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赢家端木赐

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www.xftobacco.com/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不戒大师

字数

关键字

子贡端木赐

司马迁推崇孔夫子,在《史记》里专门用《孔子世家》来记述孔子生平,又用一则《仲尼弟子列传》来记载孔门主要弟子的事迹。两篇文章可互为补充,都是理解《论语》、了解儒家的重要文献。孔门众多弟子中,获得太史公最多笔墨的既不是聪明好学的颜回,也不是勇武耿直的季路,而是身家万贯的端木赐。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门十哲之一,比孔子小3岁。和很多眼里只有孔方兄的文人不同,司马迁当然不是因为羡慕子贡有钱才不吝笔墨描述子贡。在儒家诸贤中,子贡属于卓尔不群的存在,他善于雄辩,办事通达,在政界商界都颇有建树。某种意义上来说,子贡就是后世儒家、乃至当世很多从政从商者潜意识里的完美标杆。

孔夫子是出了名的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经常就同一个问题根据弟子的不同情况而给出各异之答案。然而,“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能把老师说的词穷,子贡之善辩可见一斑。也正因为这样,子贡在弟子中的分类被归为“言语”。(《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实际上,子贡是才华非常全面的一个人。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瑚、琏都是古代宗庙中所用的礼器,孔夫子极为重视祭祀与礼仪,以瑚琏来比喻子贡,可以说是一种高度评价了。虽然孔子提倡“君子不器”,鼓励弟子们多学习各种知识,不要拘泥于一项技能,但“器”也分很多类,而能立于庙堂之上的自然是非凡之器。孔子强调有教无类,不过对于能担当大任的弟子显然会寄予更高希望。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孔子认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言必信行必果、孝悌这些算是个人的良好修养,但比不上“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对自己能从严要求是基本要求,能代表国家出使四方而不辱使命才是更重要的能力体现。子贡就具有出色的外交技能。孔子和一众弟子曾经被围困于陈,“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这是史书上记载孔子所遇最窘迫危急的场景了,队伍人心惶惶,小团队随时都可能全军覆没。这种情况下,孔子“使子贡至楚”,结果是“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子贡还有更神奇的外交表现。齐国的田常打算出兵伐鲁。孔子担忧祖国安危,就想搞搞外交做做工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学生们都踊跃报名,想担当此任,但孔子都没有同意,直到子贡越众而出请行,孔子才满意地点点头。《仲尼弟子列传》详细记述了子贡这次曲折的、一环扣一环的神奇外交历程。子贡受命之后,自己先把各国当权者的心态揣摩清楚,然后决定精心算计巧妙安排,一举解除齐国和吴国的威胁。子贡首访齐国,一番游说之后,田常决定放弃伐鲁,转而伐吴。

子贡赶紧偷偷赶到吴国,给吴王夫差做思想工作:“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一听有这样名利双收的好事,夫差动了心,打算救鲁伐齐。但吴王也不是莽夫,他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打自己,所以有所顾忌。子贡说您不用担心,我去做越国的工作。

子贡马不停蹄赶到越国。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子贡牢牢把握勾践意欲复仇吴国的心态,说你先听从我的部署,答应派兵跟从吴王伐齐,等打完齐国,我让晋国和吴国打仗,然后你就可以把握机会从后夹击吴国了,不愁大业不成。

越王勾践欣然应允。

子贡马上返回吴国汇报说搞定了越国,夫差大悦,就带领吴越军队开始伐齐。

接下来,子贡又快马加鞭跑到晋国,说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得寸进尺出兵攻晋,让晋国实行一级战备,时刻作好和吴国的战争准备。晋王深以为然。

吴国大败齐军之后,果然开始伐晋,结果被严阵以待的晋国打得落花流水。而此时,越王勾践趁吴军在北方大败,抓住机会起兵伐吴,一举把吴国灭掉,成就霸业。

子贡这一番外交手段堪称经典。当时齐吴晋楚越五个大国,子贡竟然调动了其中之四,一举改变了天下大势。司马迁赞叹曰: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有人对儒家有误解,认为儒生无用,不能治国安邦,这实在是有失偏颇。子贡这一番骚操作,比之那些法家、纵横家名人毫不逊色。

这种杰出的外交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和后天的学习密不可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诗经》,老夫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好好掌握诗经,就不会说出那些既有文采又有道理且通行于上流社会的语言。

而子贡显然对学习《诗经》很有心得,《论语》里记载: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对这样一位聪明好学的弟子,孔子十分器重,着意栽培。他针对子贡的提问,在解答时往往结合从政为政的道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如果按照生硬的道德规范,管仲不能称之为仁。他先是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齐国王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没有殉死,而是归顺了公子小白,后来了帮助齐桓公实现了霸业。而孔子则教导子贡说,你不能拿着这种匹夫匹妇的思维来搞政治,必须要看到管仲的大功大业,如果没有他的统一天下,咱们现在可能还都在蛮夷的统治之下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立的从政志向太大,孔子马上纠正之,说你这标准太高了,连尧舜都没做到呢。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又问到底什么是仁,孔子的解答非常务实。他说你想实施仁,就需要有合适的方式与手段。在你所处的国家里,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的话,必须先和各种贤达有地位的人交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建设良好的人脉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施展身手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子贡显然是领会了老师所教的真谛,他之所以出使各国无往而不利,深厚的人脉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否则连各国国君的面都见不到。子贡问老师为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给出了与个人修为不同的阐述,特别强调信用的重要性。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政府守信的前提是要尊重规律与规则,实事求是。新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及本年度的经济增长目标,称得上是一个进步之举。全球经济一片哀鸿之下,盲目设置增长目标,大概率会逼迫各级造假,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失信于民。有些砖家不停鼓吹说虽然困难,但我们有信心完成6的增长目标。毕竟这些人不用为此担责,过过嘴瘾而已。不过,当下,政府守信,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太多。孔子还很重视对子贡良好人格的培养,曾花费大量心血从各个方面教导子贡,对此《论语》里有不少记载,枚举几例如下。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为人处世、自我修行的方法。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一段对话则是提醒能言善辩的子贡,大道无言,有些时候踏踏实实去做就好,不用先大肆张扬。孔子还很注意及时指出子贡的不足。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当时鲁国国君对祭祀之事马马虎虎,不履行应有的仪式,只是宰杀一头活羊了事。子贡觉得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可以取消,不用浪费一头羊。孔子就忠告他,就“礼”而言,有这样一个形式,还是比节省一头羊要重要的多,凡事不能完全讲求眼前实效。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当子贡嘟嘟囔囔说别人坏话时,孔子就说,你自己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吗?我可没有这种空余时间。除了出色的外交才能之外,子贡还有一项极为突出的特长:经商。孔子显然不懂做生意的事情,他将子贡做生意成功的诀窍归结于运气好,说子贡不甘于天生穷苦就去贩卖东西,结果每次都能猜对什么好卖。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经商不可能每次都靠猜测押宝,还是有很多道道可循的。子贡思维敏捷,头脑灵活,能言善辩,把自己的商业打理的井井有条,收获颇丰,家累千金。孔子和子贡关系非常密切,对子贡的依赖超出了大多数学生,老夫子曾经在门口翘首以盼子贡的到来。有人考证认为,这和子贡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有很大关系。就像竞选总统需要有钱有好口才一样,传播一个学说也需要有良好的条件支持。子贡这样一位交际广泛、口才出众、腰缠万贯兼且深得孔夫子真传的儒者,对传播儒家理论自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不少人认为子贡比孔子水平更高、学问更深。叔孙武叔和陈子禽就是代表。《论语》里记载有不少例子,本文仅举叔孙武叔的一个看法。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对类似的言论,子贡都是坚决反驳,鼎力维护老师的高大形象。子贡不厌其烦地解释说,这些人都是仅看到表面和皮毛。好比,因为我家的围墙很低,大家一眼都能看到我家的陈设装饰,而孔子家的围墙太高了,外人看不到里面之大美大富。总之,孔子的水平就像天一样,不可能通过阶梯而触达。子贡对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热爱。孔子死后,其他弟子皆服丧三年而去。唯有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论语》中还记载一些子贡的名言,不乏深意,如: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史记》记载,子贡长期担任鲁国和卫国的相国,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后来还流传下来一个成语叫“端木遗风”,指代子贡遗留的诚信经商之风。子贡最终在齐国去世,葬于祖籍鹤壁浚县大伾山东南。后世各朝统治者出于种种目的,喜欢追封孔子及其弟子。子贡于唐代被追封为“黎侯”,宋代又被加封为“黎公”,明嘉靖年间被改称“先贤端木子”。可能就凭从政与经商两不误这一点来说,子贡就足以让后世不少官员羡慕并且暗中学习了吧。(参考文献:《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货值列传,《论语》,封面:洛子峰)

·全文完·

和而不同,泰而不骄

聚焦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精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sz/4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