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探园丨不鸡娃的教育到底啥样大自然为人

年,萨默塞特郡布里奇沃特学院的一群保育员前往丹麦,考察当地幼儿教育体系。露天文化(“frulitsliv”)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看做是一种生活方式,渗透丹麦整个早期教育领域。这种处于大型户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以玩耍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令教育者们兴致高涨。回国后,她们针对学院托儿所的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森林学校”。在接下来的30年,森林幼儿园的模式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发展。

其中尤以德国为甚。在今天的德国,3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两个省的面积大小的国土上,大大小小有超过所森林学校,几乎可说是占据着德国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以森林(大自然)为载体,让儿童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设计、有主题、有目的”的户外活动,提高自信心,并实现全面发展(包括运动、社交、情感、语言、认知等等)。在前不久《三联生活周刊》发表的“不鸡娃的教育到底啥样”一文中,便详述这一散发着自然、自由、自主气味的教育体系。

大自然知道答案。

大自然能塑造人。

大自然为人类设计了最好的童年。

本期,我们要寻访的是位于德国弗莱堡和斯图加特两座城市的森林幼儿园。希望通过实地观察与直接对话,带来对森林教育、森林精神的诠释。也希望寻找一条“没有一片森林,没有一块湖泊”,我们依然可以实现森林教育内涵的路径。

01/

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一群三四岁孩童穿梭在森林

弗莱堡位于德法边境,是一个以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著称的小镇,被称为绿色之都。虽小,但名气颇大。他们曾经在上海参加世博会上推广绿色环保理念。在他们看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应当从孩子抓起。弗莱堡森林幼儿园就在小镇边的一片森林里,离城市很近。踩过一条绿树成荫的石子路就来到幼儿园——所谓的幼儿园其实只是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绕一圈,不过三五分钟。地上铺满落叶、碎木块,一间汽车形状的小房间是教师办公室,也是幼儿园唯一的建筑。空地周围是参天大树,仿佛是为幼儿园遮挡四季风雨。此时,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星星点点地照耀着这片安静之地。▲弗莱堡森林幼儿园园长Angelike园长Angelike,一身运动装备,金黄头发随意扎在脑后,素面朝天。年,Angelike创办了第一所森林幼儿园。这里是她创办的第二个幼儿园,大约二十来个娃。正是旅行季,一半娃们都和父母外出度假。真正的自然主义者,一小片森林拴不住他们向往自由的心。孩子们正围坐一起吃早餐。凳子是一圈固定好的木桩。每个小朋友坐一个木桩。没有餐桌,自己端着碗吃饭。如此简陋的进餐环境下,孩子们也要遵守进餐礼仪,集中精力安静吃饭。餐点是家长提前准备好的,算作自带盒饭。由于幼儿园一贯宣传环保概念,故而,所带物品不可用一次性塑料袋。孩子们所带早餐都是水果、蔬菜和面包类的健康食品。在这之前,他们刚刚进行了一个餐前仪式。点燃蜡烛,唱歌,清点人数。预示着神奇的一天开始了。而且,这个仪式是不允许被打扰的。仪式开始前,小朋友会把一面小旗帜插在幼儿园入口处告诉迟到的人:请等等,我们在做仪式。早餐完毕,又唱歌。估摸着是感谢的意思。轻柔童稚的声音从森林里传来,带来放松与安静的感觉。吃完饭后,当然是自己收拾饭盒。虽被一群不明来历的大人们围观,孩子们却像没看见一样。跑步拿着自己的饭盒放在办公室边上。

都是三四岁的小孩,动作迅速老到。很快,便散开跑进森林里活动去了。

新联邦州的森林幼儿园(DDR民主德国)老联邦州的森林幼儿园(BRD联邦德国)主要是全日制最低营业时间8小时

主要半日制每天4-5小时

需要(使用)固定校舍用于午餐和午睡(休)

庇护小屋、自然和森林车或者一个固定的集合地点(如森林车在林中还须准备避险地点)

▲年10月3日,原民主德国以新联邦形式加入联邦德国。由于德国的联邦制度新联邦州保留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园结构。

02/

大自然没有标准答案

足以保证孩子找到自己的内驱力

他们飞快地收拾、整理,然后消失在森林里。让我们这群外来者有点目瞪口呆。三四岁的小娃娃,如何可以做到如此干练,如此娴熟呢?Angelike说,现在全球教育都有这样的趋势:我们经常按照成人的思维不自觉地去给孩子一些任务,而这些任务超出孩子的能力。而孩子能力范围内的又没有被发掘。比如,让孩子收拾东西。你给他一大堆,他肯定收拾不好。但若就是日常的、少量的、生活里常有的,她自己的食物啊,画笔啊,水杯啊,这些事情是可以经由每天,每周,每月,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慢慢积累,她就可以做得很好。在此过程中,他收获成就感和自信。这就是良性循环带来的动力。还是有漏网之鱼。在与园长攀谈的当儿,回头看还有一位小女孩没有吃完。她一个人,坐在树墩上慢慢地吃。不着急,没人催,也没老师要去照顾。森林深处时不时传来欢乐的童声,鸟叫一般清新。真是应了那谁说的,大自然知道答案,大自然没有标准答案,大自然带来安全感也带来好奇心,它足以保证孩子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学习内驱力。确实如此。因为德国人所钟情的森林是一个可以带给人类一切成长需要的环境,故而,环境里当然没有或者极少有现成的玩具。孩子们在森林里会发现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非常丰富。这所有的一切物品,都是陪伴他们童年最好的玩具。所以,还有什么必要去买玩具呢?Angelike捡起一块碎木块问:“你认为这是什么?”是个木块?不。对于孩童而言,它可能是一把刀,可能是车上的某个部件,也可能是熨斗。是具有无限想象和创造。03/

没水没电太冷了就烧火取暖

全面的挑战带来更多创造力

森林幼儿园没有水和电!听此说,我们一行人又内心惶惶。虽然早已听闻无数关于森林幼儿园的种种,但实地看到却也着实令人惊讶和不安。如果天气太暗,他们就点上蜡烛。德国的冬天气温很低,幼儿园就用枯树枝树叶生火取暖。下雨天还要活动吗?当然!依旧在户外。因为他们认为,真的是没有不适合玩,只有不适合的衣裳。爬树、趟水坑、翻滚、收集动植物、探索自然、制作工具,甚至玩火。这对装备是考验,对家长和孩子也是挑战。但与此同时,他们真的有很多创造。比如,一个用各种各样树根啊,树枝啊,做成像小洞穴一样的相对密闭的空间。一两个小孩进去是没问题。像是一个娃娃家,又或者他们的私密空间。Angelike说,作为一个幼儿老师,看到孩子的创新是老师的乐趣。因为儿童看到的世界与成人所见,完全不同。在每周五,森林幼儿园的工具日里,孩子们会利用铲子、锤子和钉子就地取材,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有一次,有个小姑娘说:“我要做手机”。她就用很多钉子当键盘,用木头当机身。还做笔记本电脑,香蕉奶酪。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模拟现实生活,通过加入了意志力的劳作创造未来的生活。德国自然与森林幼儿园的联合会主席团主席、自然游戏教学法创始人、德国幼儿森林教育的领军人——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博士在一次亚太幼教峰会上分享道,“孩子们在森林教育的环境下,观察力自然而然变得敏锐,他们的学习及探索动机也将源源不断。在大自然中活动可以激起各种兴奋。这些兴奋通过感觉器官传向大脑,产生出运动和行为上的反馈。”诚然是也。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其所著《林间最后的小孩》中,便是揭示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令人惊异的断裂。他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从生理学意义上讲,自然带来感官运动经验,影响着儿童一生健康。04/

处处充满未知和不安全

才可能建立起危险管理能力

我们参观的第二所森林幼儿园是在斯图加特,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奔驰和保时捷汽车的总部都在此地。工业城市里的森林幼儿园,仿佛是一片绿洲。经盘山路来到幼儿园,同样是20多个孩子,同样是房车一样的建筑作为唯一的房间。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孩子们围成圈,为我们唱了一首“两只老虎”曲调的欢迎歌。先是德语唱,再中文,句句到心。欢迎仪式之后,孩子们带我们去“教室”。走过一段碎石路,来到一片灌木林,刚下过雨,树叶上还挂着水珠。老师拨开低矮树枝,雨水洒在身上冰冷冷。一条铺满碎叶的小径出现在面前。教室是:一块被半圆形藤蔓圈起来的空地。藤蔓也是沙发。这样的空地在林子里还有四个。早餐后,孩子们在此活动。他们喜欢削木棒、玩游戏。森林里的活动都由孩子们自主选择。活动中,如果孩子不主动提出要求,老师就不会提供帮助。他们的理由是:“小朋友爬树,他能爬多高也一定能爬下来。”森林的一年四季,日日是风景。今天开花,明天落叶,老师会不会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7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