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走进萧红纪念馆
临海凭风
萧红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三十年代就已经闻名遐迩。她出生在我们黑龙江省,因为中国素有“亲不亲家乡人,熟不熟故乡土”的俗语。从小我就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一些萧红,比如她仅仅活了31岁,写过《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病逝在香港,最初安葬在浅水湾,后来又安葬于内地广州等等。
萧红尽管仅仅活在这个世界上读过31春夏秋冬,但是她创作勤奋,散文、小说、诗歌都写得很好,这些我上大学的时候早就读过。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如今已经改成了哈尔滨的呼兰区。萧红的故居我早就去过,那是跟随市作家协会组织的参观团去的,觉得呼兰很远。不过那时还没有萧红纪念馆。因此对于萧红的一生的详细情况不是十分的了解,只有萧红的故居。听说后来建起了萧红纪念馆,心头一直有再去萧红故居和纪念馆的想法。
在这个初春的年4月9日,再一次踏上了去往萧红纪念馆的旅途,首先到达了哈尔滨,又从哈尔滨乘车直奔呼兰区。
在车上,司机师父告诉我在大桥广厦站下车,下了车后不远处就是萧红大道,前行不远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周围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唯有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还依然保持着原貌,因为这两处都是萧红家的房子。
准确地说,萧红纪念馆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号,距离市区中心25公里,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萧红纪念馆旁边不远就是萧红故居。
到了萧红纪念馆,只要刷身份证,就可顺利进入了。因为周六没有人讲解,我们只好自己参观。
首先萧红的全身塑像进入眼帘,还有一本打开的书,就是前言,记录着:萧红是年端午节那天出生的……一本打开的厚书,一支怀念的鲜花,“前言”里准确、中肯的概括了萧红不平凡的人生。
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不同,故居只是萧红出生地和青年,走出去之后再没回来。萧红纪念馆则不同,展馆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生动立体展现了萧红生平。纪念馆内还展出了鲁迅写给萧红与萧军信函的复印件、萧红用过的小棒槌、铁箱等珍贵实物,以及国内外各界名人在萧红故居留下的多幅诗词、书画等珍贵资料。让你了解萧红31年来的全貌,又是那么栩栩如生和详尽。
大厅里有两座萧红的汉白玉塑像,一座是全身塑像,双手交叉在一起,双眼目视着远方,身后的呼兰河上方是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预示着她从这里走出家门,即将开始她不平凡的苦难坎坷的传奇人生。
另一座塑像是她坐在一块石头上,手抵下颌在沉思,或许她是在构思她的《呼兰河传》。
纪念馆内还有萧红与萧军夫妇在一起的塑像,他们的身后是一幅展示了萧红一生足迹的地图。
总括展览,分为楼上楼下两个展厅,我们随着内容前行,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纪念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呼兰河”,”展出的内容都是萧红出生的时候,以及家庭情况,童年、青年,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就是在呼兰的活动。
“漂泊岁月”,是萧红离家出走,辗转到哈尔滨、北京、青岛、香港、日本等地的艰难的漂泊岁月。以及她的情感经历,和一些人的接触,以及得到的帮助。有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见面交谈的塑像,人物栩栩如生,年轻人在鲁迅先生的热情帮助下,日后都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
“书香恒久”、侧重展出了萧红10年的创作,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纪念馆内大厅里展示了大量的萧红本人及萧红与萧军、萧红与朋友合影的珍贵照片,还有萧军、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的第三个丈夫)等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到萧红故居缅怀萧红的图片。据介绍:萧红纪念馆总展示空间为平方米。
这次走进萧红纪念馆,受益匪浅,全面了解了萧红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萧红是我们人生的榜样。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无愧于被人们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是黑龙江省乃至二三十年代中国少有的女作家之一,是黑土地上长出的一朵连翘(迎春花),尽管她出生在冰天雪地的北疆,却不畏严寒和冰雪,倔强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和命运抗争,短短的31个春秋却留下了传世之作《呼兰河传》和萧红精神,无论在什么境遇下都鼓舞我们奋斗前行!
敬畏萧红,像她那样爱我们的生命,爱我们的家乡,爱我们的祖国!
、4、13
每日名言警语:
生活的启示,犹如江河鼓浪时的水珠,犹如黑夜中的闪电,一掠而过,稍纵即逝。
生活的启示,时时闪现,像秋雨一般密集,像山峰一般连续不断。可是,要攫住它却不那么容易。唯有用心生活的人,唯有生活的执着者、思考者,才最有希望抓获它。
——法·蒙田《人生随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