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苏春图文
向共和国首任黑龙江省主席:黑土地的血性汉子——于毅夫英俊前辈致敬!祝他的小女儿、我尊敬的于又燕大姐快乐吉祥!
——戴苏春
于毅夫简历
年5月9日生,黑龙江省肇东人,原名于成泽。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参加过周恩来领导的“五·四”运动。年春,入上海同济大学预科学习,因参加学潮被开除。年后就读北京平民大学,年夏结识许地山教授,在许先生影响下,开始习作文学,后又就读汇文大学。
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与徐志摩多有交往。与董秋斯等好友创办《燕大周刊》、《京报副刊》,还是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王统照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成员,他还与焦菊隐等人组织“绿波社”文艺团体。担任过燕京大学学生会主席,积极参加了“五卅”、“三·一八”游行等反帝爱国运动。
年5月,在冯玉祥部任政治部编辑股长,同年脱离冯部回北京,在民国大学任校刊总编辑和图书馆馆长。年7月,应邀到齐齐哈尔任黑龙江省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在群众护路运动中,出任齐市护路后援会会长。
年春,回到北平参加“东北学会”工作。年九一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北平组织“东北人民抗日会”。年初,参加北平地下党领导的国际军事情报工作。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6月,参与组织“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简称“东总”)。任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中共“东总”党团书记。年4月创办和主编《反攻》月刊,同年10月,“东总”迁往重庆,他以“东总”负责人身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年因名字已上了国民党抓捕黑名单,组织令他离渝去香港开展统战工作。在港沦陷之际,他曾营救过萧红等著名人士脱离险境。
年到上海进行情报工作。年4月经周恩来批准到新四军,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总编辑,年改任新四军情报部长。
年11月,任嫩江省政府主席。年2月,任黑龙江嫩江联合省政府主席。年5月,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9月作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
永吉县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全体县委委员合影,右五为于毅夫。(年9月21日,吉林市)
年í1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年12月,经他本人一再主动要求下放基层任职锻炼,中央组织部批准他任吉林省永吉县县委书记,年11月,兼任吉林市市委书记。年3月,任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年1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年秋,于毅夫(中)、秘书赵广生(左二)与永吉农民。
“文革”期间受到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迫害,被监禁长达八年之久。
至年林彪、江青一伙及其帮派体系骨干,把年2月吕正操、万毅、张学思、贾陶、栗又文、于毅夫等42人,根据年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经延安新华社联名通电蒋介石要求释放张学良一事,诬陷为“经过长期预谋,妄图叛党投敌的一起重大反革命案件”,并制造了“‘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90多人的冤案。其中副省长以上12人,省直部、厅、局级干部36人,全国政协委员7人,省政协委员17人。
年获释,年12月,当选为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年3月,被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年6月11日因病在长春逝世,终年79岁。
于又燕大姐的父母亲
于又燕:忆父亲于毅夫
——摘自年8月25日《协商新报》
从左至右:戴苏春、于又燕、曾雪麟(前国家足球总教练)80年代在曾家
戴苏春和王明实大哥、于右燕大姐以及老人合影
于毅夫,(1903--1982),原名成泽。黑龙江肇东人。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曾任民国大学图书馆主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宣传部部长、新华社华中分社总编辑、嫩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东北解放区代表合影
后排(左起):赵文全、李荒、于毅夫、周保中、汪金祥
中排(左起):杨克水、张维桢、李运昌、张德馨、邹大鹏、吕骥
前排(左起):何长工、车向忱、高岗、高崇民、周桓、李国钧
年,父亲作为东北解放区的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庄严地履行了代表的义务,看到新中国从此诞生,父亲激动不已。不久,他调到中央统战部工作。在此期间,他遵照周总理指示,对张学良将军亲属的生活等问题,一直给予关心照顾。并对在抗日救亡中对党和人民有过贡献的众多原东北军、西北军人士,都根据统战政策,予以妥善安排。由于统战工作政策性很强,遇有疑难他从不自作主张,总是虚心向部里的老同志请教;同时,他也决不盲从,有意见就摆到桌面上。对此,李维汉部长赞扬他是“正派人,好人,老实人”。
我记得父亲到吉林省委工作后,每逢年节他总去党外的老朋友关梦觉、徐寿轩、李向之、刘风竹、冯占海、富占魁等家中拜访,彼此推心置腹、坦诚交谈。对于身处逆境的爱国人士,他也能力排众议,按政策办事。当宋振庭同志向他汇报有人认为张伯驹先生是全国出名的“右派”,吉林省安排过高时,父亲当即明确表示:张先生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这样安排符合党的统战政策,不能改变。父亲还曾不避嫌疑,去探望在辽宁农村“改造”的东北著名作家罗烽、白朗夫妇,使他们深受感动。许多东北老作家都把父亲看成他们的良师益友,父亲也鼓励他们要坚定跟党走。
年,北戴河,于毅夫与杜贵绂。
年,囚禁8年之久的父亲刚获自由,就为尚未昭雪的老友高崇民等人作证。当沈雁冰先生将生活陷于困境的杜重远遗属情况告诉父亲后,尽管当时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尚有阻力,父亲还是立即为此奔走,最后经乌兰夫、彭冲同志批示,问题终获得解决。他还和刘澜波、吕作操一起推荐东北军爱国将领何柱国为全国政协委员。接着,他不顾年老多病,撰写“周恩来同志与东北救亡总会”、“杜重远烈士事略”两篇长文,为后世留下了珍贵史料。
几十年的工作中,父亲始终注意正确执行党的统战政策。早在他任黑龙江省长时,就非常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以至今日,当齐齐哈尔市政协副主席卜林(达斡尔族)回忆时,还深情地说:“没有于毅夫同志的培养教育,就没有我今天的进步提高。”父亲晚年虽退居二线,还积极向省委推荐少数民族干部出任领导职务。
父亲热爱统战工作,也热爱东北大地和人民。他任永吉县委书记时,不顾55岁年纪,还像年青人一样骑自行车奔波于各个公社。后因骑车摔伤,才遵县委决定改乘吉普车下乡。我曾随他下乡三日,亲眼看到他白天与农民一起下田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工作,丝毫不嫌苦和累,一心想使农民早一天富裕。他严守党纪,听秘书讲:一次因公社食堂多给他准备两个菜,他扭头便走。我问父亲:为什么这样认真?他说:党的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不是当官作老爷,更不能为己谋私利!年6月11日,父亲与世长辞了,廖承志同志亲笔题词:“于毅夫同志精神长在”。
新中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首任省长、主席和市长纪实
五届政协常委、吉林省四届政协副主席于毅夫同志在长春逝世 新华社长春6月26日电 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吉林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于毅夫,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11日在长春逝世,终年七十九岁。遵照于毅夫的遗嘱,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 于毅夫同志是黑龙江省肇东县人,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年参加革命,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年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他与其他一些同志一起发起组织东北抗日救亡总会。抗战胜利后,他历任华中局调查研究室主任,嫩江省政府、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八大代表。年任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年以后,他任政协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于毅夫同志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革命胜利后的经济建设时期,一贯忠于党和人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夺取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于毅夫同志病重期间,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强晓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又文、省长张根生、省政协主席李砥平等医院探望,并慰问了他的家属。 邓颖超、习仲勋、廖承志、许德珩、杨尚昆、刘澜涛、李维汉、王首道等同志以及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来了唁电。 《人民日报》(年6月27日)
这一年前后逝世的还有获得于毅夫大力帮助的张伯驹老先生以及著名演员导演,人民艺术家金山先生。
年习任广东第一把手,杨任第二把手,于海燕大姐(右二)在深圳任《世界之窗》的艺术总监,才有这幅合影。
于毅夫三任省主席
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为保卫胜利果实,党中央制定了“抢占东北”的战略决策,命令东北籍干部立即返回东北工作。10月3日,身为新四军联络部长的于毅夫由华中新四军驻地淮阴奔赴东北。
到沈阳后,他被中共东北局任命为嫩江省主席。
11月5日,于毅夫一行人到达嫩江省省会所在地——齐齐哈尔。
这时的齐齐哈尔仍然处于一派混乱之中。伪满洲国的汉奸省长申振先还没离职,伪省府的组织机构仍保持着原状,汉奸、特务、土匪狼狈为奸,蠢蠢欲动。而于毅夫只有10余名抗联干部、战士。但是,他率领这十几个人竟然把伪省府接收过来了。
然后,于毅夫召集各界人士商讨如何建立省政府。在会前,他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行了充分酝酿,15日宣布省政府成立和人选问题时,众人纷纷表示同意。在新省政府中,于毅夫自己为省政府主席,马识途任省政府代理秘书长职务。于毅夫以党派来的干部为骨干,吸收一些进步人士参加,成立了嫩江省人民政府,他亲自起草了《告全省父老兄弟书》,省人民政府一成立,就把它张贴在各个市区。
嫩江省政府组建不久,因南京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华民国和苏联友好同盟条约》,苏联需把东北的城市交给国民党政府的接收人员。我党为顾全大局,决定退出东北的城市。12月31日深夜,于毅夫率领省府干部秘密撤出齐齐哈尔,来到甘南县,将省府机关设在甘南城区小学。
但是,为了扩大人民政府的影响,于毅夫经常在很少武装掩护的情况下,和大家一起乘坐仅有的一辆救火车来到齐市城边,组织集会演讲,张贴布告,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齐齐哈尔市人奔走相告:“党还在我们身边!”地下党也纷纷在各地建立区乡民主政权。
年4月24日夜,我军第二次解放了齐齐哈尔,于毅夫率领随行人员又进入齐市。
入城后,他立即部署对反革命活动的镇压,通过发动群众,揭发、检举和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国民党反动官吏,并将潜藏起来的“光复军”成员捉拿归案。随后,又在城里清算地主老财,赈济贫民,使社会治安大为好转,西满根据地也得到进一步巩固。
这年冬,嫩江省根据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开展一场深刻的土地改革运动。于毅夫在县委书记和县长联席会议上部署了土改工作,然后,亲自带队深入肇州地区,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当地有名的“尹善人”表面上是善人,其实暗中作恶多端,工作组进村后,他又处处作对,阻挠土改,于毅夫揭露出“尹善人”的伪善面目,使土改工作顺利开展。
内战爆发后,于毅夫动员青壮年参加解放军,动员民工支前,动员财力、物力保证军需供应,组织战时医疗机构和安置伤病员,工作搞得很出色。有一次,他发现省府有一个厅派去支援前线的车不好,马不壮,就批评该厅负责人说:
“没有人民军队的胜利,就没有人民政权。”
他并下令让其马上把好车好马换去支援解放战争。
年初,蒋军在南满发动进攻,企图占领后进攻北满,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精简机构,加强基层,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2月4日,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嫩省,于毅夫仍任主席。
黑嫩省成立时,正是春耕之际,于毅夫立即带领省府干部组织春耕工作队,并亲自视察安达、望奎、绥化等8县,召开嫩江、讷河等9县工作会议,总结组织春耕生产的经验。同年7月,他发表了《春耕视察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伟大的土改运动后翻身农民的生产热情。
在黑嫩省工作期间,于毅夫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工作。他在《青年们补上十四年这一课》中指出:“成千上万的青年,几乎都不大明了日本统治东北十四年来的历史真相。。。。。。共产党怎样?国民党怎样?哪些人是积极抗战的?哪些是消极抗战的?哪些人是出卖我东北,出卖国家民族的?就更不知道了。”“许多青年人盲目加入三青团,当了特务还以为是满腔热血,爱国爱民。”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向青年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号召青年学习社会科学,关心政治,研究历史。
在此期间,于毅夫关心和重用知识分子。在他的提议下,省府的5个厅中,有3个厅(建设、教育、蒙政)是由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厅长的;他们有职有权,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这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和蒋军进行了艰苦作战,最后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胜利,于毅夫领导的地方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前方。9月,东北民主联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便于领导大规模的支前运动,9月16日,黑嫩省又被撤销,恢复原来的嫩江省与黑龙江省,于毅夫又做了嫩江省主席。
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撤销嫩江省,3个县旗划归吉林省,其他20个县旗划归黑龙江省,21日,任命于毅夫接任原省主席范式人。5月15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齐齐哈尔成立,于毅夫就职省主席,开始了他主政黑龙江省的新时期。
国民党匪特谋杀嫩江省主席事件
年日本虽然投降,但在东北激烈战斗还刚刚开始,国民党黑龙江省党务代理专员赵岳山叫嚣:“别看共产党挂上了省、市政府的牌子,这回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在他策划下,年12月24日夜晚,张达等一伙国民党匪徒以重金收买嫩江省主席守卫队一排排长高洪礼,潜入院内。先破坏电话线路,然后摸到嫩江省主席于毅夫的宿舍,匪徒张凤爬上西窗台,见屋内床上睡着一人,举枪便射,随后张凤破窗而入,张达、夏德春也跟着跳入。
省政府代理秘书长马识途已中弹受伤从床上滚倒地上,匪徒夏德春又开一枪,马识途不幸牺牲,而匪徒们误以为已经杀害了于毅夫。就迫不及待地去搬抬墙角的一个麻袋,因为事前得知省财政厅的现款为安全起见,都存放在于毅夫的宿舍里。
此时我守卫队闻警开始反击,睡在马识途隔壁的另一间房内的新四军战士出身的警卫员范玉胜,虽只身一人,却立刻持枪堵住了敌人闯入的房间,连连往里射击。张达三人只好放下麻袋,慌忙跳出。
而于毅夫和省财政厅长刘靖就睡在与马识途遇难房间仅一门之隔的里面房间,接连几声枪响,他俩知道了敌情,于毅夫奋力把床搬过来堵在门上,手枪子弹推上膛,又往公安处打电话,摇了几次都没摇通。院内守卫队长李清德冒着敌人弹火,高喊:“老子和你们拼了!”边喊边冲向于毅夫宿舍。
在守卫队战士们英勇顽强地反击下,这伙匪特奔向院外接应的两辆胶轮大车,狼狈逃窜。激烈枪战中,我守卫队指导员李慈民、二排排长吴成谋、通讯员李树民光荣牺牲。第二年4月,党和政府为马识途等4名烈士安葬于龙沙公园,后移西满烈士陵园。年,张达等罪犯归案伏法。
收留“末代王孙”
年,北京市政协委员、著名民主人士张伯驹被定为“右派”。与之相好的陈毅老总得知这一消息后,甚为不安。一次,他同章行严先生说:“张伯驹是个读书人,何必给戴上‘右派’帽子?”在其他场合也向别人谈过类似意见,但都未能解决问题。
年,陈毅的老部下、时任吉林省省委书记的于毅夫赴京开会。两人见了面,陈毅对他说: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张伯驹,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给安排一下工作?”
“谁?”
“张伯驹,解放前是盐业银行最大的股东,当过总稽核,是个收藏家,几年前,他把大批名帖字画捐献给国家。”
于毅夫当即答应下来。
于毅夫回省后,立即与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谈及此事,并嘱他安排。宋部长得知张伯驹夫妇都是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立即指示吉林省文化局速拍电报给张,又安排吉林艺术专科学校负责人赴京相请。
年初春,无人问津的张伯驹夫妇,突然接到长春发来的一封电报,内容为:张伯驹、潘素夫妇,热烈欢迎你们来吉林工作,若二位应允,我们随即派员前去商谈。落款是吉林省文化局。夫妇俩捧读电报,惊喜了半晌,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而这个张伯驹却不是一般的人,他的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内弟,在政治上是坚定的“保皇派”,当过袁家的私人账房。袁世凯死后,他又积极参加张勋复辟,出任了几天内阁议政大臣。而张伯驹也理应在“末代王孙”之列了。于毅夫敢于收留张伯驹,可谓是有一定的胆量。
“劳动书记”
年秋,于毅夫调到北京,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协助李维汉处理日常部务,具体分管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工作。
年,党中央号召干部下放劳动锻炼。于毅夫积极响应,6月到吉林省永吉县担任县委第一书记,还兼吉林市市委书记(应是下放一年之后的年兼任的,但他始终把永吉县的工作放在首位,仍旧终日在乡下奔波。)。
一到永吉,他就脱下城里的服装,穿一身带补丁的旧蓝制服,带领县委的同志投入了夏锄劳动,还向全省地、县两级干部发出劳动竟赛倡议。他在江蜜峰公社包了一块试验田,早出晚归,锄草,施肥,全年劳动了70多天。他还跑遍了永吉县几百个生产大队,调查生产情况、合作化发展史和干部队伍状况等等,掌握领导生产的主动权。有的同志看他一天跑几个公社,担心他的身体,便在吃饭时,给他多做上两个菜。他批评教育了那些干部,还坚持按价付了款。
两年后,年,在吉林省党代会上,于毅夫被选为省委书记处书记,分工继续抓农业。为了克服“左”的错误政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他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一起商讨恢复生产和安排好生产的办法。
年5月,于毅夫年满六旬,虽身体不好,但仍兴致勃勃地下乡,进行调查。
年春夏之际,他下乡归来,因劳累过度而摔倒,连续昏迷数日,经抢救脱险。病好后,他提出让贤并举荐干部。中央批准他的请求,改任全国第四届政协常委。
十年动乱,于毅夫被林彪、江青一伙打成“大特务”、“东北帮”,身陷囹圄7年多。但是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必胜,狱中仍时刻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以及党内外同志们的安危。
年5月,于毅夫刚一获得自由,就为老友高崇民、阎宝航作证,他还多次致信中央统战部,敦请尽快解决杜重远烈士遗属、著名的国际法专家王之相老人、张学铭的夫人朱洛筠等人的生活和工作问题。
年春,他连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由于被摧残的身体极度衰弱,在中央组织部的关怀和时任广东省主要领导的帮助下,在广东从化疗养。
年,萧红、端木蕻良摄于西安
于毅夫与萧军、萧红
年春风文艺出版社《萧军纪念集》的萧军简历年表中:年6月间,萧军与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负责人董必武、林伯渠、邓颖超同志联系,萧军夫妇决定去延安,同行的还有舒群,在“东北救亡总会”负责人于毅夫协助下,乘坐一辆由宋庆龄支持的宝鸡酒精厂的大卡车,更名改姓和其他20多人平安地到达了宝鸡,又改乘火车至西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萧军化妆成八路军的医生,王德芬扮成护士,舒群扮成战士,于6月14日到了安全之地——延安。
年夏,萧军与萧红于上海最后的合影。
香港战火中营救萧红等人
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漂泊者萧红》一书中:(年萧红医院住院,因心情不好,她一心想出院,但无人理解)……最后,萧红想到了一个朋友,就是香港东北救亡总会的领导人于毅夫。她挂了电话,于毅夫果然立刻来到。他认为,对一个肺病病人来说,心情是重要的。因此,对萧红的出院要求,他表示同情和理解。
在于毅夫的支持下,萧红出院了。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入炮火之中。
……端木蕻良很晚才回来,带来一个消息,准备夜深时分偷渡海峡。
偷渡的渔船,据说是于毅夫为三位东北作家(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准备的。
萧红写给萧军的信。
年时代文艺出版社《我的婶婶萧红》有关于毅夫救助萧红有更详细记述。
(年间)萧红出院后,到家里探访的人更多,如茅盾、巴人、杨刚、于毅夫、周鲸文等文协内外同事、朋友,……11月中旬,端木蕻良不得不医院。
当时,于毅夫代表香港地下党筹集一些药费,史沫特莱临走前也资助了一些钱。
……而护士的服务态度又生硬,正巧于毅夫来探视,便任性地要于毅夫接她回家了。端木蕻良体谅她情绪不稳,拂她心意反而不利养病,匆匆补办了出院手续。
12月8日,日机空袭香港,同时日军南侵港九地区。……
就在端木蕻良束手无策时,于毅夫来了,他既是他们的朋友、东北同乡,又是香港地下党方面与他们联系的领导人。这层关系是隐秘的,并不为外人所知。有了强大的组织后盾,萧红悬着的心放下了,开始共同商议对策。于毅夫带来可靠消息:九龙不保,立即过海到香港。他的夫人和孩子已在香港安排,专门来看端木这儿有什么困难,于是商定当夜渡海,现在分头去做准备。
……当夜,端木蕻良和于毅夫几人临时用床单裹了一个担架,把萧红抬上人力车。来到港口,乘坐小划子到香港,再坐车赶到《时代批评》宿舍,……这样萧红才住进了思豪酒店。
连日的炮火和空袭,酒店里时而停电,时而停水,日渐糟糕的伙食供应,让躺卧床上的萧红自然心知外面局势的险恶。除了迫不得已,她不让端木蕻良外出……于毅夫、杨刚以及文协的同事、《时代批评》的同事,谁来看她,都能引起一阵兴奋。
(18日下午,日机轰炸萧红所在酒店附近)……这样才勉强把萧红抬一座空无一人的别墅。……端木蕻良也只好下山找人想办法。
……下山正遇见于毅夫找来,端木被告知他和萧红撤退的事,由于毅夫来安排。随即与端木蕻良上山,用躺椅绑在两个木上,抬着萧红转移到周鲸文的家。
周鲸文记得那天下午两三点钟,端木和于毅夫抬着萧红来到他家里,同来的还有于毅夫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孩子。
28日,日军举行“入城仪式”……于毅夫找到端木蕻良,代表组织给了他一笔很少但已非常宝贵的萧红医药费,并通知他,自己要安排其他人撤离,端木和萧红的撤离已交由王福时来安排,撤离费用也交给了王福时,一旦萧红能行动,就与王福时联系,由他设法护送两人出港。得到组织上的关怀,萧红心里更踏实了。
(遗憾的是年1月22日,萧红手术后,不幸病逝医院。)
(感谢有关文章作者和照片摄影者!)
—————————————————————————
戴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