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简介
萧红(~)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年自费出版。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出版。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后期创作题材比较广阔,艺术形式多样。
中篇小说《马伯乐》,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她观察敏锐细致,作品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擅长于散文的笔调;叙事写景胜于人物描写。但不大注重结构的严谨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人物形象有时显得不够丰满。萧红的散文也写得文笔亲切、细腻,涉及生活面较为广泛,颇具特色。
萧红的骨灰于年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她的代表作《生死场》,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版。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红选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