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称这段旅程为菜郎探子记,我更倾向于将它看作是针对"老年人"的远足拉练,结合十一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其实这更像是一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远足拉练。
第零天
0
今年十一,北京有七十周年的阅兵活动,计划自然醒的假期第一天,却因为生物钟早早的起床(其实,9点也不算早),打开电脑乖巧的等着阅兵的开始。从最开始的随缘看阅兵到最后也逃不过真香定律,早饭没吃也要等到12点才肯离开座椅,食堂吃饭还要用央视新闻客户端看直播。
整场阅兵看下来感慨万千,鲜艳的战旗伴着钢铁洪流进行曲的节奏冲破雾蒙蒙的天,一瞬间就把画面调转到战场,那一刻只想感慨北京的霾真合时宜。最感伤的是那一辆辆载着革命先烈或他们后人的车驶过天安门广场时,好像突然发现那场死伤惨重的战争离我们好像并不遥远。更不要说那些建国先烈只能通过人像牌来见证这场阅兵给人的感慨。阅兵不只是给国外秀肌肉,给国人展能力,也希望给那些逝去的人看看,你们未尽的事业有人正在努力完成。
看过阅兵后又马不停蹄的去电影院,接受新一轮的爱国教育。《攀登者》,最开始就是奔着吴京做的筛选,想买《我和我的祖国》可惜合适的时间都没有位置了。影片的质量就不做过多评价了,毕竟导演强行按爱情片的讨论拍也只能说一句特别不喜欢。但是片尾那些黑白的影像放出来后,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看他们的装备,看他们在第二台阶搭的梯子,感觉中国人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批人。
夜晚收拾好东西后就赶忙赶去火车站了,见缝插针的看了《这!就是街舞》。火车上住我们对床的是一家人,妈妈在下铺,女儿在中铺,爸爸在上铺。手机放在卧铺的置物架上,我和菜菜面对着墙壁,时不时扭动身子,时不时发出怪笑,弄得那家的女儿特别好奇,一直张望着还抱怨妈妈没有把她的平板带上。感觉好像给小朋友做了个不好的示范,不过管他呢。
洗漱的时候还遇见一件巧合的事,夜晚刷牙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在卸妆,早上洗漱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她居然在同样的位置化妆。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她好像在这儿待了一夜。
第一天
1
早上8点多,绿皮动卧缓缓的停靠在南京站,我们这节车厢里的乘客陆陆续续都下车了,剩下的人还要赶往下一个经停点。
地铁是第一个遇见的第一个南京标识物,不同地铁站有不同的特色。有的是天上飘着日月同辉,有的是侧壁上花着竹林七子的推杯换盏,有的是海澜之家和魔兽世界合作款海报,林狗的脸太洗脑了......第一次遇见南京的地铁开的是黄色的暖光,有点儿奇怪有点热,当然可能是没开空调的缘故。
第一站是苜蓿园,是蕊蕊在南京的暂居地。出来苜蓿园地铁站,沿着路边一直走一直走,走过一个数字硕大的红绿灯,走过一个长长的大上坡拐个弯就到了蕊蕊的家。四方形的筒子楼,透着点阴森的感觉。所有的房间门都紧闭着,零零星星有两件衣服在门口迎风飘着,感觉怪怪的。就是蕊蕊的家了,哈哈哈,门牌号加剧了这种戏剧性。
成功会师后的三人,去吃了南京特色的馄饨。
想象中的南京应该是温婉的女子,可是这馄饨里的盐不由得让人想到了重油重盐姥姥。
饭毕,坐着公交去了雨花台。和北京不一样,南京不会在马路中间树立一块大大的绿色牌子写上xxx站,他在多岔路其中的一个路口,树上一块小小的牌子偷偷的写上路公交会在这儿停一下。
雨花台,在旧时是一个刑场,好人坏人都有在这儿殒命。
雨花台的纪念馆里有很多先烈的故事和遗像,有些人甚至只有姓名,有些人和我们的年龄相仿。如果拨动时间的齿轮将战争延后年,也许这批人就有我们的亲人或者自己。无比感恩生于这样的时代,
雨花台后,就北上去老门东觅食。骑着自行车经过了一个梧桐大道,法国梧桐长得都很奇怪,像是“树分两叉,各表一枝”。树皮是白色的,而且绝对不是一意孤行的向上生长,像是倒着生长的家谱树,爸爸和妈妈的分支一样粗,一条马路在1/4和3/4处分别栽上一排梧桐正好把这一题路分成了三个部分。人行道右手边望去就是大报恩寺景区,国民公公捐资重建的报恩寺就矗立在眼前,通体玻璃构造,没有感到易碎或是精致,只觉得有些丑陋。远远的看两眼就继续前行了。
骑着单车从中华门的门洞下穿过,突然想到《末代皇帝》里面溥仪骑车的镜头,他也想穿过紫禁城的门,只是十几岁的想法五十几岁才完成。
老门东处停车,去吃了蒋有记的锅贴。十一的游客出奇的多,一间两层的店铺里挤满了人,不小心躲着点儿前面女士的马尾就可能扫到你的脸上,你下意识的躲一步又会踩到后面男生的白球鞋上。网红店嘛,生意兴隆总是可以理解的。
隔壁就是小郑酥烧饼和蓝老大糖藕粥,烧饼的队排的有10米远,才刚刚1点很多口味就已经挂上售罄的招牌。说回蒋有记,牛肉锅贴确实不错,锅贴是黄色的皮咬起来脆脆的,馅里又充满了汤汁,其实对得起排的队。后续发现这好像不是蒋有记的特色而是南京锅贴的特色。至于牛肉粉、牛肉面、牛肉饭就乏善可陈。其实网红店东西也不必做的多好吃,毕竟来的都是打卡游客,回头客少之又少。菜菜还买到了一种很好喝的冷饮,可惜我忘记了他的名字,葡萄味儿的还有奶盖,闷热的天气下喝一口真是爽极了,只是我一开始选的甜筒也不好意思多喝......。
攻略上说比起夫子庙,老门东没有那么商业化。对此我只能表示,和墨水比起来污水可能确实没有那么黑。所有的景点都有些千篇一律,我在老门东的先锋书店买了本书,借此表示我来过吧。走马灯一样逛了两圈我们就去了夫子庙。
三个人在路上闲聊,偶遇“城南浴室”,聊起了南北的澡堂文化。
在夫子庙里看了场露天的戏法表演,老先生的道具看起来真的是复古极了。
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子贡居然姓端木,孤陋寡闻,原来端木遗风指的正是诚信经商的子贡。
乌衣巷就在夫子庙景区的范围内,可惜时间不对没能看到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也变成了收费才能进入的非著名景区。
来南京怎么能不去吃南京大排档?
于是从下午4点开始排号,6点半时前面还有8桌,这8桌等了一个小时。不过比起6点排队前面的等桌都是起步的我们还是幸运不少。赶上的位置正好可以看见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女老师唱完评剧之后狂喝水,台下的人不是埋头吃饭就是拿起手机狂拍,看来都和我一样是听不懂的“粗鄙之人”。南京的饭菜有一些偏甜,就连烧田螺也是。没有川菜带感,辣的纯粹。
夜晚,夫子庙迎来了正常的客流量,这才是真正的摩肩接踵。蕊蕊想带着我们夜游秦淮河畔,也因人流量过大景区主动导流而作罢。
从苜蓿园打车回聚宝山,躺在床上才觉得旅行真的是开始了呀。
第二天
2
钟山风景区。
蕊蕊要在家休养生息,这是小H和菜菜两个人的旅游时间。
早上,在小区门口吃了锅贴和馄饨,怕错过中山陵预约时间打上了出租车,可惜路上实在是太堵,司机大哥都建议我们弃四轮蹬两轮,总之,一顿急急忙忙的紧赶慢赶后按时入了场。
陵墓的参观过程中有三个点,感触比较深。
一是中山陵的设计,“上不见平台,下不见台阶”,充分利用了几何知识,让人觉得很有新意;
二是祭堂里文革时被涂画的印记,灾难来临时逝者也不得安息;
三是孙中山之前居然有过要将尸体保存供人瞻仰的想法,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就是感觉特别奇怪。
从中山陵下去,就是音乐台,是露天的音乐厅,到处都是鸽子和喂鸽子的人。最上面是一条缠满紫藤的长廊,这像是南方特有的东西,在上面架上一个秋千就更加充满了春天的感觉。
既来之则安之,剩下的行程也围绕着钟山风景区展开。坐上小火车,吃着路边的手抓饼和桂花糕,前往下一站灵谷寺。
灵谷寺的素面早有耳闻,可惜当我们找到真正的推荐素面时面已经售完了。素面的地址在灵谷寺的斜对面,切记,路上第一次遇见的并是不是推荐的那家。错过了素面,又不想无功而返,买了几盒他们家的桂花糕弥补一下遗憾。外形很精致,口感软软的,有一股适宜的桂花味,我很喜欢。灵谷寺景区里还有其他烈士的纪念碑,考虑到脚力我们没有深逛。
下一站,明孝陵。
明孝陵景区同样不小,印象最深的景点有以下几个。
一是六国文字碑,用德语、日语、英语等六国语言提醒游客不要乱涂乱画,此碑建于宣统元年。其实乱涂乱画不讲文明从来都不是中国游客的专属,只有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同时注意到国民素质的教育,不断提醒才能更正这种不良行为。
二是宝顶,走过升仙桥穿过方城就是宝顶了,游客不可入内,就连“此山明太祖之墓”也被景区管理者用横幅遮了起来。方城的通道特别陡峭,高度不低可采光却一般,靠着两个大大的日光灯给游客照明。有点儿阴森恐怖,符合墓地的气氛。看着成批的游客在陵墓中合影、自拍,就觉得不管是多么位高权重的人,在之后总是免不了成为背景板。
三是治隆唐宋碑,感受一下古人的彩虹屁都是什么样的,康熙对明太祖评价那么高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政治目的。四是神像石刻,翁仲路里的文官武将分立道路两侧不由得让人想起指环王里的顺水而下的场景。
从明孝陵出来时已经有晚练的大爷大妈开始锻炼了,对于他们来说明孝陵不是什么皇家陵园只是一个就近锻炼的公园。这也说明了虽然只有年不到,但封建社会的君主制度已经从社会烟消云散了。
踩着关门的时间,我们几乎是美龄宫最后一批游客。看见美龄宫的航拍图才能真的理解,为什么说美龄宫是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一串项链了。美龄宫屋顶上用的是绿色的琉璃瓦,俯瞰就像一堆环形绿树中的绿色宝石,散落的梧桐有序的排列构成了这项链上的链条。真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第三天
3
从现实到历史。
南京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城市。兴起于战国又在无数次权力的更迭中成为牺牲品,时间见证了南京的兴衰,见证了南京的重建。
上午的目的地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天气很热、排队很久,途中有多处劝退标识,依旧是人山人海。远远的就看见展馆前的雕塑,有点儿震撼,好像一瞬间周围的人都安静了,连环境都有些肃静。
雕塑上刻画的是一个妈妈,拖着已经失去生命的孩子,仰着头在质问上天的不公,为什么他们要遭受这样的残酷的命运。过了安检一路上都是这种类型的雕塑,有些震撼,但事实也许比记录的还要残酷。
看到馆内介绍的文字,有些感动有些泪目,比起仇恨更多的是恐惧、心疼还有感恩。人在什么情形下是会以杀人为乐的?那些还未出世的婴儿、那些尚在花季的孩子、那些青年、那些老人,对于他们来说那是多么黑暗的一段的时光。在家里、在路上,哪里都可能被杀死,偌大的南京城几乎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还有那些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圈又回来的人,新闻里报道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幸存”背后有着多少人的努力和命运的巧合。这些人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了现在的世界,说不出好也说不出坏,只是觉得历史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了,有些悲痛。
整个浏览过程几乎没有交流,大家都很沉默害怕打扰到这里安睡的魂灵。有些历史已经过去但还需要铭记,铭记那些曾经受过的苦难。
因为参过的人数过多,“万人坑”并未开放。绕着S型走出去之后,到了和平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白色的雕像,一名女性手抱孩子托举着和平鸽,和另一端呼喊的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上个世纪与本世纪的对比,只有不忘历史追求和平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
去过纪念馆,下一站就是蕊蕊的学校,南京大学。南大的宿舍楼和教学楼是分开的,两男一女初入南大,在女生宿舍楼前讨论建筑设计的精妙,感觉真有可能被人当作性骚扰者。
进了教学楼区,一条大路向前延伸,中间没有奇怪的花坛,两端是花草树木和其他教学楼。走在南大的路上,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高中的时候,淮河以南的南方学校可能建筑格局都一样。南大确实很漂亮,随处可见爬山虎,占满了整整一面墙,只留下几个窗户口通风出气。砖不是鲜红色,是有些泛白的灰红像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从南大出来,我们骑车去了鼓楼,又去了鸡鸣寺。途中经过了南京市人民政府。这个建筑真的令人耳目一新,大概是在什么旧址上翻新的。与一般的刻意高大伟岸不同,他将威严藏在了牌坊的后面,藏在了历史的后面。
之后买了票去了鸡鸣寺,烧了三柱清香,到处溜达着,在素菜馆的后厨遇见了几只在厕所门口徘徊的鸡群。鸡蛋在某些地方原来真的算是素菜呀。
从鸡鸣寺后面出去便是玄武湖,和菜菜、蕊蕊坐在玄武湖边吹着凉风,讨论着湖对面那个蛋形建筑的设计理念。从湖的这一边绕一个大大的圈再走回来,出了玄武湖、走过湖南路走到狮子,晚饭就是菜菜心心念念的鸡鸣汤包。汤包还可以,鸭血粉丝汤确实一般。
远足的一天以躺在床上玩手机结束,旅行的另一层意义可能就是让人知道床和家有多舒服。
第四天
4
民宿的火锅之旅
连续两天两万步以上,我们选择了休息一天再战。
和菜菜去菜市场买了好多做饭用的食材,菜大厨把旅行加上了回家的气氛。
跟小翔哥学的炸鸡腿,给我特制的炸香蕉,还有炸薯条,配上辣辣的牛油火锅,还有冰镇的肥宅快乐水,只能让人感叹一声:“假期,真幸福!”。
在家的那天也是旅行中唯一的雨天,一场秋雨一场寒。路上,短袖的青年和两层褂的小朋友交错着。秋天好像终于要到了。
吃过饭、看过剧后咸鱼也想着出去溜个弯儿,目的地订的就是总统府。看着经营时间到六点半不慌不忙,全然不过提前一小时停止售票的提示。理所当然等我们赶到时只能透过大门瞥见一些被人包围的景色。
总统府应该是我对于南京熟悉度最高的一个景点了,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照片在课本里多次出现。可是眼前的总统府好像有些小,怎么可能站下那么多人,拿起手机里的照片一对比,70年前的场景好像穿越似的浮现在你的面前。告别了总统府去了旁边的酒吧街,迷你版的蓝色港湾并没有什么意思。
我和菜菜临时起意,走去吃推荐的南京美食。鸭得堡、易记皮肚面、章云板鸭都在规划的路线上。导航带的路都是各种胡同、小区里的街道,行走在里面给人一种自己南京本地人的错觉。
偶遇一家爸爸糖的吐司面包店,里面清一色的男店员,像是到了爱情魔法师的理发店,买了招牌吐司当作第二天的早餐。
鸭得堡的鸭血粉丝汤真不错,分量足味道好,特别推荐。
易记声名在外实在不想错过,可是由于饭店卫生环境和个人口味差异,感觉实在是有负盛名。
章云板鸭也因为时间原因不在接单了不过可以加店主好友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一次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