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笔记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一、发生的背景传统文学内部变革(晚晴)·新诗派、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晚晴有人提倡白话文,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新文化运动背景·辛亥革命,结束帝制·一站列强放松掠夺,民族工业发展,新兴社会力量增长·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发展,新型知识者群体形成·出版业发展、文学杂志出现、稿费制度和现代文学市场形成,以“思想”、“写作”谋生的知识群体出现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过程·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年,陈独秀被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迁京·《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民主科学·重评孔子,抨击文化专制,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文化·推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二、发动过程·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目标·钱玄同指斥拟古的散文和骈文“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先驱者批判旧文学阵地: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旧戏曲三、几场论争1、与林纾的论争(“双簧信”事件、林译小说)2、与“学衡派”的论争·因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杂志《学衡》而得名·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受保守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来凝聚国家社会·试图以学理立言,坚持“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鲁迅发表《估学衡》,批驳其保守立场3、与“甲寅派”的论争·年,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论证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四、收获与意义1、白话文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涌入,新文学社团蜂起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4、创作取得实绩外国文学思潮涌入·胡适:意象派·陈独秀:文艺复兴、进化论·周作人:人道主义、灵肉一致、白桦派·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翻译热: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易卜生专号”,发表《娜拉》、《国民之敌》文学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朱希祖、许地山、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均·将沈雁冰接手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多种·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意义,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写法上学习19世纪俄国、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刻意表现新旧冲突创造社·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陶晶孙等,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等十余种刊物·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影响·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美感·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侧重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厚,直抒胸臆和病态心理描写成为表达内心矛盾、反抗现实的手段·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沉沦》、田汉的戏剧·翻译:雪莱、海涅、济慈等浪漫主义作家·文学活动以年“五卅运动”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新月社·年在北京发起·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原是社交团体,成员多为旅英美学生,后内部形成诗人群,由此产生“新月诗派”·以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为代表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探索,促使新诗艺术成熟,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语丝社·年11月成立,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获“语丝派”之称·鲁迅支持,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着重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称为“语丝体”浅草社·年成立,办有《浅草》季刊,在上海《国民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于年另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冯至的诗歌,陈鹤翔的小说湖畔诗社·成员: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以爱情诗闻名文学理论建设胡适·“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年,创办《国学季刊》,提出“整理国故”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人生的艺术派”·年,发表《美文》,现代散文文体理论确认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分期1、第一阶段:年1月——年“五四运动”爆发2、第二阶段:“五四”——年“三一八”惨案3、第三阶段:年“三一八”惨案——年“四一二事变”趋向1、服膺于思想启蒙2、感伤情调的流行3、个性化的追求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鲁迅(一)概况·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年,南京求学,—年日本求学,年10月19日逝世·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呐喊》《彷徨》·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年所作小说11篇,则收入年8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一、“表现的深切”题材·“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农民:华老栓一家(《药》)、闰土(《故乡》)、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知识分子: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伤逝》)2、揭露“吃人”的病态社会3、反抗绝望,”为人生“、”改良这人生“情节模式1、“看/被看”典型:《示众》:看犯人,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祝福》:鉴赏他人苦痛,鉴赏自己表演群众“看”先驱者:《药》:“看/被看”转化成“吃/被吃”,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吃掉,质疑启蒙者、对象、启蒙本身2、“离去—归来—再离去”·复调:《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既在讲别人的故事,也隐藏着自己的故事《故乡》:离开故乡—回到故乡—再度离开《祝福》:“祥林嫂”与“鲁镇”—“吃/被吃”,“我”与“鲁镇”(离去—归来—再离去、精神联系)《在酒楼上》:“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质疑绝望《故乡》结尾”一轮金黄的圆月“《在酒楼上》“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孤独者》“我的心地旧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二、“格式的特别”一篇有一篇新形式1、《狂人日记》·13则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流动组织小说·通过主人公联想、梦幻剖析心理·白话“日记”与“文言小序”(两个叙述者、两个视点)——反讽结构2、《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小伙计看客看孔乙己,小伙计看孔乙己,隐含作者看小伙计,读者看隐含作者3、《伤逝》·两难选择:“不说”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是“安于虚伪”;“说”出则意味着“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4、《在酒楼上》《孤独者》·主体渗入小说:叙述者与小说人物是“自我”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语言·简约、凝练、“画眼睛“·《故乡》“神奇的图画”·《祝福》祥林嫂的肖像实验·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体小说·借鉴国外、继承传统说不尽的阿Q1、20—40年代,阿Q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sz/8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