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青岛》
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著
青岛出版社年出版
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选择,是我们的生命审美感性的直接反映。不管是油画还是水彩画,都是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材料表达审美判断。
日前,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著、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画里青岛》一书面世。
《画里青岛》一书汇集晏文正、王绍波、金步松、王庆平、梁修熙等艺术家画青岛的作品,展示艺术家使用油画、水彩等艺术手段,在青岛的大街小巷中发现、表现青岛独有的四季之美;同时,王统照、老舍等名人描绘青岛的优美文字摘录,使得《画里青岛》成为体现这些艺术家、作家精神的独具特色的载体,带给读者极大的艺术享受。
过清明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四月中旬,绮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还有踯躅在山坡下的“山踯躅”,丁香,红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毡;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
——闻一多《青岛》
“青山,碧海,红瓦,绿树。”康有为的品评青岛色彩的八个字,久已悬于一般旅行者的记忆之中。讲青岛的表现色,这几个形容字自然不可移易。初到那边的人一定会亲切地感到。
我早有几次的经验,不是初来此地的生客。然而这一个春季,我特别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借住于友人的家中,过了几个月。有许多很好的机会,使我看到以前所未留心的事物。这地方的道路,花木,房屋的建筑,曾经有不少的人写过游记,似乎不必详谈。然而从另一种的观察上看去,这里一切的情形是混合着德国人的沉重,日本人的小巧,中国固有的朴厚。
——王统照《青岛素描》
青岛的特色之一,是在她的市区的高低不平,与树木的青葱。
都市的美观,若一味平直,只以颜色与摩天的高阁来调和,是不能够引人人胜的;而青岛的地面,却尽是一枝枝的小山,到处可以看得见海,到处都是很适宜的住宅区。就是那一条从前叫弗利特利希大街,现在叫中山路的商业通衢,两端走走,也不过两三里路,就到海边了;街的两面,一走上去,就是小山,就是眺望很好的高地。
从前路过青岛,只在船楼上看看她的绿树与红楼,虽觉她很美,但还没有和她亲过吻,抱过腰;今年带了儿女,去住一个夏天,方才觉“东方第一良港”、“东方第一避暑区”的封号,果然不是徒有其表的虚称。
——郁达夫《青岛巡游》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作“春深似海”。
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老舍《五月的青岛》
在青岛,住在福山路三号,正当路口,出门直下即是(中山)公园。这是大学的教师宿舍,并不怎么大,少得只容12人。我到时,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栽好,到处是瓦砾,只人行道两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良友公司印的《记丁玲》一书封面上那个半身像,便是那年在宿舍门口叶公超先生为我拍照的。在青岛那两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自传》、《月下小景》,其他许多短篇是这时写的,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
——沈从文《小忆青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