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真正的西施故里在萧山临浦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8569.html

近日有媒记发表了一篇名为《西施故里之争再起波澜:诸暨紧急致函萧山指其造假》的报道,引爆网络!

面对媒记漏洞百出的报道和某论坛上两篇所谓原创的打假文章,微博网友

杭州小熱昏引经据典,以一篇《论西施出生地萧山临浦(古苎萝乡)——驳诸暨城南之西施故里》,还原了西施故里的真相!理直气壮地告诉你:为什么说真正的西施故里在萧山临浦?

全文:

读完诸暨某君所写的《萧山造假“西施故里”二十大证据》,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萧山人,看完之后,相当义愤填膺,一句老古话说得好叫:“恶人先告状”。白日化的名人故里之争,真正目的不用说,更多不过是为了打响知名度,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场争夺战中,恰恰不是萧山造假争夺,因为萧山区在撤市设区之前,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十强县级市,年撤市设区之后,更是成为了杭州大都市区的一个经济强区,萧山历史名人也不乏西施一人,完全没有必要再通过西施之人物形象来提升萧山的知名度。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会旧事重提讨伐诸暨,恰恰是因为千年的西施情节在撼动着萧山人民,是谁为了旅游开发篡改历史事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自古有争议者,唯有联合共同发展才是上上策,而不是无端地指责与谩骂。诸暨“恶人先告状”,近期的所作所为那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做贼心虚。

官修《萧山市志》是继承明清萧山县志(明嘉靖、明万历、清康熙、清乾隆四部)结合萧山市(年至年,县级市)而修编的地方志。作为萧山本土人士,一直觉得诸暨在弘扬西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实西施生活的年代与古诸暨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并不反对诸暨与萧山临浦一起弘扬西施文化,但是诸暨某些人士,逢萧必反的态度真是实在让人无法恭维。希望大家客观看待历史,反驳何须二十条,林林总总七条足矣。

1、历代史册记载苎萝山在萧山苎萝乡

较早记载西施的文献是《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云:“女出苎萝山,”就因为没有说是苎萝山在哪里,才造就了这场千年官司。

那么苎萝山到底在哪里?《后汉书·郡国志》:“杨州,会稽郡,余暨”刘昭注云:“越绝曰:西施之所出。”据此,西施故里苎萝山在余暨县。余暨县即今萧山县,而并非诸暨。今萧山境内有没有苎萝山?答复是肯定的。有,而且是邑内名山。萧山以及绍兴各种地方志文献均有描述苎萝山在萧山苎萝乡(今属萧山临浦镇),乡以山名,符合逻辑。

再来说诸暨城南五里之所谓苎萝山,希望大家去实地看一下,那叫山?一个土包而已,因为历史上诸暨并无苎萝山。故《会稽记》所云北界罗山,前虽冠有诸暨之名,而所指者,实为今萧山之苎萝山,因今萧山苎萝山,正居于萧山与诸暨毗连处的“诸暨北界”上。至于为什么要冠诸暨,后有叙述。

2、历代萧山史志和相关文献从来都认为是西施出萧山苎萝

余暨,西施之所出。

——《越绝书·逸文》(清·金山钱培名辑万卷楼丛书本)

会稽郡·余鞋(六)越绝曰:西施之所出。

——《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

牛头山临江,山在县(永兴县)东南,水陆并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回流,舟行倚宿,犹未经过。说者云:牛头、苎萝,一日三过。

——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

按:孔氏所指的苎萝山,实在今萧山境内,因为只有萧山牛头山与苎萝山才“一日三过”。

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川,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诗于西施石日:“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唐·范拽《云溪友议》

按:西小江流经萧山,苎萝山在其临浦至所前一段东侧。

紧萧山县本余暨县,两汉属会稽郡。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晋因之,隋省人会稽县。唐·仪凤二年复置,属越州。天宝元年改曰萧山县,泮水所出,水经以为浦阳江之别名,自外无水以应之。越人西施出于此县。

——北宋·欧阳患《舆地广记》

苎萝山,在县(萧山县)南三十里,有西子庙……

——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九

渔浦八十五里为苎萝,浦口有西施庙存。

——元.张翥《题赵仲穆江浦归帆图》

按:今萧山义桥镇有渔浦街。

苎萝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属苎萝乡,下有西施宅

——明·嘉靖《萧山县志》(天一阁藏本)

按:据该志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

漫夸美人之人吴,更异将军之救父。

——清.郭伦《萧山赋》

按:上句写西施,下句写明·道州守备沈至绪之女游击将军沈云英。此赋收入民国《萧山县志稿》

余邑南乡有苎萝村……维岳降神,笃生西子,沼吴存越,忠义荣万古焉。

——清·徐国楠《苎萝王氏宗谱·禹发公暨长嗣君抡升公传》

注:徐国南:萧山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中书侍读,湖广京畿道御史,山东运河兵备道。

《舆地志》云:“西施、郑旦皆居苎萝。”余亲历焉,苎萝一山阜尔!访之父老,云:施旦皆居茅家埠,沿村有溪,曾浣纱焉。及访旧居,竟不可得。

——清·茹铉《王会新编》

瞻牛头与苎萝兮,信不远而伊尔;爱山川之清淑兮,斯生长夫西子;……以余暨为诸暨兮,验往牒之非是。

——清·朱彝尊《湘湖赋》

西施宅,在萧山东南苎萝山,山下即西施宅,有红粉石。又:诸暨也有西施宅,浣纱石,辨者以萧山之宅为真。……苎萝山,……在诸暨县南五里,浦阳江之西,俗呼张家山,山下有浣纱石。而无西施之居,至今传疑。

——清·西吴悔堂老人《越中杂识》

《后汉·群国志》会稽郡余暨县,今萧山也。刘昭于余暨县下引《越绝书》

注曰:西施之所出。则知为诸暨人非,喜而正之:

两地苎萝山,谁生窈窕颜?

信从端木笔,疑是子皮还。

蓉采若耶近,艳逢浣浦艰。

年年春赛日,歌舞不曾闲。

萧山有土神祠,像为西施。

——清·阎若璩《潜邱扎记》

苎萝村土地为西施。萧山县人。

——清·《谈迁佃匕游录·西施神》

萧山旧曰余暨,自有苎萝山,滨临浦渡,古来有西施庙。

——明·王思任诸暨《苎萝西子志》

泉石流素香,昔年浣纱处。……还顾旧时伴,布裙相晤语……

——明·来集之《题苎萝西子祠》

西施住萧山之苎萝村,其地在萧山城南二十五里…...施亡后,乡人思之,为立祠溪旁,以其为乡所出。女名小姑神…,宋淳熙年敕封为土谷神,曰苎萝村土地先施娘娘。

——清·毛奇龄《九怀词.苎萝小姑》

金将兀术从上董岭(在今萧山境内)追杀康王,几为所捕,至苎萝川,忽见山间石壁彩虹纷起,光莹耀目,士卒惊愕。兀术下令搜寻,青山如帐,仅两间草舍而已,问之土人,谓是西施出生之地。

——清·韩栋《湖南笔记》

按:“青山如帐”者,即萧山苎萝山下青山帐村是也。

西施庙在苎萝乡(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置)之东,殿五楹,余屋三间,有演台。苎萝山前有西施里.西施宅,宅前有红粉石,外有浴美施闸

——民国《萧山县志稿》

萧山县南有苎萝山,届苎萝乡。山下有西施宅。宅临溪。溪边有西施滩,红粉石。

——明·万历《萧山县志》

西施实生于吾萧,今萧山有苎萝乡。《后汉书》会稽郡余暨即萧山,注西施之所出。以诸暨者误。

——明·来斯行《槎庵小乘》

3、有关西施庙(娘娘庙、西施宅)

宁波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之萧山县志记载苎萝山(去县南二十五里属苎萝乡),备注下有西施宅,上有红粉石。看清楚是西施宅,这西施宅就是现在的西施庙,在浣纱溪西岸,施家渡北,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西施死后,乡人为纪念她,改为西子祠。

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娘娘受封为萧山苎萝四十八村的土谷神,祠改庙,当地人敬呼“娘娘庙”。今存之西施庙系清代光绪二年四月重修,是重修不是新建,有关此庙在南宋的《嘉泰会稽志》有记载。诸暨的西施故里是什么时候造起来,20世纪80年代,也号称是重修,证据何在?孰真孰假,请指教。

4、再说浣沙溪

首先对溪的概念做个普及。溪是相对上比河流窄,水流速度变化多端的自然淡水水流。一般来说窄于五米的水流被称为溪流,宽于五米的被称为河流。通常溪流都是在河流的上游,和山谷一带,湍流和不平坦的河床亦较常见到。

在古代越国古都的东西两边有两条江,分别叫东小江和西小江,东小江就是现在的曹娥江,西小江就是现在的西小江(钱清江上游)。西小江的上游为麻溪,麻溪以下流经萧山苎萝乡一段,因为当地种植一种叫苎麻的植物,就是西施浣纱的纱的原材料,为纪念西施在这里浣纱才有了浣纱溪。

诸暨人太会瞎掰了,把浦阳江说成浣纱溪,浦阳江是江,河面宽广,只不过宋明等不同年代,浦阳江因借西小江部分江道而流。浣沙溪是溪,而绝非是江。因为诸暨没有浣沙溪,某些牵强附会之人才把浦阳江改成浣江,自认为天衣无缝地又名浣纱江,浦阳江就是浦阳江,也不会变成浦阳溪。浣纱溪就是浣沙溪,一条小溪沟,也绝对不会变成大江。

5、宋皇帝钦定苎萝乡西施里

其实关于西施故里早在南宋就早有定论,当时淳煕皇帝敕封西施为苎萝当地土谷神,宋代萧山县的行政建制有苎萝乡,在县南二十五里,领五里(里相当于村):安国、孔湖、临浦、西施、朱村。至于诸暨黔驴技穷把现如今的临浦的苎萝村搬出来,施家渡、木汀徐、屠家埭均是古属萧山苎萝乡,后改苎萝乡为通济乡,西施很多古迹散落在这三个自然村,恢复旧名理所当然名正言顺,有什么不可以,千万不要断章取义,以乱视听。

特别是屠家埭村的屠氏家族,对西施文化的弘扬与保护,有续修家谱可追溯。具体参见《杭州西施古迹与屠氏家族》一书。

6、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成系统并可信赖

萧山西施古迹群是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说古迹是古迹,故里是故里。那么我要反问诸暨:你又凭什么说诸暨城南是西施故里呢。还是要依据文献和古迹。

再来梳理下临浦现存的西施古迹群,是成系统和可信赖的。

苎萝山·红粉石

苎萝山海拔米,为会稽山余脉。在浣纱溪东岸,属苎萝乡。山上有红粉石,相传为西施妆罢将胭脂水泼于石上,日久积红;另说,西施告别故乡时,泣血所致。清初单隆周《苎萝山》诗:“石留红粉延朝旭,江带春纱绕绿芜。”

浣纱溪

从南流向东北,入西小江。溪约长5华里,沿岸有西施古迹多处。相传西施未入吴都时,常在此浣纱。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明代崇祯进士、安庆府推官来集之《题苎萝西子祠》诗:“泉石流素香,昔年浣纱处”。

苎萝湖

又称西施湖,在苎萝山西麓。宋后,淤成水田,称苎萝畈。原来苎萝湖与湘湖、临浦湖连成一片,是钱塘江的泻湖,后逐步淤塞变成畈田。唐宋之间《浣纱篇》有“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句。

洗脚潭

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常在此洗脚,现已淤为苎萝畈部分。

西施里

即萧山古苎萝乡一带,为西施出生地。浣纱溪穿村而过,在溪东者为东村;在溪西者为西村(今称施家渡村),施姓聚居。据明嘉靖《萧山县志》记载,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

西施庙

在浣纱溪西岸,施家渡北,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此庙原为西施宅,西施亡后,乡人为纪念她,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中,西施受封为萧山苎萝乡四十八村的土谷神(清代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后,祠改为庙,当地称娘娘庙。原有殿五楹余屋三楹,北厢为僧舍。“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系光绪二年四月重修时所留,今尚在。

苎萝亭

在西施庙前,东濒浣沙溪。亭梁上有“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等墨书。

后江庙

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浣沙溪。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今存。明代来集之《题苎萝西子祠》诗中“还顾旧时伴,布裙相晤语”,即咏此。

范蠡庙(日思庵、日施庵)

在施家渡柴湾,滨浣纱溪。俗称“日思庵”、“日施庵”。乡人为纪念范蠡于此访得西施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为当年西施入越都时下船处。

浴美施

在施家渡西北约2华里的两河交汇处。明万历间,开拓河道,此处建闸,为纪念西施,立石碑称“古浴美施闸”,其石碑犹存。

7、驳诸暨主观臆断之西施经过临浦而留下的古迹说

西施在萧山临浦的古迹达14处之多,并区别于杭州西兴(原属萧山)的妆亭、嘉兴妆台、苏州灵岩山的馆娃宫,那是西施在入吴路上以及在吴国都城留下的古迹。而萧山的古迹都是西施生于斯长于斯的最佳证据。那么也有人会说诸暨也有古迹。

这就要从萧山的历史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之地并无萧山县,这是历史书可查可循的。据明《嘉靖萧山县志》记载秦始皇十六年初并天下,始置余暨县,属会稽郡领。也就是说西施生活的年代萧山尚未建县,分属于诸暨和山阴。西施生活的苎萝山、苎萝乡或属诸暨或属山阴均有可能,但据推测属古诸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才造就这场千年之争。诸暨的西施古迹全是后来根据临浦的西施古迹建造出来的,并引来一大帮以讹传讹的文献。萧山苎萝山的考证,与《会稽记》、《太平寰宇记》、《嘉泰会稽志》、《康熙绍兴府志》索描绘一样并成系统。

诸暨口口声声说:临浦西施古迹是过临浦时留下的,当地的名称也是当时西施过临浦时改的,那么我们不妨按照诸暨的逻辑大胆假设,且当西施是经过临浦的,当地的山也改名,村也改名了,溪也改名了,庙也改名了,亭也改名了。西施来了下,这个地方所有的名字全改成与西施有关了,二千多年过去了,还依依不舍,那请问诸暨还争什么,对于临浦如此弘扬西施文化的地方,不应该得到宣传和保护吗???我们要做的不就是弘扬和传承西施文化吗???恰恰是因为西施生于苎萝长于苎萝,才会有这么多完整的西施古迹。

再有,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沿西小江而行,来到了此地。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到自己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炎热,西施便在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冠上了“浴美施”三个字。古浴美施闸(明万历年间)今犹在。试想,如果西施不是生长于此,何必要留自己清白于此呢。

纵观历史风云,以讹传讹者甚多,还希望大家漫游于历史长河中客观分析,女出苎萝山才是真正的西施有关文献之源头。其实辩论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一定要分辨出你谁真谁假。而是大家一起弘扬西施文化,我们并不反对诸暨一起,诸暨又何必咄咄逼人。有时间建议大家去两地走走看看,目前萧山诸暨两地之西施古迹用曹雪芹的话说,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萧山苎萝山人发表于年2月25日

(作者:微博

杭州小热昏)

相关链接:

真相

西施故里在萧山临浦,已经和诸暨人撕了一个世纪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jz/5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