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7初中语文土地的誓言试讲稿

散文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的,在一篇散文里有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而读者阅读散文就是要从作者的语文经验中去感受、体认其丰富而细腻的人生体验。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就是一篇带有历史悲惨境遇的散文,而要让处于和平时代的初中生来阅读此文,是会出现与文本与作者的“隔”,而李明哲老师的这一课例,就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立足于文本语言很好地渲染出情感氛围,打通学生与文本的“隔”,有效地实现对作者情感和思想的体认。

一、以“情”定教的合宜性

从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可看出教学起点是渲染“悲愤、忧伤、爱得深沉”的情感氛围,教学落点也是指向于对作者铮铮誓言的激情表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受和体认。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观照了散文特性、“这一篇”特质、学情特点的统一,是合理的教学定位。依体而教,凸显散文的情感性。散文是抒情的艺术,其字里行间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葛琴也曾在《略谈散文》(载于年《文学批评》创刊号)中说:“散文是接近于诗的一种东西,所谓实的感情,在散文中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既然散文的文体特性是为了抒情,那么散文中记叙描述的那些客体,如人、景、物都是为抒发作者的所思、所感服务的。李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东北景物”“东北生活”时,没有停留在对事物本身的解读,而是和作者眷恋与忧伤的心绪紧密相联,突出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的情感倾向。以文定教,观照“这一篇”特质。特级教师王君说:“文本特质是一个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中特殊地位。”《土地的誓言》文本特质是语言表达的情感性,即文中对东北景物的描述,将景物人格化,寓情于景,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也有今非昔比的复杂情味,这些都是含蓄抒情;而到了文章结尾,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直抒胸臆,激情与热血澎湃。加之文章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铮铮誓言都会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爱国情愫,又使此文具有人文教育的价值。李老师将此文确定为语用型文本与主题型文本的双向开掘,在教学中立足于语言表达的情感性,品其情悟其意,教出了“这一篇”的特色。以人定教,融合人文思想与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8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