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的图片 https://m-mip.39.net/zl/mipso_5813045.html
向人世的苦难凝眸
——观电影《萧红》有感
BOOK
《萧红》这部电影,记叙的是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一生。这个多难的、倔强的、聪慧的女孩子,旅居于凉薄人间仅匆匆三十余载。
三十一年里,她褰裳涉水,离开呼兰河,离开哈尔滨,离开青岛,离开上海,离开日本,离开武汉,最终在香港的的炮火声中离开人世。然而,这一生里多少次远涉漂泊,是萧红的主动选择呢,更多时候,她是被迫选择的:她难以挣脱父亲作为家庭封建大家长给她套上的沉重枷锁,她眷恋萧军困顿情诺难以圆滑洒脱,她被战乱的时代推搡着往前走难以辨明前路。她的不幸,按有些人的“性格决定命运”所云,是自己害的;可在我看来,萧红的不幸,更多的还是由当时社会人情的凉薄所造成的。
萧红真人▼
BOOK
毕竟,要说萧红“恋爱脑”,一生依附于男人无法独立自强,多少有些“以现代女性视角俯视封建礼教压迫下女性众生”的味道。读其作品,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萧红的思想,其实有着电影完全无法表达的深邃和庄严。她写呼兰河,写哈尔滨,写的都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地上贫苦人民的生活,她写他们的苦、他们的麻木、他们的光辉、他们的毁灭。她不断地向人世的苦难凝眸,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写尽幽微,为苦难的世界担当情感痛苦。她苦于底层的艰难大概远胜过苦于自己命运的波澜,所以说萧红“恋爱脑”,我并不大赞同。
BOOK
虽然对于“恋爱脑”的言论,我必须作出否认,但是我又必须要说萧红大约的确是个困顿情诺难以圆滑洒脱的人。萧红是具有“女权意识”的。她在《生死场》里写,村庄上的女人生育在人们眼里,和畜牲生殖繁衍是毫无差别的。那理性而沉郁的语调,分明是一种对男权社会里女性命运的沉痛哀悼。可是写作归写作,萧红,作为一个女文人,总需要一个人来应和自己或是赞美自己,否则,女文人那种自有的骄矜,难免会像游丝一样飘摇落不到实处。起先,应和她的人是萧军,后来,赞美她的人是端木蕻良。我说这些,完全没有贬低萧红的意思,相反,我倒觉得渴望知音和寻求肯定是人性的天然。不过,萧红在情感上仍然有些让人不忍揭露的短处,她太过重情,因而时常困于情中,做不到慨然放手,一身洒脱。为什么说“不忍揭露”呢?因为“重情”本是多好的人格,人与人相爱,“重情”一词,总不为过。可惜世间凉薄人多,“少数服从多数”,这“不要太过重情”的定论也就堂而皇之地成了真理。
BOOK
电影谈到萧红说出“绯闻流传”这样话时,她只是笑了声,说:“我的作品会有人看么,大约我的绯闻确实是会永远流传了罢。”这里,也就接近尾声了。萧红,这个颠沛流离的灵魂,回首往昔三十年,不断地向人世的苦难凝眸,向底层的艰难凝眸,她既照见了自身,也照见了那个时代乡民们贫苦无告的生活。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史里苍凉而瑰丽的一抹色彩,可惜,如今她的文章为人熟稔的形式是语文教科书上的几页纸,她的名字倒是随着她的“浪漫私生活绯闻”出现在许多大众传媒的营销号里。
BOOK
文/陈嘉臻
编辑/钱程
审核/夏靓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