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美我的家乡
因为,我爱这片土地
爱得热烈
西锁簧的宅,宋家庄的台,起脊兽头门,雕花上马石。汉槐两千年,香蕴文脉长,外祖家居此,钟灵毓秀地。
在西锁簧的楼院,碰到一个叔伯舅舅。刚一搭话,他就问我是不是大峪的。说我长得跟我妈一样样的,我妈完婚的时候,还是他去送的呢。这楼院街,也曾是姥娘家的老院。我很小的时候来过,基本没印象了,只有一点点极其模糊的记忆。站在母亲生长过的院里,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早已翻江倒海。
慢品西锁簧
文\闰云
冠山镇西锁簧村,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城东南五公里处。自然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村民重教尚文,蔚然成风,是有名的“文化特色村”。绿化率达到40%以上,是“省级生态村”。年,成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据西锁簧村资料记载,村子因地处沟谷,群山环绕,四峰耸立,村内沟道弯曲,境内山岭起伏,河川道路支岔,地形如古代门锁之簧而得名。
相传,始居西锁簧村的人家是赵姓家族,说是战国时期赵王后裔为避国难迁徙定居于此。村中另有李姓历经几百年的开枝散叶,成为村中望族大姓,如今,村中90%以上家户为李姓。。
近年来,李氏族人集资建起宗祠,修成家谱。据家谱记载,李氏先祖江公,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来到平定州,选择山青水甜,距离州城不远,却曲径蜿蜒,外人难寻的这个小村子定居下来,开山成田,凿石搭房,娶妻生子,六个儿子形成六大股,已绵延24代,至今,家族中人起名字都没有乱了辈分,几乎都是按照老祖宗定下的字一辈一辈传承延续。
到西锁簧村,首先要看的应该就是这棵闻名于世的三晋第一槐,古槐龙神凤仪,为西汉初年(公元前年)种植,华龄已越年。树高30余米,粗10余米。有宋庆历石碣记载,每遇天旱,祈雨灵应。年6月,经山西省林业部门专家考证鉴定,确认为“汉槐”,是山西现存年代最长仍存活的古槐。仙风道骨,华英冠盖的古槐,在漫长的岁月中,这棵饱经沧桑、看尽红尘的古树,应世应时,常生长异形枝叶,神奇难测。据说,在树杈之间,曾枝生出石榴、苹果、葡萄等树,那树中之树,母子树,异生树,形态奇妙,恍入仙境。
有古树的古村落,古建民居、文物古迹不胜枚举。
现存文保建筑2处,历史及传统风貌建筑处,其中文保建筑面积.3㎡,历史建筑面积.8㎡,传统风貌建筑面积㎡。古建筑民居大多为明清所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西锁簧的宅、宋家庄的台”,整个村落建于避风向阳的凹体处,以古汉槐为中心,民居大多依山坡向阳处建造,组合成形态不断变化的院落,布局整体上看似随意,细节上又非常严谨。整座村落青砖灰瓦与苍山树影相映,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现存古建筑民居大多为明代所建,且闻名于古州。主要以李氏同宗六股兄弟近20座大院为主,以及赵家院、王家院、张家大院为辅,多以砖木结构、石砌窑洞建造。
这座河西院有“七十二道门”,那面的河东院也是庭院深深,新旧南院、八眼窑、糖坊各具特色,碾地院的雕刻、楼院街的造型等,慢慢看,慢慢品各院有各院的风姿,在一个村落里,居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座院落,主人匠心,品味其中。
分布在西锁簧村这一大批极具古建研究价值的古代民居,曾让中国传统村落评审组成员感叹赞美,建筑结构、雕刻艺术、功能造型等等,集中体现了山西乡村明清时期的乡风民俗。
漫步西锁簧村这些古建院落,细细品味一处一处的木雕、石雕、砖雕,跟懂行的专家认一认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等建筑构件,时光回转,几百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在这些院落里出出进进的人们日常起居的情态晃过眼前。
小时候,听母亲说过,她曾想跟着平定县的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李凤莲的父亲学唱戏,说是李凤莲的父亲特别会教戏,作为邻居的母亲常去偷看。可惜,外祖父坚决不让,三番四次的阻止,母亲只好作罢,但爱好看戏和哼唱戏文却伴随了她一辈子。
有古村必有古庙,娘娘庙依古汉槐而建,始建于明末清初,有多年的历史。庙内,娘娘神像,蜡像装塑而成,为阳泉地区首家。
依台阶而下,映入眼帘的是布局呈品字型的三眼水井,水井地势不同,水位奇特。地势高,水位高;地势低,水位低。三孔甘甜如饴的泉水井,井水清澈、透亮,滋润着苍槐的根须。村人云:神树凭独厚,生机络深层。
相连的李氏祠堂,筑成另一精粹之所。肃静的祠堂院内,古柏森然,神韵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