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30版影视基地大众电影对话

颁奖典礼前,《大众电影》记者与南昌(国际)未来影像艺术周暨南昌国际VR电影展发起人端木林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谈及先进影像技术、VR电影,端木林这位资深的电影人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次对话也让我们意识到,VR电影并不是电影大家庭里分家出来的小老弟,它正在用自己的技术反哺电影大家族。

你以前做过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但是感觉现在身份就更偏重,像是文科转到理科了,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我在影视行业也是偏技术,最早干摄影,在大学教电视节目制作,从摄影师到导演再到制片人,在影视行业做了30年。05年以后就没拍戏了,当时觉得影视工业的状态不是我想要的一种状态,再一个也是觉得疲倦了—这个行业再这么拍下去,我觉得没劲。后来去北大产业文化研究所去做文化产业的研究,给一些地方做区域文化产业规划,那时候文化园区是比较新的东西。偶尔也还拍点纪录片。年,南昌做虚拟现实产业,正好那个时候我刚刚跟投了一家新公司,是跟美国一家公司合作,做虚拟现实全景直播,跟南昌这边正好对上了。

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么一家公司?

年,虚拟技术特别热,还有VR这种技术会改变影视,这是历史上的必然,你如果能站在技术的前端,就能切入电影更高层次的创新里面去。我认为电影也好,电视也好,都是技术的产物。包括我们拍电视剧,从最早2K到后面的高清到4K,到现在8K,技术每次都在迭代,在推动—更多的创作手段、更高的图像视觉效果。电影也一样,电影就很典型,从黑白片到彩色片,到宽银幕,到3D到IMAX,现在的球幕,甚至包括60帧、帧。它不断在突破极限,尽可能达到你真实的肉眼能感受到的最清晰、最细腻的那种质感的画面。这就是技术在推进艺术的发展。像这次我们办这个大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想找到技术和艺术融合的一条路。现在有很多人在探索,我恰恰想说,能够在这里借助南昌发展虚拟现实产业的东风,把它落地。我们今天晚上颁奖,李安的《双子杀手》也正好今天上映。李安是一个先驱,是我们华人导演中的翘楚,尤其他在美国—美国人是很尊重技术的,从斯皮尔伯格、卡梅隆,都是这样,李安比他们走得还远,他不光是在虚拟拍摄手段上,这个片子用了大量的动作捕捉,用数字技术制作一个非虚拟角色的技术,都是VR会用到的技术。他还用了高帧率,用了帧,目前没有几个影院有这个设备,但他坚持。

所以,VR的技术对于传统的大银幕电影也是有推动作用的?

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因为VR的底层技术,这种建模,我们所说的3D建模,它的整个渲染,它的虚拟仿真、动作捕捉……这些都是影视工业里面常用的。VR只不过是让它全景化、沉浸化,让你更有临场感,带着VR眼镜完全包裹着。

刚才你讲到了技术探索和融合,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是现在技术够用,但是怎么用它来做一个全新的电影类型出来,仍然需要探索?

对,一方面,我们从技术上来讲,VR和电影是关联的,它的一系列技术,电影也在用,只不过是VR用的要求就更高。用在电影里面,这些技术带给大家的视觉感受非常好。不管是从《阿凡达》到《头号玩家》,还是到现在李安的《双子杀手》,其实它的虚拟拍摄技术是一样的。VR电影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叙事上。我们叫VR电影,其实我一直觉得VR电影的叙事方式离电影很远,它用的也不是电影语言,它更像是游戏语言。因为VR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那种临场感、沉浸感和角色扮演,还有互动。它实际上是一个故事情境,它需要在一个故事情节里面给观影人设置一个位置,让他作为一个角色去参与到里面来。观众可能看一个故事,需要看好几次。为什么呢?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是不一样,就有点像最早的日本黑泽明的《罗生门》。现在在国际上流行一种戏剧,叫沉浸式戏剧,演员在行进当中表演,观众选择跟着不同的演员,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VR电影也是这样的,你只是在一个大的故事背景下,去选择一个角度去看。你要看全这个故事,你要总结出来,可能就要从不同的角色进去。所以,它其实更像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你要参与到VR电影的故事叙事当中,去找到自己的答案。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不适用传统的封闭式结构的电影语言。所以从做内容来说,我们这几年一直希望找到一种解决办法。

从内容上来说,会不会有一些特定类型VR电影会比较占优势,比方说恐怖片?

恐怖片肯定是占优势的,还有像国外,日本那边的成人片可能占优势,因为VR最早是从成人爆发的,年、年的时候。但它实际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娱乐电影,还有沉浸式教学,对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理解地理,理解一些空间范畴。很可能用文字表达不了的,用这种方式会加强记忆;还有就是军事,它在国防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大,像美国做虚拟现实,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仿真训练,是给部队的。

这次大会的参展、参赛影片大概有哪些类型?

有最典型的传统记录型的,还有旅游类的、故事类的,还有交互式的—因为我们这不只是给VR电影的奖,我们评的是未来影像技术方面,凡是对未来影像手段用得好的,不管是VR的技术,还是其他高新技术,8K、帧这样的技术,用得好,都属于评价范围。因为我们做电影未来影像艺术,看重的是VR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目前最能够进入到产业化,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娱乐,一个是国防,未来还会有远程手术远程诊断,这些都是需要VR技术的。我做了30年影视,情结还在,所以从电影作为切口进入。这次跟我们联合来办的先进影像协会,也是聚合了全球最好的电影技术人才,包括李安、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还有很多一流的特效师,都是先进影像协会的成员。

先进影像协会要在南昌落地的“先进影像协会中国创新示范基地”,具体是做什么的?

它像是一个3.0版本的影视基地。我们影视基地,有几个版本,那些搭建实景的,可以称之为1.0版本;那么后来出来的数字基地,可以算2.0版本,但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制作技术,并不是一种数字化的生态。我们想打造一个3.0版的,就是一种全数字化智能型的影视基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远程传输和交互技术,形成一个两地协同创作的空间。导演、总架构师可能在美国工作,建模、所有的渲染的工人,所有实景的拍摄,虚拟棚的拍摄可以在这边。导演可以在现场,也可以不在现场,但结果跟导演在现场是一样的。达到这样一个制作生态,我们可以跟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导演合作,任何地方的好摄影指导,以后不需要再在现场做摄影指导,现场的画面可以同步适时传播,传到他的显示器前,他可以进行指导。从光的调校、现场演员的调度,甚至以后演员也没了,都是虚拟数字形象。这些技术很多已经成熟了,是实验室技术,它需要有一个地方落地。南昌VR产业基地愿意去实现这个想法,把它落到这儿。所以在中国,先进影像协会跟我们合作是唯一性、排他性的。

所以说,现在这个合作已经不只是一个意向了。

这次大会就要签合同,20号就要跟政府签了。

这确实很让人激动。

对。那天有位领导问我,以后你这儿也会有很多群众演员拍戏吧?我说,领导,我的群众演员全是虚拟人,不存在的。群众演员这个行业会消失。主要演员他的工作,可能就是一天全身扫描,建模完了以后你可以不来;声音采样完了以后,你人都不用来了。包括摄影师,只要摄影指导,因为操机员不再是人,是机器。自助摄影已经出来了,它的焦点跟得比你准,它的运动比你均匀,人要练多少年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摄影师?

听起来有点恐怖,好像一些行业会消失。

是有点吓人,但我们为什么想做这件事?就是因为中国的电影工业跟西方还有差距。像原来我们还有八大电影制片厂,有生产车间、服装车间、摄影车间,它有一套自己的工业体系,虽然是苏联的,但是自从民营开放以后,这八大体系瞬间就瓦解了,我们用的是港台的那套体系。港台是把欧美的那套体系进行了转化,使它更适合东方人的文化和操作习惯。它生产一些商业片是有好处的,但是它真的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它的规范性差,工艺不标准,关键是它的风险不可控。而全数字智能化的基地出现后,未来的电影是实现全动态化视效预演,你所有的投资都在电脑上完成,我们不再是看一个PPT、看一个剧本就决定投还是不投,我可以把所有的影片做预演,完了以后你制片商、投资商和发行商共同来看这个片子,你要不要拍、你要不要发?然后再进行去制作。它确实会触及到很多人的饭碗,但它是升级,它是必然。你不做,美国一直在做。我们还要保持这种差距吗?工业化我们没有赶上,但是在智能化时代,我希望我们能够跟国外不要再有这个差距。就像我们没有赶上工业革命,但我们赶上了信息化。中国在信息文明时代赶上了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希望通过在人工智能方面能同步,甚至领先。对于虚拟现实技术,这是我们最看好,也是最能实现市场化的一个应用场景。它不再停留在一个试验阶段,我们给实验成果找到一个应用场景,给用起来!

摘自《大众电影》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bh/8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