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北京哪个医院医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柳亚子简介

年柳亚子赋诗:“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毛泽东和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年国庆晚,柳亚子词曰:“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毛泽东和曰“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皆传为名句。柳亚子(-),字景山,号亚庐,后称亚子,江苏吴江人,出生于大胜村的港上港南中段。柳亚子16岁中秀才,年入爱国学社读书,结识邹容,积极倡导反清排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追随孙进行国民革命。年始,与陈去病、高天梅等酝酿结社。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于苏州,是南社成立主要发起人之一,被推选为书记员,入社号3。此后任主任,在家乡黎里设立南社通讯处,编辑《南社丛刻》,是南社社务的主要组织者。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应邀赴南京任临时总统府秘书,后辞职返回上海。南北议和后,连续在《天铎报》上撰写社论,指责主和派,痛骂袁世凯。年组织新南社,任社长。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年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年后,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柳亚子早年受到卢梭《民约论》(今译《社会契约论》)很大的影响。这部在法兰西革命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政治学名著,倡导天赋人权学说,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为了维护人类的自由平等,人们可以经过协议,订立契约,建立公民的社会;同时强调人民有权推翻破坏社会契约,蹂躏人权的专制政体,建立法治的共和政体。柳亚子敬佩卢梭,服膺天赋人权之说,遂更名人权,表字亚卢,意谓“亚洲之卢梭”。柳亚子在以亚卢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立宪问题》中说:“遍四万万人中所谓开通志士者,莫不喘且走以呼吁于海内外曰:立宪!立宪!!立宪!!!”

柳亚子故居

柳亚子纪念馆,坐落在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镇黎里古镇上,东邻上海,北接苏州,南连浙江,太浦河穿过古镇,东西两头连接着巨浸分湖与京杭大运河,“”国道及“苏同黎”公路纵横交错,“苏嘉杭”、“江浙沪”高速在黎里均设有出入口,交通非常便利。

柳亚子纪念馆,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的优秀建筑,又是一处近现代的重要史迹,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备弄深达9.9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86平方米,个自然间。现存的三座砖刻门楼,高大气派、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19年,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了这座深宅大院,这里就成了一代诗人会见四方爱国人士、议论国家大事、编辑《南社丛刻》、撰写爱国诗词文章的地方。年5月,柳亚子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经中共江苏省委的批准,依托柳亚子故居建立了柳亚子纪念馆,全年接待四方宾客。柳亚子纪念馆作为一个专题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柳亚子与南社方面的藏品与资料,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柳亚子与南社文物资料的重要基地。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年这座建筑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年被批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方面是古色古香的江南名宅,另一方面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赋予了柳亚子纪念馆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后裔纪念文选

柳亚子和他的三个义妹

柳光辽

“余赋性跌宕,流转湖海间,国士金闺恒有所遇,计先后兄事余者,长为吴江陈馨丽,余呼为祥妹;次为龙江张廼莹,笔名萧红,余呼为肖妹;最少则为闽侯林北丽,余呼为淞妹。”上述文字录自柳亚子的《东都谒庙图记》。关于绘制《东都谒庙图》的缘由,他在《图记》中有一段陈述:“余属瘦石绘图之时,希特勒犹未惨败,倭夷方跳梁中原湘桂间。丧心者昌言,以弃辽保关内为国策,而余独谓纳粹逆民主潮流,苏联反是,故纳粹必败,苏联必胜为第一义缔。纳粹败则英美将清全力东顾,苏联红军亦将南下而攻焉,故寇必无幸,为第二义缔。既属宁夏、瘦石绘《辽东》《樱都》二图,示辽疆必复,倭寇必降。复属瘦石绘《东都谒庙图》,则知台湾之必归也。今岁年8月8日,苏联参战,红军南下,10日倭寇乞降。举凡世界人民所惊心骇目之事,余不啻了然如示诸掌,吁嗟,异矣。”年7月,硕果仅存的画中人,90高龄的淞妹林北丽,在《回忆东都谒庙图》一文中注释道;“《东都谒庙图》是柳亚子先生40年代预言‘抗日战争必胜’而嘱尹瘦石绘画的一幅存世之作。图中七人为亚老夫妇,二位义妹和三位义女。左一:谢冰莹,左二:杨瑾瑛,左三、四:亚老夫妇,左五(坐):林北丽,左六:陈绵祥,左七:廖梦醒。”图中没有肖妹,因为年初她已病故于香港。

祥妹、肖妹、淞妹,才华洋溢,她们和柳亚子交往的故事荡气回肠,启迪思绪。

(一)祥妹

“祥妹”陈绵祥(-5),字亨利,一字馨丽,号希虙,陈去病的长女。

年,柳亚子曾作七律《忆林庚白、陈巢南》,他在前言中写道:“平生交旧遍天下,顾能在各方面给予我以最大之影响者,惟林庚白、陈巢南二君耳。十月一日,枕上失眠,感赋两律,兼寄淞妹昆明、祥妹湄潭。”细察陈去病和柳亚子,两人确有许多的“同”。同样的政治抱负:反对满清,实现共和。同样的诗学追求:写诗讲究真情,诗人要有气节。一起推动戏剧改革:倡导用戏剧感发民情、振奋士气,扬威“二十世纪大舞台”。同样重视乡土文化,以搜集地方文献为己责:陈去病辑《笠泽词征》,柳亚子编《分湖诗钞》。同样地淡泊名利:国民政府成立,这两位辛亥革命的“凌云阁”人物,都耻于和“中华官国”(陈去病语)为伍,一个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一个任上海通志馆馆长,宁可在清汤寡水的文化单位里当差。更加有趣的是,一位原名庆林,因敬重汉朝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改名去病;另一位原名慰高,因追慕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改名弃疾。去病,弃疾,不都是一个意思吗?盼中华民族能强身健体,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同样的爱国情怀。如果进一步查查那些“同样”的时间先后,显然,陈去病是先进,柳亚子是后学。柳亚子把陈去病列为“能在各方面予我以最大之影响者”,在情在理。陈去病长柳亚子13岁,和柳亚子的父亲柳念曾、叔父柳慕曾同在长州大儒诸杏庐门下,柳亚子尊陈去病为长辈,与小他13岁的陈绵祥兄妹相称,亚哥和祥妹成为两个终身的诗友。

陈绵祥七岁时,陈去病带她去酒楼喝酒,写下五言律诗《岁云暮矣,挈女儿亨利,赴福州路市楼小饮》二首,其中一首为:汝曹良不恶,能读乃公书,且尽一杯酒,明朝返故庐。含饴依祖母,舞彩入年初。休念飘零者,穷途赋卜居。

陈去病称赞女儿聪慧好学,期望她能承续自己的文学衣钵;但是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无奈和苦涩,深愧不能尽到养老抚幼的责任,只能让女儿去和祖母相互寻求感情慰藉,真实地表露出革命者家国难两全的矛盾心态。次年,由于刘师培投靠两江总督端方,当了清政府的间谍,陈去病处境危殆,不得不把女儿送到杭州,拜挚友徐自华为寄母,寄居在秋社。

陈去病五十寿辰时刊印《浩歌堂诗钞》,让4岁的女儿担任校阅,使她得到父亲的亲炙。祥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她随身带着一只竹篮,用来存放陆续收集到的父亲的诗文,抄录整理寻找付梓的机缘。她一生爱诗赋诗,经常在一些纸片上记录她随时生发的兴会,记录她反复推敲的吟咏。临终前,她嘱咐女儿要在她的墓碑上题写“女诗人陈绵祥”六个字。

祥妹的成长环境给予她很好的人文熏陶,筑下坚实的文学功底,年,由亚哥和余十眉介绍,她填写了南社入社书,排位号。她参加了南社第十八次雅集,南社最后一次雅集,她参加了新南社成立大会,是立意在新文化运动中赓续南社精神的南社社员。

另一方面,难有天伦之乐的异样的少女生涯,使她内心涌动着对亲情的渴望。她盼望父爱:

三宿出昼异接浙,未逢伯乐孰相识。世事凄桑独善佳,况乎儿女常相忆。离乡背井日迟迟,昕夕柔亲事培植。仰天俯地一常吟,梦绕椿庭如在侧。——寄父粤东

小园黄叶满阶头,一夜秋风又送秋。雁足无凭庭训寂,朝来空结病中愁。闻说时时结俊流,元龙豪气信堪酬。遥知今夜秦淮月,长伴诗翁作胜游。——忆父金陵

她伤悼慈母:

醰醰书味忆儿时,一念劬劳泪欲滋。我亦人间无母者,天涯何处白云思。春晖难护北堂萱,想象空余笑语温。从此秋风庭院里,年年花发有啼痕。——《秋庭晨课图》

伤感之情动人心魄。祥妹早年的诗作,视野比较窄,囿于个人情感之中。年,亚哥为祥妹写《秋梦斋焚余诗草叙》,那时已经是“红潮卷地之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诠释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亚哥希望祥妹不但要继承父亲的文学衣钵,还应该学习父亲的革命精神,要脱出“髫年失恃,频裁哭母之篇;歧路依人,每动登楼之感”的小圈子,高扬“黄龙痛饮,朝翻革命之旗;绛蜡高烧,夜草女权之檄”的豪气。这和当年鉴湖女侠秋瑾在《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中所说:“我欲期君为女杰,黄龙饮罢共吟诗”,是一个意思。就在这一年,祥妹参加了陈去病发起的江苏民治建设会,出任秘书。

亚哥和祥妹间有不少诗词酬唱,亚哥作七律《十日巢南招饮酒楼,即席赋呈兼示世妹馨丽》:廿载交情未死灰,招邀且共斗深杯。乡邦耆旧无双士,桑海文章第一才。身有千秋原自信,胸罗万卷要重裁。刘家豚犬君休羡,珍重传经伏女来。祥妹作和诗《读亚子先生蓬心草有见示之作,即步原韵奉酬》:小春时节动葭灰,上客相逢荐一杯。白发萧条亲渐老,青年豪荡尔多才。英奇满座欣谈宴,风月从头好剪裁。自古欢场能有几,漫劳松菊赋归来。亚哥再作《次韵和陈馨丽女士兼呈巢南》:孔李通家誓未灰,一诗和我抵琼杯。辨琴早识文姬慧,咏絮尽知谢女才。文献惭余荒旧学,风云盼尔建新裁。凤毛要有超宗美,他日中原草檄来。之后,虽然两人都离开家乡,有着各自的生活,但是鱼雁传书,仍时有唱酬。亚哥作五言律诗《送馨丽东渡》,祥妹以《谢亚子送行》作答(0)。亚哥作七绝《忆馨丽皖江》,祥妹回复《病起和亚子见怀之作》()。祥妹与蔡邦华游浙,作七绝《乙亥六月望日偕邦华游诸暨五泄》两首,亚哥《次韵却寄》(5)。亚哥作七绝《春宵暝想写寄希伏宜山》四首,祥妹答以《次韵和亚子见怀之作》(8)。诗作的内容也从家事、友情扩展到国事、天下事。抗日战争胜利,在万众欢呼声中,祥妹欣喜地写下《龙吟曲》:八年抗战凯歌,牺牲多少英和烈。吴头楚尾,江滨海甸,滔滔碧血。革命先锋,工农战士,志坚如铁。有壮怀忠悃,红心报国,以身殉,千秋业。长忆江东转战,履艰危,奇冤终雪。中原板荡,南天柱立,青松高洁。敌后荆榛,奇兵挺进,制胜方略。仰延安北斗,光辉指路,扫强梁灭。虽然蜇居偏僻的贵州湄潭,祥妹是非分明,对国家形势了然于胸。

新中国成立后,年,蔡邦华从浙江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昆虫所,都在北京,两家的交往更趋密切,但是那时柳亚子已经疾病缠身,精神抑郁,亚哥和祥妹再没有诗词唱和。年柳亚子病逝,祥妹陪伴佩宜夫人,参加了公祭仪式,并作七绝《悼亚哥》:两世通家有夙因,杜陵兄妹最相亲。伤心捡得先人泽,新旧啼痕辨不清。理罢遗诗积泪痕,秋窗寂寂渺无声。琴书满架知音逝,从此何人可执经。我愧年来逸兴迟,强持斑管写君诗。人琴之痛何时已,泪眼书成几卷词。两个月后,再作七绝《忆亚哥》:迟来探望歉私衷,犹冀平安与昔同。谁料瞬时成永诀,始知人世太匆匆。阿爷病逝正中秋,兄是端阳赴玉楼。一样人间好佳节,反因佳节倍感愁。一生事业岂文章,爱国诗名四海扬。更幸斯文逢盛世,护君遗集永珍藏。两年后,又作七律《亚哥逝三年矣不能无诗悼之》:悲欢离合不须论,宿草三年有泪痕。只是人间知己少,那堪地下未归魂。伤心盛世君偏死,历碌庸才百辈存。痛绝黄垆空愧惜,质疑今日苦无门。女诗人陈绵祥一直吟咏不断,直到5年辞世。

(二)肖妹

“肖妹”张廼莹(1-),笔名萧红,黑龙江呼兰人,著名女作家。

柳亚子在《更生斋随笔》中有专文《记萧红女士》,简述他和萧红的交往过程。萧红一生坎坷,少年离家出走,后又“愤东北沦陷,弃家内渡,初至上海,为鲁迅先生所器重。抗战军兴,曾北入秦晋,东巡汉皋,西窥巴渝,寻复南游香岛”。在香港,萧红写完了《呼兰河传》、《后花园》、《马伯乐》等重要作品。由于高强度的笔耕,身体虚弱,“医院,久乃益剧,遂退院,养疴九龙之乐道。余初未识女士,但耳其名;一日,访端木蕻良于所居,医院归来矣。虽偃卧病榻,不能强起,而握手殷勤,有夙昔相稔者,嗣后暇辄往诣,每娓娓清谈,不以为累。”其间,柳亚子屡有赠诗,如七律《再赠蕻良一首,并呈萧红女士》:谔谔曹郎奠万哗,温馨更爱女郎花。问题驰骋联双璧,病榻殷勤伺一茶。长白山头期杀贼,黑龙江畔漫思家。云扬风起非无日,玉体还应惜鬓华。诗中有附记:“月中余再顾萧红女士于病榻,感其挚爱之情,不能弭忘也。”如七律《赠萧红女士病榻》:轻颺炉烟静不哗,胆瓶为我斥群花。誓求良药三年艾,依旧清谈一饼茶。风雪龙城愁失地,江湖鸥梦倘宜家。天涯孤女休垂涕,珍重春韶髩未华。诗中有两个附记:一曰“余以丛菊贻君,君尽斥瓶中凡卉以供。”一曰“君赋诗赠余得‘天涯孤女有人怜’之句,怆然挥涕,遂不复作。”静默片刻,萧红“喟然叹曰:‘安得病愈,偕观电影,更就酒楼小饮,则其乐靡穷矣。’”

关于萧红的病,她的老乡周鲸文在《忆萧红》有一段回忆:“关心萧红病况的朋友,多为分忧。柳亚子先生夫妇、于毅夫先生夫妇和我们夫妇是突出的几位。论经济环境,当时我的条件比他们都好些。有一天,柳亚子先生约我吃茶,特意谈到萧红医病的开销,希望我多支助,我当然义不容辞。事后柳先生还赠我一首七言八句的诗,记述谈话的经过,现在我只记得其中的一句:‘忍教春泥溅落花’。”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记萧红女士》记叙道:“女士嘱端木以笺招余,至者惊怖甚,谓‘病体不支,闻飞机声心悸弗可止。’余强颜慰藉之,悄然别去。明晨,余渡海止西摩道,则闻女士已在思豪酒店矣。尝亲以电话邀余语,叠叠不休,余恐损病体,未敢多流连也。孰意即此为永诀,后遂不复能闻其声咳矣。”战乱中,萧红的病体得不到治疗,终于年1月辞世。端木蕻良和骆宾基把她的遗骸火化后,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正北行步处,没有隆起的坟堆,在一丛野草中,竖立着一块半尺宽的木板,上面有端木书写的“萧红之墓”四个大字。向西望,前面是一棵婆娑的果树、两三棵棕榈和凤尾树,再前面是一片沙滩,以及点缀着小岛和帆影的大海。(见夏衍《访萧红墓》)

香港沦陷后,柳亚子在东江游击队照应下从香港出走,半年后始抵桂林,得重晤端木蕻良证实萧红死讯,作七绝《悼萧红女士》:杜陵兄妹缘何浅,香岛河山梦已空。私爱公情两愁绝,剩挥热泪哭萧红。7年10月18日,柳亚子再次从上海来到香港,在飞机上口占七绝:碧血黄垆有怨哀,萧红庚白有奇才。天饕人虐无穷恨,更为宾基雪涕来。半月后,11月4日,去浅水湾,“觅萧红女弟埋骨灰处不获”,作七律:天涯孤女有人怜,病榻残诗泪泫然。周老嘘寒成隔世,骆生断脰又今年。风幡忍怨花无命,电语长疑意未传。辛苦红楼成绝笔,咸阳烽燧正烧天。诗中附记:“萧红临命以尚有半部红楼未写为憾,盖欲传长征后延京史迹。曰‘红楼’者,赤都之隐语,非欲续曹雪芹书也。”半月后,再访萧红墓,作七律二首,前言中说道:“十一月二十二日偕佩妹暨蕴山、鲸文、舒翎重游浅水湾。鲸文言萧红埋骨处在石栏中大树下,拟为题名之举,诗以纪之。”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柳亚子和肖妹的交往时间虽短,但是情谊深厚。在桂林时,柳亚子曾制作一枚图章,上刻“伤春悼红之楼”,寄托哀思,“春”指张应春(秋石),“红”指萧红(本名张廼莹),并作纪事诗:酒步欹斜放胆行,牵衣荆棘亦关情。相思桥下相思情,欲絮相思已隔生。诗后附言:“谓秋石、萧红也。

(三)淞妹

“淞妹”林北丽(6-),学名隐,福建闽侯人。

林北丽的父亲林寒碧、母亲徐蕴华、大姨母徐自华,都是南社社友,而且都是同盟会会员,那是一个有着浓郁文学氛围的革命家庭,它养成了林北丽可贵的人品和诗格,她认为:“无雄深之才力与真挚的情感,更不能发挥其所处之时与世者,不足与论诗。”

前已说到,陈绵祥称林北丽的大姨徐自华为寄母,她们俩是关系亲密的异姓姐妹,林北丽在南京读大学时,就住在陈绵祥家里。在那里,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林庚白——柳亚子的七律《忆林庚白、陈巢南》中提到的另一个“在各方面给予我以最大之影响者”。柳亚子和林庚白相差十岁,也有许多的“同”。他们都是孙中山的追随者:一个操持南社,一个奔走议会,青春靓丽,早年成名。在民初的乱局里,这两个书生举步维艰,由自负转而失落:一个寄意“分湖旧隐”,一个扎进诗诗苑里晨夕吟诵。他们都心火不灭,不能忘情世事,苦觅救亡之道:亚子诗云“能持主义融开学,独拜弥天马克斯”,庚白诗曰“少年标榜清高意,照世今知马克思”;亚子诗云“神烈峰头墓草青,江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庚白诗曰“湖南人物能开国,况出山川百战余”。林庚白对诗词有独到的见解:“夫诗非独以言志已也,古人谓‘观其诗可以知其世’,则是诗与世故未可须臾离。”认为,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意境各异,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典章,一代一代的不同风格,诗歌应当充分反映时代特色。柳亚子十分赞成,称之为时代诗人,在《更生斋随笔》的《记林庚白》中评论说:“顾其诗自佳,盖理想瑰丽而魄力雄厚,虽余亦愧谢弗如。”

林北丽和林庚白经过一段交往后,“一个星期他总要写三四封信,在知道我也能写诗以后,有时常寄诗给我,信的内容那么丰富,而又写得流畅而生动,诗更是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怀抱和天才。”“余心喜其诗,讶为百年以来所未有。盖非必其才力与情感,有以远胜于古人也,实百年以来之时与世,有以昌其诗耳。”“与其说我倾倒庚白,到不如说倾倒他的文字更确切些。”于是,“秀外慧中,使气矜才,白眼天下”的林北丽(柳亚子语),“接受了庚白全部的爱。”一个19岁的少女,选择年龄比她大一倍的中年男子作终身伴侣,而且那个男子还离过婚,有五六个孩子,需要有极大的勇气。“我的事如果在决定以后,无论谁都无法使我更动”,林北丽就是这样的性格。7年夏,林庚白和林北丽在南京中央饭店举行婚礼,证婚人是柳亚子。

这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这对战时夫妻随国民政府西迁武汉,再迁重庆。同情社会主义的林庚白,不能见容于蒋介石政权,空有壮志,却报国无门。他们决定去香港,会合当时的清流人物,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时乖命蹇,到港才一周,太平洋战争爆发,林庚白被日军狙击,殉难九龙,林北丽弹穿右臂,身负重伤。

柳亚子得悉庚白殉国的消息后,四处打听林北丽的消息,力邀她来桂林。一年后,伤愈后的林北丽来到桂林,与柳亚子重逢。家破人亡,怀抱林庚白的遗稿,面对抚养遗孤的重责,林北丽内心凄苦。柳亚子坚持要以庚白论交,称林北丽为“淞妹”;亚兄知道淞妹喜欢旧体诗,便和她谈诗论词,亚兄知道淞妹珍爱林庚白的诗,便和她一起整理林庚白的遗稿,编辑《丽白楼遗集》、《丽白楼自选诗》;亚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便请淞妹帮他誊抄自传《五十七年》,既增进了解,又使交往成为互助;当时桂林聚集着许多文化人,亚兄常约淞妹一起参加新朋旧雨的集会。刚强的淞妹从心灵的伤痛中走出来了,亚兄写了《介绍一位现代的女诗人》,点赞道:淞妹的诗,“有意境、有格局、有神韵、有见解,凡是旧诗的三昧,所谓美具难并,无一不备。而又非唐非宋、非明非清,的确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抗战已达后期的作品。”“她不喜欢即席挥毫,不做和韵诗,集中无应酬之作,这些,都是表现她诗格的高尚,不落江湖名士的窠臼。”

“无限怜才知己感”,两人从惺惺相惜到心心相印。林北丽后来回忆道:那时亚老的射日斋地处丽君路,而我的丽隐楼就在丽狮路上,两地近在咫尺,我照例每星期去柳家两、三次,可是亚老仍经常由夫人陪同到丽狮路来看我,仿佛不见面就若有所失,其实见了面也只是闲聊。他喜欢把当天写的诗或文为我朗诵,也喜欢把朋友们的事和我商讨;而我总是爱把每天心中想的和做过的事向他倾诉,有时也互相争论,但最后总会得到一致或互相理解。友情的基础是思想交融和真心相待,真诚的友情必定是互动的。他们也经常有诗词酬唱,亚兄请淞妹为《樱都跃马图》题诗,淞妹题七绝:碧血长埋现大同,已无劫火一星红。双骢跃向樱花笑,天地澄清指顾中。亚兄次韵:兴喜英雄见略同,樱花丛中万旗红。鹿车鸿案寻常甚,惜少婵娟入画来。淞妹作七绝《侵晓》:初日明霞一线金,遥青如黛点疏林。四围幽美娱孤抱,忍见神州竟陆沉。亚兄次韵奉和:可容赤帜换黄金,夸父何妨化邓林。犹有补天填海意,神州不信陆终沉。淞妹吟七律《剑气》:剑气丰城那可寻,盐车此日共浮沉。苦无石柱匡时略,徒有杨娥报国心。庚白不存谁抗手,亚卢未达尚孤吟。筝琶俗习喧哗甚,何处成连海上琴。亚兄答曰:龙虎风云梦里寻,神州不信陆终沉。补天辛苦娲皇石,逐日荒唐夸父心。反法西斯吾自壮,诛希特勒汝堪吟。虬髯巨眼窥红拂,却外胭脂邛市琴。

亚兄和淞妹和睦温馨的日子只持续了短短一年零三个月,日本侵略军发动湘桂战役,陷长沙,围衡阳,桂林吃紧。最初,柳亚子决定下乡躲避战祸,住了一阵后感到,乡间消息闭塞,人地生疏,不是长久之计,便又返回桂林。据柳无忌编《柳亚子年谱》记载:“9月1日,偕佩宜夫人自桂林乘最后一班飞机按抵重庆”,并附柳亚子自注“桂林沦陷时,余夫妇几落倭手,以劭先之力,获飞机票两纸始幸免于难。”在《八年回忆》里,柳亚子有更详细的陈述:“(狄君武)打电报给广西省政府,请他们设法弄飞机票,一面打电报关照我,由杨承芳转交,在我们到桂林的一天,恰好电报也到了。于是仲华、宝珣陪我去照相,并填申请书,邵先催促省政府和航空公司接洽,锡昌代买机票,终于大功告成。”但是,真情不是这样的,柳亚子被忽悠了!实际情况是,当时在桂林的林北丽收到航空公司某君送来的两张机票,附条说明,请柳亚子和林北丽先行,家属票容后设法解决。林北丽毅然决定让柳亚子夫妇先走,她知道,按照柳亚子的性格,决不肯接受转让的机票,使从香港死里逃生的林北丽再次陷入危境;于是,“导演”了柳亚子在《八年回忆》里经历的场景,使他不带精神负担地飞离桂林。直到柳亚子夫妇逝世三十多年以后,林北丽才把这一段隐情告诉她的忘年交周永珍。

飞机拔地而起,林北丽留下了,抱着林庚白的遗稿,牵着应抗、应同一对儿女,怎样才能逃出危城桂林?“天路”不通,只有走陆路。她把庚白的诗稿托付给单位的同事高淡如,先行带往昆明,她把不满两岁的儿子送给一对没有子女的夫妇,独自拉着五岁的应抗,步行离开桂林。为了亚兄平安,淞妹不顾个人安危,并且默默地承受着壮年失子之痛,这是何等的胸怀啊!

新中国成立后,年10月,柳亚子南下探亲,在上海重晤淞妹,分别时为淞妹题写七律《三赠北丽》:忍将红拂作厨娘,密意浓情两擅场。千老题诗亚老续,吴江杨柳兄弟行。五载新恩林北丽,卌年旧恋陆繁霜。虬髯自有扶余岛,早办因缘让李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早办因缘让李郎”是什么意思?有识者认为,它点出了应同的下落。自然,这已超出了本文要说的内容,且略过不表。

之后,林北丽似乎在世上消失,只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林隐。年,柳亚子去世,知音已逝,仿照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林北丽再不吟咏。直到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认真细心的黎里柳亚子纪念馆的老馆长殷安如追踪寻迹,才使得林北丽重又回归人世间。

柳亚子和他的三个义妹的故事发生在0世纪上半叶,那是革命和战争的年代,他(她)们相濡以沫,真情互助,和中华民族一起克服了国破家亡的苦难;那是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奋斗站立起来的年代,他们相互砥砺,勇往直前,充满了争取胜利的信心。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和传奇话本中,不乏歌颂友谊的传世名篇,如《今古奇观》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吴保安弃家赎友》,但是,与柳亚子和他的三个义妹的故事比较,后者所承载的历史内涵,所蕴含的时代感和价值观,要丰厚得多。淞妹曾经写了一篇介绍亚兄的文章,登载在年10月5日重庆《新华日报》上,标题是《柳亚子的为人比他的诗文更值得珍贵的一面》。文章写道:“提起亚子先生,必然会令人连想到他的诗和文章……我也认为他的诗文是难能可贵的,不过以为他做人的态度却比较地更要可珍贵的多哩!”“他的态度到底如何呢?‘真实’、‘诚意’、‘热情’便是。”是的,这正是柳亚子和他的三个义妹的故事告诉我们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zp/7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