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部关于萧红的电影吗

程少为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黄金时代》上映后骂声一片。有人说,许鞍华江郎才尽了,捣鼓出一部3个小时的PPT,照搬历史,毫无才气可言。有人说,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有人说,这不就讲了一个搞破鞋的荡妇被人嫌弃的一生吗?

我想,她的经历即便放到现代,也可算是惊世骇俗。但是,我不愿意从猎奇的角度去审视她的一生。在那个新旧思想、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大时代,它的天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远。那种过去腐烂了,新的未来不知道在哪里的焦灼和迷茫,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是无法体会的。

其实萧红算不上什么五四进步青年,她对政治很懵懂,游行、喊口号,不过是凑个热闹。她写的文章里也没有什么红色宣传的成分,只是对她所见所闻的如实描绘,表达的是她自己朴实的感受。她离家出走,不是想跟地主家庭划清界限,也不仅仅是为了逃婚,只是因为那个家庭太冷漠了,而她自己太执拗了。很戏剧性地,她流落街头的时候选择投靠的人是谁呢?竟然是被自己抛弃的未婚夫。而他的未婚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个抽大烟的公子哥儿。萧红后来还为了汪家退婚跟汪家打过官司。如果不是汪恩甲无故失踪了,说不定萧红就成了一个披着貂皮涂着蔻丹的富太太。这说明她是不讨厌汪恩甲的,但是汪恩甲不是她结婚的最佳人选,充其量只是个备胎。也说明,她的抗争是有过动摇有过妥协的。

她走上文学道路,跟萧军有很大的关系。那个时代就是那么神奇,每一个年轻人都热心得出奇。萧红怀着孕被汪恩甲抛弃在旅馆里的时候,她给报馆写了一封求助信,立刻招来了一群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知识青年,即便他们自己也穷得叮当响,却四处奔走为了救助她。一个偶然,萧军来了。冯绍峰演的萧军真是帅啊,给加了很多印象分,其实真实的萧军是个名副其实的矮穷挫,活在现代连老婆也讨不到。但是他的个性很有任侠气质,携一柄宝剑独自闯荡江湖,身边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也都喜欢萧军的豪爽、热血,相比之下,端木蕻良的人气就差多了,说明这还真不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萧军和萧红攀谈了一段时间,发现彼此志趣相投,竟然相爱了。那个时候,萧红欠债大洋(在当时可以买套房子了),还怀着别人的孩子。这里,可以体现出萧军的爱情观,他绝对是“爱了就爱了”,无比坦率地忠实于自己情感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固然英勇,有男子气,但是他爱上下一个的时候也必然是义无反顾的。

二萧合体后,简直是文学界的神雕侠侣,俨然人间佳话。虽然常常挨饿受冻,但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这个时候的萧红像一只被萧军豢养的小狗,每天等待着萧军带回来食物和温暖。这样的爱情,我们太难想象了。许广平说,从来没有人能把“饿”写得那么入木三分。饿得难以忍受的时候,萧红甚至想到了“偷”,一想到“偷”,连萧军都成了敌人。萧军说他爱萧红的才华。是的,她是有才华的,有时候她自己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才华。但是看她的文字就会发现,她的文字缺乏文采缺乏技巧,她是在用自己的感觉在写作。文字这种东西很奇妙,再质朴的文字,再拙劣的表达,都掩盖不住作者的情感。我们会为文字感动,其实就在为作者的情感所感动。萧军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全中国有那么多人喜欢萧红。那是因为她的感情是真挚的。虽然我没有读过萧军的作品,不知道他写得怎样,可是他对萧红文字的鄙视态度是不应该的。他爱上的就是对方的才华,为什么又要去否定她的才华呢?我想,萧军肯定有很强的大男子主义,骨子里就不大看得起女人。何况,萧红跟他相比太弱了,她身体不好,名声也不好,完全依赖着萧军生活。萧军打一开始就没准备跟她白头到老,他说自己理想中的妻子并不是萧红,也一直没有给她名分。这个男人就是那么残酷,他像英雄一样出现在萧红最困苦的时候,那些共患难的岁月也相依相偎地取暖,他的感情是真的,可惜失去的时候也是真的失去。他“见一个爱一个”,出轨也出得坦坦荡荡,仿佛是一种值得赞美的对真爱的追求。他粗鲁暴躁,动不动对萧红拳脚相加。他和朋友们一起贬低萧红的文字。最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娶萧红为妻。

端木蕻良跟萧红结婚的时候,大部分朋友都站在萧军一边,对端木颇有微词。的确,他这个人内向、孤傲,是个被宠坏的大少爷,不大受欢迎,而且武汉、香港沦陷的时候两次都有不顾萧红死活,独自逃生的嫌疑。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给了萧红萧军所不能给的东西。萧红和端木结婚的时候,肚子里还怀着萧军的孩子。端木即便是一个懦弱的男人,他也做了他人生里最勇敢的一个决定。萧红在婚礼上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历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是的,她在端木那里得到了她想要的“普通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萧军说,他渴望参军报国。萧红哭着求他,说自己已经活不长了,只想有个地方能安安静静地写作。而她从端木那里得到了那个“安安静静写作的地方”。她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都是跟端木在一起的时候完成的。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萧军跟萧红分手后,几个月后就跟一个叫王德芬的姑娘结了婚,并且在回忆录里说萧红在个人生活意志上是个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而端木在萧红逝世十八年后才再婚,并坚持每年给萧红扫墓直到去世。这说明萧红在怀孕的情况下坚决跟萧军分手绝对是忍无可忍而不是端木第三者插足的结果。这也说明,端木比萧军更懂得萧红的内心世界。在萧军的朋友圈里,端木是唯一一个认可萧红文学成就的人。而历史证明,萧红在文学上的成就确实超过萧军。

所以,我并不认为二萧分手是错误的。他们最美好的岁月已经过去,时间替他们做了决定。电影里不应该把端木塑造得如此猥琐,难道编剧也是“萧军党”吗?

至于萧红和鲁迅。以前有人说,鲁迅跟萧红有一腿,所以许广平不欢迎萧红天天上门。我觉得这样想太下流了。那个时候鲁迅身体不好,而且女人孩子都在家,怎么跟萧红有一腿呢?至于喜欢,那是不必说的。鲁迅自然喜欢萧红。那是一种长辈对晚辈、前辈对后辈、年老的男人对年轻的女孩的那种喜欢。其实萧红的个性挺活泼单纯的,尤其是在鲁迅面前,简直可爱得过分。比如,她穿了新衣服,问鲁迅:“我的新衣裳好不好看?”有一次竟然问:“先生对我的爱是什么样的爱?”(鲁迅回答:“是母爱。”)要知道,萧红出生在一个冷漠的家庭,父亲唯利是图,母亲早逝,只有祖父给她温暖和慈爱。鲁迅,就像她的祖父一样,给予她无私的关怀和怜惜。因此,她对鲁迅的感情才会如此深厚。

我觉得许导的这部电影表现得还是很贴近历史的。半纪录片的方式,又夹杂着很多萧红散文里的语句,有一种翻书的感觉。不足之处,我认为萧军、鲁迅、丁玲的篇幅太多,端木和骆宾基塑造得太草率了。大概是出于票房和电影长度的考虑做了删减。即便如此,3个小时,还是让很多人感到疲惫。确实导演自己的发挥很有限,可是我已经见识过中国导演发挥创造力后拍出的历史片,真是扯得可以,还是就这样中规中矩更好。

电影里有个片段印象深刻,白朗和萧红在码头送别,白朗说:“祝你幸福!”萧红说:“我吗?我哪有幸福可言。我将注定孤苦以终老。”漫长路无非几多回旋,人如尘转圈。这段路虽然不长,回首望去却也曲曲折折。她活着就跟她写作一样,只是单纯凭着一种感觉。幸好,那是一个海阔天空的时代,那是一个想爱谁就爱谁,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过什么生活就过什么生活的黄金时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bh/8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