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ERYUWEN
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初二语文十月教研通讯
1
诵国学经典,抒家国情怀
年10月27日晚上7点,当上天将黑色幕布轻轻降下,纪中三鑫双语学校的体育馆内,玫红的丝绒幕布却徐徐打开,体育馆灯光璀璨,场上场下早已静悄悄,初二多师生,都在翘首以待,一场心仪许久的盛会即将开始。
如莺声啼啭,李艳华老师和陈希河老师的歌声如在宁静的湖中投下一颗石子,观众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比赛序幕就这样被温柔的拉开。
你方唱罢我登台,八仙过海显神通,诵读比赛井然有序的进行。在嘹亮的诵读声中,有汉服古韵,广袖如云;有铁马金戈,杀声阵阵;有五四青年,指点江山;有抗日奇侠,建功立业……好像一方小小的舞台,却掀起了几千年的风尘;一场走心的诵读,容纳了对我大中华满满的深情!
阵容如山,气势似海。
每一个节目都由两个班多人演绎。队列整齐划一,服装新颖别致,壮怀激烈如岳飞的《满江红》,“朝天阙”的声浪如潮汐漫过,《少年中国说》“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更是将观众带入那片红日初生的新中国。宏大的背景,清亮的嗓音,绚丽的舞台,仿若一片震撼心灵的海洋。
怀古诵今,源远流长。
从春秋的诗经《鹿鸣》的爱情,到唐宋诗词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悲情,苏东坡《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爱情,直到现代叶挺《囚歌》和毛泽东诗词的爱国情。整场激情飞扬,诗情饱满,传递出一场令人热血喷张的中华情。
以小见大,导入准确。
无论是从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导入《民族魂》,还是从“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的李清照,或是《改朝换代,我心牵挂》,《胸怀祖国,立己达人》,都能从小故事,小细节入手,牵出一份大主题,一个大朝代,一曲大欢歌。
每年的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三鑫双语学校的一个传统节日。相对于艺术节,更多了书香味。初二语文组老师们精心准备,倾力打造,培养孩子们热爱国学,亲近中华文化的感情,培育了“养浩然之气,润文学之苗”的沃土。
2
《梦回繁华》公开课点评·程友
年10月26日,梁燕平老师在初二32班进行了《梦回繁华》公开课教学。
《梦回繁华》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梁老师的这节课,以故事导入,介绍了现存的《清明上河图》的境况,更以直观的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保存的情况。很惊喜梁老师能找到这么高清的照片,看到图上每一个小小的、但却看得清清楚楚的人物时,孩子们对于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学欲望。
这是一篇说明文,这是一篇刚刚接触说明文的孩子碰到的说明文,这个阶段,我们就是要好好的教会孩子们认识说明文,从说明文中获取信息,进而理解、分析说明知识要点。梁老师的课则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划分任务开始,小组讨论、上台板书、讲解展示,一步步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同时,梁老师紧密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昌图人。年9月25日生.中学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端木蕻良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笔名。
2、写作背景
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曾经发出过哪些誓言?
2、解读文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起哪些问题呢?(谁的誓言?什么誓言?)
3、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到你喜欢的地方画出来,并放声朗读。
4、听教师示范朗读,说一说最感动你的语句。
(二)认识土地
1、“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思考:请结合文本分析,发挥你的想象,作者想回到什么样的土地?
2、结合具体段落品读赏析。
(三)触摸情感
1、“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结合文章背景理解“污秽”“耻辱”。
2、穿插视频《在松花江上》,通过仿句让学生感受本文深切的爱国之情。
(四)体悟誓言
找出誓言部分,并且齐读。
(五)品语言
在文中找出关于“我”的语句,并且品味其特点。
(六)结语
1、热爱多情土地
土地,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土地。自古以来,就让无数的人为她抛头颅洒热血:
楚国要沦亡了,屈原宁可投身——汨罗江;
异族侵略中原,岳飞高喊——“还我河山”;
不少在海外漂泊的炎黄子孙,他们总要怀揣着一把家乡的泥土,那把土就叫“乡井土”。乡井土里,寄托了他们多少思乡情、爱国意啊!他们“洋装虽然穿在身”,可“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结束语:
同学们对土地的誓言也和课文中的誓言一样令老师感动。同学们,端木蕻良的家乡东北美丽、丰饶,我们的祖国,更是江山如画!希望同学们铭记誓言,练好本领,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诗人艾青有一首诗,叫“我爱这土地”,老师就用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一起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链接土地深情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年。
课后请同学们吟诵《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完成老师留给大家的探究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