大地,大地被冻得满是裂口,水缸被冻裂了,豆腐被冻在地上,热馒头冻成冰块,水井都被冻住了……
年夏秋,萧红的肺结核已很严重,她边治疗边写《马伯乐》第二部,出院后依旧虚弱年,日军进攻香港,炮火连天,全城惊慌失措。战乱之时,温和绵软的端木蕻良没有给予萧红足够的安全感,与端木一起陪着萧红的骆宾基感觉,她似乎很担心自己被弃之不管。
端木蕻良没有抛弃她,但萧红自己已经支撑不住了。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简陋的临时救护站。
她去世时还未满三十一岁,却已尝尽磨难。她一生都在追求自己能掌控的生活,却始终不可得。
●不出世的文学天才,却又长期被主流文学忽视
脱离作品看萧红,会觉得她是个“脑子不好使”的女人,做事情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一生的颠沛流离都跟自己的“作”分不开。
但作家是以作品作为生存的见证。作家杨早说:萧红原本是一个不世出的文学天才……她是用生命写作的那种人,后世对她了解与研究的兴趣,也正是建立在她作品的价值之上。以精神为志业的作家,他们的灵魂会呈现于他们的作品,也会投射于他们的人生。
萧红的作品里,又有着什么样的灵魂呢?
她是一个很难被定义的作家。比如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堪称对北方中国最精确的刻画之一,但它既不像小说,也不像散文。它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情节,情绪和语言又那么诗化、散文化。作者好像全无章法,凭兴之所至,将家族叙事、风俗长卷、私人经验等随意铺排。看似松散、零碎的七个章节,却勾勒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方小城浑成而斑斓的乡土画面,既有万物求生求荣的喜悦快意,也有生存的酸涩残酷,还有无知者的可怜可憎,以及弱者(尤其是女性)的凄凉悲歌。
《呼兰河传》中,她并没有像其他左翼作家那样,一味批判帝国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