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诗词背后的扎兰屯地情

大家好!欢迎来到扎兰传媒!扎兰传媒倡导大家:保护生态环境,严打毁林毁草,共享美丽扎兰,让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美丽乡愁成为扎兰屯市的亮丽风景线!

版权:本文转载《呼伦贝尔晚报?记忆》

作者:张根祥

先晒几张老图片:

民国初期雅鲁河小木桥民国初期扎兰屯北部概貌叶圣陶等访问扎兰屯时留影

扎兰屯灵山秀水得天独厚,古往今来吸引一批批文人墨客踏访蒋幽,留下不少诗词佳句。山水景物并不只是纯自然的原本裸现,同时还承载着时代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痕迹。同样置身自然山水,每个人的感受又各不相同,各得其乐。形形色色的诗人,赋予了扎兰山水丰富多彩的意义。从寻章摘句中,我们依稀感受……

“游踪夸避暑,僻地数名村”——民国初年:以避暑闻名的幽静村落

年,袁金铠出任中东铁路公司董事,后代理理事长。这年秋天,袁金铠到中东铁路滨洲线视察工作,沿途经过昂昂溪、成吉思汗、扎兰屯、博克图、兴安岭等站,工作之余感于所见赋诗十首,被收入《黑龙江志稿》,其中第四首题为《过扎兰屯驿》,全诗如下:“侵晨行抵处,风景扎兰屯。岚重山容近,尘清树荫繁。游踪夸避暑,僻地数名村。瞥睹修髯叟,人丛气象尊。”

在世俗的见解中,在北疆只有粗犷豪放、苍茫辽阔的风光,不可能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然而,背依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的扎兰屯以绝无仅有的北方秀丽景色,向世人展示了它的迷人风采,打破了这一偏见。

清康熙年代,索伦人迁移到雅鲁河流域游猎。清雍正年代,索伦扎兰章京驻守扎兰屯。清光绪年代,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扎兰屯成为重要站段。

中东铁路通车后,扎兰屯就被中东铁路公司辟为避暑疗养胜地,修建了吊桥、日光浴场、避暑疗养所等既有旅游特征,又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设施,园林占地达90公顷。扎兰屯从此不在闭塞沉寂,张开双臂接纳南来北往的欢声笑语。青山环抱中,扎兰屯车站候车室成为滨州线上的一个看点,它堪称斯拉夫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典范。此外,两座教堂也颇为抢眼,其中一座在俄侨居住区,它是东正教信徒修建的圣?尼古拉教堂;而另一座在中国人居住区,它是道教信众经常光顾的玉清宫。

一批批外来移民风尘仆仆地赶来,扎兰屯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静静港湾,好山好水好空气,连耄耋老人也精神矍铄,健康长寿。这些正是袁金铠所看到的。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上世纪60年代:乡村风情浓郁

年7月至9月,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文化交流,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乌兰夫的邀请,全国政协、中国文联、国家民委、文化部共同组织了由著名作家、艺术家、历史学家组成的文化参观访问团,到内蒙古自治区访问。主要成员有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著名作家老舍、端木蕻良、著名剧作家曹禺、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等。

8月14日下午参观访问团抵达扎兰屯。第二天,客人们来到吊桥公园、近郊秀水风景区参观访问。弯弯的河水,绿绿的草地,点点的牛羊,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老舍先生不禁诗兴大发,脱口吟诗一首:“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当时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二五”期间,布特哈旗农业基本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前2年的高速发展和后3年的负增长阶段。—年,连续三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最低年份为年,粮食总产仅为万斤,为建国后最低年份。年,全旗工农业总产值55l0.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万元,占63.6%。“二五”期间在“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粮猪并重”方针指导下,全旗畜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年末,大小畜存栏10.1万头只,年均增长17.2%。60年代初,全旗总人口为17.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2万人,占总人口的23.8%。在山水环抱中,扎兰屯近郊“遍地是庄稼,处处见牛羊”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行给老舍先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他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扎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它多么优美呀!它不像苏杭那么明媚,也没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幽美得迷人。它几乎没有什么人工的雕饰,只是纯系自然的那么一些山川草木。谁也指不出哪里是一景,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处处美丽……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吃草,却看不见牧童。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好像细致地染在心灵里。直到夕阳在山,踏上归途,路上到处还是那么绿。这里有一片荞麦,开着密密的白花;那里有一片高梁,在微风里摇动着红穗。也必须立定看一看,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老舍等文学泰斗出现在如诗如画的扎兰屯,于是扎兰屯名声鹊起。

“更喜稻麦岁丰稔,胜似江南鱼米乡”——改革开放后:岭东农业大市

年8月,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政府主席布赫的邀请,著名作家李凖、孙谦《红旗》杂志编辑宋昌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王笠耘等到内蒙古访问,特提出参观被誉为“塞外苏杭”的扎兰屯。塞北奇景令客人们探为观止。蒙古族作家李凖即兴赋诗,诗曰:“闻道扎兰似苏杭,果然奇秀气爽凉。隐约青山北外,条条溪水伴垂杨。千里沃原含紫翠,万顷葵花开金黄。更喜稻麦岁丰稔,胜似江南鱼米乡。”

年后,我国继续深入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扎兰屯市(年10月建市前称布特哈旗)农村逐步实行以“包干到户”为主的各种生产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增加投入,全旗农业生产5年迈出五大步,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年,农民人均收入.l元,比年增长3.4倍;农业总产值完成.4万元,比年增长63.4%,年均增长10.3%;年粮食总产达到.6万斤,年农业遭灾,粮食总产仍达到万斤,比年增长28.2%。难怪作家由衷地感叹“更喜稻麦岁丰稔,胜似江南鱼米乡。”“六五”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较大,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为26.9万亩,比年增长.7%,占总播种面积的19.1%,经济作物以种植油料作物和甜菜为主。诗中所描绘的“千里沃原含紫翠,万顷葵花开金黄”是扎兰屯农村这一变化的真实写照。

农业的大发展带来工业的大繁荣,与此同时,农业的大发展也激活了商业,商业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快发展,个体商业发展迅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大幅提高。诗篇的前半部分赞美扎兰屯奇秀爽凉,后半部分感叹扎兰屯稻麦丰稔,民富比景美更重要,这既是对自然的礼赞,更是对时代的讴歌!“要知塞外好,劝君莫久违。”——本世纪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扎兰屯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不久,迎来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吉狄马加率领的全国著名作家采风团。在扎兰屯采风游览期间,吉狄马加挥笔题诗一首:“采诗扎兰屯,满目皆紫翠。挥毫含氤氲,泼墨点秀水。四季在画中,绿黛染千倍。要知塞外好,劝君莫久违。”

近年来,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竭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全方位拓展市场等举措,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壮大,成为扎兰屯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行业。能引起中国作协对扎兰屯这片神奇土地的重视和青睐,这足以证明扎兰屯自然人文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影响力。

(全文完,相对作者原作有删减及改动,如有不妥之处,请作者联系扎兰传媒)

感谢您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初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zp/9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