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书海共勉
亲子共读越来越热闹,但读完除了看热闹,并没有没有收获?
不妨给孩子看些大师作品,感受经典的内涵。
魔法象近来有很多名家名著改编的绘本,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再比如这本萧红的《祖父的园子》。
再现经典文字的同时,配上了原汁原味的绘图,让孩子们也可以从小接触经典、爱上经典。
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的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与鲁迅情同父女,在那个“吃人的年代”,枪打出头鸟,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极具个性的她,可以说就是一只被时代爆打的“鸟”。
所以,萧红也成了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
这本《呼兰河传》,也是她逝世前的最后一本著作。
在这本书里,她回忆了童年,在香港的她用笔想念着祖父,讲述着东北那个叫做呼兰河的小城,那个冰天雪地但在她脑海深处坚不可摧的地方。
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
这部长篇小说也成了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
这本《祖父的园子》,则是《呼兰河传》中最温暖的部分。
因为不忍心看《呼兰河传》,所以特别喜欢这本《祖父的园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呼兰河传》
全书开篇第一句话,却是这样一句话,让人有点瘆得慌。
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茅盾
茅盾给《呼兰河》作序,也保持了同样的基调。
他说,在游泳的季节,浅水湾该有不少红男绿女,然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通过《呼兰河传》可以看到,萧红短暂的一生中,最让她感到幸福的童年,也是寂寞的。
萧红出生时家境优渥,不愁吃穿,可惜,生母早亡是个没妈的孩子。
父亲张廷举续弦后,继母梁亚兰与萧红姐弟感情并不亲密。
父亲担任过呼兰小学校长,还做过通俗出版社社长、省教育厅秘书,是新潮的文化人,但骨子里的观念还在大清。萧红母亲死后,家境变坏,工作和理家不能兼顾,孩子成了出气筒。
在《呼兰河传》她也写到,父亲冷漠,母亲残酷,奶奶残忍,自己调皮,
书中她还是个5、6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
一次雨天玩酱缸的盖子,爸爸一脚将她踢飞,差点掉到火堆里。
她淘气地戳破窗户纸时,奶奶在窗内用针守株待兔,故意让她手指扎得鲜血直流。
只有爷爷慈眉善目,疼她、宠她,愿意陪她。
祖父给了她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成就了她日后的文学想象。——黑龙江大学萧红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君
人说,最好的爱是陪伴,祖父的陪伴,满满都是包容,理解和疼爱。
面对认不清狗尾草和麦穗的小萧红,爷爷不但不因为她的狡辩而生气,反而哈哈大笑;
给她烤小鸭子吃,烤小猪崽吃,教她念诗,给她讲故事。。。
如果爷爷没空,她就会跑到园子里去。
在那里,蝴蝶,蚂蚱,蜻蜓,就是她的玩伴。
小黄瓜,大倭瓜,就是她的朋友。
再不然,就是看天空。
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
她的精神家园,爱的寄托,童年的欢乐,都在这《祖父的园子》。
可惜,萧红这种欢乐并没有持续多久。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萧红不缺才华,但她太缺爱了。
面对冷酷的父母,她一生都在抗议,做叛逆的孩子。
面对薄情的汪恩甲,她虽被抛弃,仍然坚持生下了孩子。
面对解救她的萧军,相爱相杀,因无法忍受优越感最终分道扬镳,甚至传言她亲手除掉了自己和萧军的孩子。
最后,和端木蕻良(笔名,像日本名字,其实也是中国人,东北老乡)走到一起,可惜已经病入膏肓,写完《呼兰河传》后不久,便。香消玉殒。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萧红有着天才般的才华,但缺爱的她,一生潦倒困顿。
龚燕翎老师画笔下的这本《祖父的园子》,留下了萧红笔端的温暖和爱,留下了她童年的快乐,也给了我们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希望,在这样美好的绘本的滋润下,我们的孩子能借此增加童年的亮色,像我们敬爱的袁隆平爷爷,从小在那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世界里,爱上花园果园里生机盎然的美好。
茫茫人海,浩如繁星的书海,很高兴能与您在这里相遇!~
我是爱读书爱分享的
书海共勉,书海漫漫,期待与您一起畅游,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