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还是向生而死?
——萧红命运之心理分析:观影《黄金时代》
作者:马枋(梦非)
这篇文章的标题有点绕,用通俗一点的方式表述,“向死而生还是向生而死”,其实就是“像猪一样快乐地活着,还是像思想者一样痛苦地死去”。
三十年代的女作家萧红,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命途多舛。或许她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内容,比如顺从父亲的安排,嫁到汪家做一个安闲的妇人,但她没有;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抗争与叛逆,逃亡与苦难。生为女人,她的命运在我们看来或许是不幸的,哪个女人也不想过她那样的生活;然而作为女作家,她短暂的一生却是美丽而绚烂,其绚烂之处不仅因为她那些不朽的作品,还有那几段波澜曲折的爱情故事。
是苦难选择了萧红,还是萧红自己选择了苦难?
这似乎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
从萧红(那时她还叫张乃莹)的出生及早年生活经历来看,她后来的悲剧人生以及爱情波折都已经被命运所决定。生在地主大家庭,早早就失去了母亲,与继母关系不好,父亲又是冷酷而严厉之人,惟一令她感受到温暖亲情的只有年迈的祖父。一个敏感早慧的女孩儿,终日孤独地与向日葵和蒲公英花作伴……这一切决定了她成年之后的生活基调与情感模式,她在诉说苦难的同时,一直渴望着安全感与温暖(母爱),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父爱),但命运给她种下了一个魔咒:越是渴望得到的,她越是得不到,越是不能长期拥有。所以我们看到,她活在自己命运的魔咒中。从未婚夫到表哥,从萧军到端木,她从一段关系走进又走出,每一次入与出,她都被伤得心血淋漓。她甚至不想成为母亲,因为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她从小就被母亲抛弃了,于是她也同样在抛弃她的孩子,她写下了《弃儿》,因为她自己就是弃儿,并且一再制造新的弃儿来重复自己曾经被遗弃的命运,也是通过惩罚自己、惩罚自己的孩子,从而惩罚早早离她而去的母亲……在这样命运的魔咒与苦难的轮回中,萧红无法让自己去过一种平常女人的平常生活。那不是她熟悉的生活。她不熟悉温暖和庸常的家庭生活,也不熟悉真正的爱,所以,她只会折腾自己。她是真正的“向生而死”,活着的时候就经常说自己不会活得很久,所以在活着的时候,就用力去享受痛苦,用力去折磨自己,去写《生死场》,去吟唱《呼兰河传》。与其说是苦难的命运选择了萧红,不如说,是她自己主动去选择了苦难。
令人略感宽慰的是,苦难从来不是一张罚单,而更多时候是一张奖劵。苦难往往与思想、艺术、宗教、人性结盟。一个作家,一个思想家或艺术家,如果不曾潜入到人生苦难的海洋,如果不曾领略到人性背后的阴影,他就永远达不到某个高度。所以说,正是苦难的经历,正是饥饿与寒冷的岁月成就了女作家萧红,而不是地主家的小姐张乃莹。
选择了苦难,也就拥有了文学的奖赏。这需要勇气,也需要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人类曾经历过英雄时代。所谓的英雄,就是被命运所选中的人,他们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平常生活,不得不去经历一条不平常的人生道路。他们去到有妖魔出没的丛林,或怪兽把守的山洞,只是为了探寻到一件宝物、一条神谕或是一个真相,再把这些收获带回人群之中,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作家、思想家、艺术家和宗教人士,他们都是精神英雄,他们了解到更多人生的意义以及人性的本相,再把它们表述出来。在他们深入人性与生活的过程中,他们注定要经受和体味那些不可避免的艰辛与苦难。他们为我们承受与承担,我们只需享受他们的战果。
所以,可以说,萧红是被那个时代选中的女作家,她的命运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在她逃避与抗争父亲为她安排的命运时,她又被时代所安排的命运所主导。
人是逃离不开自己命运的,逃离命运的同时,就是在创造命运。命运永远伴随着我们,或者说,正是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命运。
(写于十一期间《黄金时代》观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