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萧红的黄金时代

去看萧红,走进影院之前看了一些影评,然后自己做了这样那样的联想,设想了一个形象:一个花心的女人,一个流浪在不同男人肉体之间的女人,一个坚持写字的女人,一个从小没有被爱也不懂爱的女人,一个年纪轻轻就殒命香江的女人。

没有看过萧红的小说,所以对她的文字一无所知,风格如何也不知道。也没有看过萧红的传记,不知道外界究竟如何评价。

就这么“二”着进了电影院。

萧红的爱情

就电影的诠释而言,萧红自始至终爱的男人只有萧军。其他男人的出现都是迫于生计或者迫于形势,不是因为爱。当然其实萧红刚开始也不怎么爱萧军,爱的感觉是萧军先产生的,因为萧军对其才华的怦然心动。女人的爱大多开始的比较被动,因为男人追,女人才会有感觉,处着处着就真的陷进去了。一般而言,女人的爱比较慢热,但是相对持久;男人的爱比较激烈,但是相对短暂,有才华且懂浪漫的男人尤其如此。所以,背叛始于萧军,几乎毫无悬念。这显而易见伤害了萧红。她是人世中漂浮的一粒微尘,没有凭据没有依靠,对于萧军几乎没有什么保留,是完完全全的依赖,从吃饱肚子到填饱性欲,从物质到精神。这种爱很纯粹,但也很有压力。这种压力电影没有着很重的笔墨,他们像两只野兽一样厮守在小旅馆,萧军出去找吃的,萧红在家等着,有点吃的,两人就很开心,很满足,笑声很爽朗,情感很纯粹。慢慢的,两个人几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直到组织遭到了破坏。

二萧的分手会有很多原因,不过剧中解读的或者我感知到的是“萧红的才华胜过萧军”,而且不止一点点。这让萧军的男人的骄傲无地自容。骄傲被伤害,萧军如果还想继续,就必须有地方去找回他树立男人自尊的业绩,所以他想去打游击,却因此造成了两个人客观上的分离。此时此刻的萧军,某种程度上并没有想过分开,但是从上次的不忠开始,其实萧红已经有走的心了。所以,她会给端木机会。但是更致命的应该是萧军知道她有了两人的孩子,却提出来“让萧红和端木结婚,希望以孩子来吓跑端木”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可怕冒险让萧红最终死了心。

萧红和萧军的分手让我想起李亚鹏的分手宣言: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而她是一个传奇。萧红想过普通日子的时候,萧军却无法挣脱男人的骄傲,希望创建自己的传奇。虽然萧红所说的普通日子有点奢侈,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她无视“人必须活下去的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执意坚持“只想坐在房间里写写文字”。如果从这个切面来看,她可以算自私,也可以算不谙世事。不过那个年代,大多数女人都靠男人赚钱来养家,其实她想要的也不算多。问题在于那个战乱的年代,萧军可以选择的工作机会很有限,建功立业对于一个文弱书生是很为难的一件事儿。可以想见萧军最终的那个和他生了8个孩子厮守终身的妻子很有可能没有萧红有才华,但是一定让萧军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上满足感,满足了他男人的被尊重,被英雄的感觉。

感觉刚开始她是想要那个孩子的,但是端木在她生产期间的不出现,让她没有选择。那个时候她选择了端木,而不是孩子。这种选择是因为对端木的爱么?我觉得也许不是类似给萧军那样的爱,但是至少是为了结婚时候,她对自己的承诺:想和端木一起过平平凡凡的日子。从影片来看,端木对她还算不错,虽然这个男人胆小懦弱,但是,在她被萧军放弃的时候勇敢接受了她和肚子里的孩子,在她生命最后的几年,一直不离不弃,直到终点。

萧红的“男人们”

萧红挺着大肚子把自己强塞进了锡金的办公室,一个孕妇睡地板睡了很久。别人让锡金买冷饮,萧红说她买,她有钱。之后锡金发现那是她所有的钱,而且最后的2块多她也打赏给了店家。萧红说,有那2块多生活也不会更好,干脆让店家开心。这是所谓的向死而生吗?她不是不了解死,她就是几次三番从死神那里逃出来的,但如此豁达豪迈,是大多数人远远不及的。

和朋友聊起来,TA说如果TA是萧红,会用剩下来的钱买两个烧饼。可是,后续的情节是:锡金为她借来了块钱,让她用稿子来还。这是美妙人生吗?我可以说这是“精神胜利法”吗?可以说,整个剧中,真正打动我的点,是类似这样的小细节。大逃难,萧红把唯一的一张逃命的船票给了端木,自己挺着肚子找生机,在炮火纷飞的年代。这种时候,谁是男人,谁是女人,你觉得有灵魂的高低贵贱吗?有心胸的博大与狭窄吗?

因为萧红本身很率真,所以她是可以赢得异性和同性更多的欣赏和爱慕的。个人觉得,这种爱慕于异性而言,也许有性的成分,但更多时候,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情愫。这种情愫与世俗的情爱并不相类,是发自内心的对美好事物的羡慕与呵护,就像我们看到刚出生的婴孩,刚刚生发的嫩芽,看到天边一抹彩霞一般,会莫名欣喜而感动。

这样的人如果在人群中出现,总会成为很多人主动接近的对象,TA们像礼物一般存在,会带来撞击心灵深处的启示。很多时候TA们并非有意为之,是自发甚至毫无自觉地就想分享,就像一朵花,自然而然就有芬芳;就像一个壮观的景致,自然而然就让人惊叹。这样的生命是为美好。

骆宾基在萧红的最后一段时间,和端木一起照顾她。也许他对她有过粉丝对于大咖的仰慕,有过男人对女人的爱慕。但是从影片来看,我更觉得那是一种特殊情境下,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频临死亡的生命的原始而朴素的情感,这当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甚至包括端木,萧红眼中胆小懦弱的端木,也那么坚定,那么顽强,那么伟大。

萧红的文字

萧红到人世一游的使命似乎就是为了文字而来的,我们无从知晓她的这种坚持的勇气从何而来,她偏执地坚持文字的耕耘,不管肉体如何颠沛流离,文字是她唯一矢志不渝的精神寄托。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写下了近百万的文字,还经常是在没有吃的没有住的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她对于文字的热爱让人敬佩。

而且她的文字拒绝为任何的价值观背书,拒绝为任何的主义和立场呐喊。当丁玲说她希望投入革命的洪流,要把文字融化在斗争中的时候,萧红显得冷静而孤独。

在那个革命的年代,她的这种坚持如此单薄,她的坚守又如此不可理喻。她一个弱弱的女子,在革命的洪流面前弱弱地说“不”,虽然她的声音不大,但是她的内心需要多么强大才能抵御那些诱惑,她抵挡住的是大势所趋,拒绝的是伟大前程,抗拒的是光荣与梦想,她只是细细碎碎地拾掇自己的文字,写内心想要记下的片段。她的文字应该没有铜臭味,应该也没有觥筹交错,只有赤裸裸的人性,赤裸裸的自然和赤裸裸的社会,很有可能具有出世的纯粹和干净。

我想看一下她的《呼兰河传》和她的《生死场》。

萧军觉得萧红是需要被照顾的,萧红是没有生活常识的,这仅限于他的理解,或者仅限于俗世的层面,萧红其实是很认真很认真地过她的人生。她的生命与成长都来之不易,她很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种“知道”蕴含了莫大的勇气,不为任何外在的干扰而游移,不为任何的势力或者主义而动摇,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应该说在任何年代,都是弥足珍贵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现世或者离世的,能坚守内心的人都很珍贵,都如星辰在天,值得敬仰。

萧红的“黄金时代”

汤唯的表现可圈可点,也许是先入为主,有些场合,我觉得她就是萧红,虽然萧红应该是圆脸。汤唯的声音很干净,特有的音色也一度让我觉得这就应该是萧红的声音,虽然东北来的萧红应该有些东北人的口音。有人觉得汤唯来诠释萧红太活泼,其实萧红本身就是活泼而灵动的。丁玲的印象中,萧红带有南方女孩的活泼气质,经常是笑着的。

有人觉得影片的表现手法很让人抓狂。看过话剧的人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手法。如果不是纪录片+话剧相结合的创新的表现形式,我觉得影片真的配不上萧红在文学史上特殊的气质。她是非同一般的,她是脱颖而出的,她是神秘的,她又是独树一帜的。她挑选坚持着走的那条文学道路,在她之前少有人走,在她之后可能也少有人走,她走得孤独,走得辛苦,却又走得如此决绝,没有游移。

我只能说这个片子的很多点都打动我,透过萧红,看到自己,所以很谢谢许鞍华和李樯,还会继续喜欢汤唯。

就投资而言,《黄金时代》这样的电影,投资得当作慈善来做的,千万别期待高额回报,能收回成本已属不易,文艺片是挑人看的。不过诚如宁浩所说,虽然《心花怒放》票房大卖,但是评论都还活在封建时代,所以《黄金时代》的不被接受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个电影的价值是远远超过电影本身的,TA和萧红的文字本身一样,是洞悉人性,启发民智而存在的,TA们的价值是泽被后世的,却很有可能在当时的时代不被广泛接受。

网评黄金时代各种不好,商业片可以评价,窃以为文艺片是无法以商业片的标准来点评的。成功的商业片能引起大众共鸣的可以赚取票房,但是茫茫黑暗中,可以指路的明灯,幸运的时候,也只有一盏。

1

百度词条:

《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等主演的电影。影片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当年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该片年10月1日正式公映。年4月19日,获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神魔仙妖人鬼生

记录细节

柴米油盐酱醋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bh/8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