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萧红逝世75周年专刊萧红在香港

今天是萧红的祭日。年1月22日,远离哈尔滨三千公里的香港,萧红逝去了。周鲸文说,“萧红可以不死,而萧红竟死了”。萧红怎可能不死呢?战争一路追赶着她,卧病之时,正是日军进城耀武扬威之日。躺在病床上亦要被抬着躲轰炸,过江,加入逃难大军……萧红梦里都在怀乡、归乡!作为家乡人,为纪念萧红逝世75周年,特奉上《萧红在香港》,权作一束心香,为这位旷世奇才!

作者郭淑梅,笔名采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省文化名家(“六个一批”专家人才)。省萧红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院萧红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女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及区域文化史研究。

萧红在香港

郭淑梅

香港浅水湾萧红地标

郭淑梅与香港作联副会长蔡益怀先生

一、我为什么反复研究萧红?

(一)萧红是一百年来,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

1.学术领域:从年小倩发表第一篇萧红评论《哈尔滨文坛拾零》将萧红比作丁玲,80多年过去了,萧红迷仍然不计其数。国内大学教材,列有专章专节,学生毕业论文也写萧红。香港台湾大学里有教授在讲萧红。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都有人研究萧红。从年代到年代,鲁迅、胡风、茅盾、丁玲、许广平、萧军、聂绀弩、梅志、骆宾基、端木蕻良、柳无忌等同时代作家友人留下了“天才萧红”的形象。改革开放后,葛浩文、卢玮銮、平石淑子、杨义、王观泉、铁峰、陈隄、肖凤、丁言昭、萧耘、季红真、曹革成、杨玉峰、陈洁仪、林幸谦等后世学者重构萧红。杨义称萧红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将萧红喻为诗人。卢玮銮以“十里山花寂寞红”为题,最早在香港系统地研究萧红,将其纳入内地南来作家的代表。

我个人经过大约四年的系统研究,包括赴香港合作萧红国际交流基金项目,与林幸谦先生在《学术月刊》、《鲁迅研究月刊》等期刊上合作发表萧红论文。年,发表论文《萧红的国际化与国际视野中的萧红》。年,出版了个人研究萧红的代表作《寻找与考证:萧红居地安葬地及纪实作品研究》。书中第一次引用了年6月4日,美国作家辛克莱写给萧红的信。在香港,她与史沫特莱、辛克莱等作家往来频繁。如果没有太平洋战争,作为作家的萧红,其国际化前途无可限量。

2.艺术领域:绘画方面在萧红同时代,就有许多关于萧红及其作品的木刻、国画、手绘等作品问世。话剧方面有中央实验话剧院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生死场》、黑龙江剧作家费守疆根据《生死场》创作的龙江剧《惊蛰时节》等。电影方面有许鞍华导演,汤唯、冯绍峰主演的《黄金时代》;霍建起导演,小宋佳、黄觉主演的《萧红》,以及目前各方面正在做的萧红歌剧、萧红广播剧等不一一列举。

(二)研究萧红的必要性,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萧红代表中国女性”五四”以来独立自主形象的确立

中国女性真正获得独立自主形象,起于“五四”运动。萧红是“五四”的女儿。在萧红时代,多数女人没有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从哈尔滨起,萧红就靠写作生存,经济独立是她的底线。萧红作品非常超前地表现出性别立场。《广告副手》,直接切入电影院经理姨太太对画广告的萧红的不屑一顾,认为女人应该依附男人,工作的女人太拙笨了。《过夜》为了不沦为娼妓,从妓院老鸨那获得自由,萧红用衣服和套鞋抵宿费,穿上夏天的凉鞋在严寒的哈尔滨雪地上行走。武汉时她评论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和德国作家丽洛林克的《动乱时代》,认为女性地位卑微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尽管如此,女人还是勇敢的是最强的,是用痛苦奋斗着写作的。在香港,她靠稿费生存,始终保持着独立作家的尊严。

2.萧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北中国》、《手》以及她的《商市街》等许多散文,都把呼兰、阿城、哈尔滨等地的地域风情纳入写作视野,留下珍贵的地域性文学遗产。例如《呼兰河传》,写“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卖馒头的老头滑倒了,馒头从箱子里滚了一地,老头爬起来发现馒头少了。对着远处偷吃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萧红写严寒,也描摹严寒中的人物肖像。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人,有一种自然赋予的宽容。萧红对此的艺术呈现非常优雅。

萧红对小说的地域性极为重视,由于《呼兰河传》的广泛影响,有人认为,萧红的作品只描写了东北。其实不然,萧红对地域性的重视并非仅仅体现在《呼兰河传》对黑龙江自然环境、季节、风物、人情世故等地理文化历史文化的呈现上。她对地域性有着异乎寻常的极其精准的把握能力。她去过西安,在写《黄河》时,便有了准确的概括,“黄河的惟一的特征,就是它是黄土的流,而不是水的流。照在河面上的阳光反射的也不强烈。船是四方形的,如同在泥上滑行,所以运行的迟滞是有理由的。”她在重庆复旦大学旧址黄桷树镇住过,关于重庆的地域性书写《山下》、《滑竿》、《莲花池》、《长安寺》等,无一不烙有重庆的独特印迹。在《山下》中她写东阳镇山民对逃难的“下江人”颇为讲究的生活方式的羡慕,对林姑娘从挣“下江人”的钱到突然“失业”的精神成长。萧红是个天生的小说家,她走过的每个地方,都能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3.萧红最得鲁迅先生真传

无论在《呼兰河传》,《马伯乐》,还是在《回忆鲁迅先生》、《民族魂鲁迅》中,萧红都秉承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在武汉《七月》座谈会上,她直呼“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是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有二伯、马伯乐这些形象,都代表着萧红对几千年封建老中国的思考和剖析。鲁迅先生认为她是继冰心、丁玲以后最有前途的中国女作家。

萧红著《回忆鲁迅先生》书影

二、萧红在香港

(一)萧红到香港后,社会活动频繁,对香港文化界活动的参与意识很强。

简单看一组萧红到香港后,她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表。

1)年1月17日,萧红和端木蕻良由重庆飞往香港启德机场。

2)2月5日,文协香港分会在大东洒店举行欢迎会,由萧红报告重庆文化界现状。

3)3月3日,萧红和廖梦醒参加了坚道养女子中学“三八”节活动。4.5月4日,受岭南大学艺文社邀请,萧红和端木蕻良主讲抗战文艺。

萧红和端木蕻良在岭南大学主讲时的现场素描

5)8月3日,多位文化界人士在香港孔圣堂举行纪念鲁迅先生诞辰60周年。萧红到会并做了鲁迅先生的生平报告。晚间,又观看了由她编剧的哑剧《民族魂鲁迅》。

6)10月,萧红参加了香港文化界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活动。

综上可以看出,萧红初到香港参加社会活动频繁,同时,创作勤奋,作品迭出。但她并不参加文化界的论战,如杨刚引出的“新式风花雪月”的论争等。

(二)萧红在港期间深得两个重要人物周鲸文和戴望舒的帮助

周鲸文,在香港从事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原东北大学代校长。早年留学日本、英国等国。“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在哈尔滨创办《晨光晚报》宣传抗日,在东北名声大躁。年,在香港创办《时代批评》疾呼抗日救国,为进步人士所追随。

周鲸文主办的《时代批评》

萧红在周鲸文发起的人权运动宣言上签名

年,为端木蕻良和萧红等文艺界人士创办《时代文学》。与端木共同主编《时代文学》。年萧红的《小城三月》发表在此刊上。

“雨巷诗人”戴望舒,年到香港主持《星岛日报》星座副刊。年萧红来香港之前,香港文学界已呈现良好生态。萧红、端木蕻良与戴望舒也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往来”关系。年,萧红在重庆时,就在《星岛日报》星座副刊上发表了《茶食店》、《花狗》等小说。萧红到香港后,戴望舒非常重视,盛情邀请她在星座上继续发表作品。年9月1日-12月27日,星座上连载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最初发表在《星岛日报》星座副刊

(三)萧红在香港的居地九龙诺士佛台3号和乐道8号

萧红在九龙诺士佛台3号二楼(现在的野火酒巴位置),居住了近一年。在乐道8号(现在的国际广场位置)住了一年。在乐道8号,她创作的小说《北中国》发表在《星岛日报》星座副刊上。因史沫特莱、周鲸文、于毅夫、柳亚子、柳无垢等人先后探访,也由于萧红在此居医院,乐道8号这处居所为许多人熟知。

(四)萧红在香港的怀乡写作

《星岛日报》星座副刊连载《呼兰河传》时,香港正在批判怀乡病。萧红没参与论争,在《时代文学》上发表了《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又在《大公报》上发表《“九一八”致弟弟》照旧怀乡。在给东北同胞书中写到,“当每个秋天的月亮快圆的时候,我的心总被悲哀装满。想起高梁油绿的叶子,想起白发的母亲或幼年的亲眷”。这也是由于战乱,被迫一路流亡到香港的萧红,对故乡的怀念。

在致弟弟时,萧红写到一些东北年轻人,到了象征祖国的上海,不知怎么就犯了爱国罪,被投到监狱。萧红满怀痛苦地思考和探讨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故乡的年轻人南下抗日的艰难曲折。年3月,萧红化身耿大先生,写作《北中国》,以为儿子到了上海不是在满洲国了,就可以打日本了。其实不然,在上海还是不让说打日本。《北中国》是萧红思考中国人打中国人,折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以及“内战”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原本是出关抗日的儿子,竟然被自己人打死了。耿大先生之疯,也是萧红为“内战”中死去的东北青年献一束悲悼的诗篇。

(五)萧红在香港并未孤独地写作,而是时刻和东北抗日救亡运动保持联系

从萧红在香港的创作和社会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萧红并不像国内一些学者所言,是孤独寂寞地活着。她除了延续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还投身到东北抗日救亡中。她始终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bh/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