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序言
为爱红楼料已狂,曹公旧迹访重阳。门前古树擎天盖,屋角黄花撒地香。瞻子事,断吾肠,无缘同世枉悲伤。风流一部传天下,解味其中共久长。自读《红楼梦》以来,我一直将此书作者曹雪芹视为自己的好友,这首《鹧鸪天》词是旧年的一个重阳节,我带领弟子们在北京西郊的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雅集,为纪念曹公而写的。思念好友,我每年都要几次去纪念馆探望他。他的《红楼梦》是我几十年来始终热爱的书,而且热爱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深沉:置之座隅,如见雪芹面;反复研读,如与雪芹言;兢兢业业,持之以恒,思考不怠惰,感悟偶有之。《红楼梦》是一部艺术魅力永恒的小说,更是一部情意绵绵、真诚而伟大的哲学经典,只不过它是用文学的形式将作者的哲学思想表达出来。孔孟讲仁义,老庄讲道德,《红楼梦》则以情性为核心,论释了人类社会中另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道家强调天人合一,儒家强调内圣外王,而雪芹全面阐释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红楼梦》是一本经,可将它与《论语》《老子》并列为叁。孔孟老庄的思想体系,贯穿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历尽多少政权阶级更迭,一直为人们所推崇而不湮灭,其原因在于对人性根本的阐发。古人云:“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可见,在“天、命、性、情、道”的规定序列中,“情”是枢纽性的,是由抽象到具体转化的关键,更具有实践性和动态性,而《红楼梦》正是以情为核心,对人之情性关系进行了最为深刻地解析。我同样坚信,虽然古今社会变迁,生产力发展殊异,人的情性是不会改变的,因而《红楼梦》这部书是永远具有现实意义的。《红楼梦》大旨谈情,书中对情的论释内容极为广博,内涵非常精深,其中,男女之情便是一个重要主题。人类以两种性别而存在,因此,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首要基础。《易·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结合不仅是人类自身繁衍的需要,也是构筑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男女两性之间固有的性别吸引,使得这种关系比其他任何关系都更加容易契合,更加趋向牢固,更加深厚绵长。很难设想,夫妻关系处不好的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处理好与他人乃至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男女之情,首先是爱情和婚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部书能像《红楼梦》这样全面而深刻地剖析这个问题。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爱情和婚姻中的问题和障碍并没有随之减少,反而有增多的倾向。爱情和婚姻不能幸福,家庭就不能幸福,从而影响工作、生活、事业、人生各个方面,不仅是对他本人,必然还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甚至其他家族成员乃至整个社会。因此,爱情和婚姻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人文环境托付的一项任务,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种责任,其重要性不容否认。如果能认真研读《红楼梦》,深刻理解作者所阐发的观点,能近取譬,努力提高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可以为创建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生活、避免爱情和婚姻危机或者解决这种危机提供智慧。需要指出的是,《红楼梦》中所谈之情并非仅是男女之情,实际上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宇宙万物之情的各个方面,观书人都可以取次细品,能从中产生的共鸣越多,人生就越能达到高步云衢的境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是一部饶有真味而又颇有些阅读难度的书。实际上,由于原著目前只能得其八十回而非完璧,就使得阅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了。于是,就产生了一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以解读这本最为复杂的书,并且由此所引发的巨大研读热情,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谁才能真正解读到最好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曹雪芹。遗憾的是,我们已不能与雪芹当面交流了,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精读《红楼梦》。仔仔细细体味他写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写,他想表达什么。读者读书的时候是一回一回、一页一页地读,而必须注意作者写书的时候可不是这么粗放,他不是一回一回、一页一页地,而是一字一字地写成的。每一个字里面都蕴含着他的心血,即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先后经历了十年艰辛的增删修改工作,即所谓“十年辛苦不寻常”。因此,唯有逐字逐句地精心研读、真真切切地用心体会每个字句的含义,才有可能明了作者的胸臆。这样才算是与作者交流了,自然也就读懂《红楼梦》了。然而,要想读懂《红楼梦》还是需要迈过一道门槛儿的。这道门槛儿可以说是一种“资质”,而非要有多少学问或者多高的学历。昔日,孔子有“不屑之教诲”的故事,说的就是所谓的门槛儿。“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对此,孟子称之为:“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对于阅读《红楼梦》的门槛儿,脂砚斋说得更为直接,我们来看第二十回中的一条批语。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踈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脂砚先生说得很清楚,如果自料不是宝、林一流性情的人物,便不解宝、林之语,不解也罢,如果非要以己之私心“错谤宝、林及石头、作者等人”,那就很不好了,又何必阅读这部书,误人误己,自讨没趣呢?性情的认知和塑造,乃是一种真诚地思想和实践的过程,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先生说过:“真正想要理解人性的,只是那些根据自己亲身感受体验过人类的价值和意义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自身曾经历过心理危机,或者善于从别人身上充分认识到此种心理危机,能够通过这样的自我剖析或者感同身受来体验人类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读者迈过了这道门槛儿,就有资格与作者交流了,可是要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仍然还是很难的。其主要的难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制度行将解体的社会大变革时代的一部集思想、哲学、文化、艺术之大成的杰作,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没有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全面把握,是很不容易读懂这部书的,尤其对于只有些理论知识而缺乏人生阅历的年轻人来说,就更不容易了。其二,《红楼梦》中所写贾家的没落衰败,实际上是取材于作者自家(曹家),贾者,假借也。虽然只写了贾家这一世家,却包含了千百世家事,其实贾家有任何一个没落封建大族的影子,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败。只有能够据贾家的故事推理演绎、归纳总结,才可以读懂这部书。可是,由于清代文字狱极为残酷,很多事情作者不可能直白地写出,而是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是一般读者对于作者的家族兴衰史不一定十分了解,对“假语”之下的“真事(意)”可能理解不到位,这就增加了阅读困难。其三,《红楼梦》是一部阐发作者思想的书,而不仅仅是一部故事书。在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都是故事性的,相对来讲易于理解把握,而《红楼梦》是作者思想的宣泄,追求故事性的读者读起来常常感到琐碎,另外,如果对贯穿其中的思想不能很好地体味,观书人就容易得不到重点而不知所云。其四,《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几千年的中华古典哲学和文化的精华被大量吸收引用并融会贯通于其中。如果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籍甚至所谓杂学旁识不太熟悉,阅读起来就有很多困难。我身边的很多教授、博士,由于长期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和工作造成“偏科”,对于《红楼梦》他们中的很多人或称看不懂,或感觉看不下去,然而却无一不承认读懂《红楼梦》就可以理解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这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好书。其五,《红楼梦》只有八十回传世而非完璧。由于脂评钞本众多,存在底本本身错误、传抄讹误、刻意妄改等问题,而在汇校本、通行本中校选者难免又有一定的偏好性,这些都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困难。我初读“红楼”时,第一遍很难读到底,因为它是名著,才坚持读下去,读完之后全然不知什么意思;只能再读第二遍,慢慢就感觉有些味道了;读到第三遍时就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又读第四遍、第五遍……后来,找喜爱《红楼梦》的人讨论,又到图书馆里去研读各种相关的文献著作,很受启发。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红楼梦》认识的不断加深,我慢慢发现这些红学专家的观点,有些是很好的,有些却不一定恰当。对于长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总是希望去探索事物的本真,揭示现象背后的逻辑原理,这是一种职业性思维模式。于是,我逐渐地以对待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来研究这部书,由于自己有严重的强迫症(大概也是阿德勒先生所说的那种“自身曾经历过心理危机”的人),这种研究竭尽真情而又追求极致,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在研究过程中,我也产生了许多见解,与朋友们聚会时必以我谈讲《红楼梦》为围炉下酒之物,又或者在上下班的班车上时常被请求谈讲一番以寻乐移时,至于与“红楼”爱好者的交流,则更是频繁。在与侯福均教授、徐远清教授交流时,他们第一次建议我可以“立言”,我告诉他们我的见解还很肤浅,四十岁之前不立言。事实上,我的家人以及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也无不喜爱《红楼梦》,他们每每希望我把研读此书的心得撰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尤其在出版界工作的我的妹夫王金贝更是多次劝说。在大家的鼓励下,我于年立冬决定开始动笔评《红楼梦》,前后用了七年的时间评阅完成,但文中所记载的却是几十年来的阅读体会和感悟。由于我采用的底本是旧钞本的《石头记》(影印本),拙作故名《冯永君评〈石头记〉》,此外,我本人也觉得《石头记》比《红楼梦》更能涵盖书之内涵,只是《红楼梦》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更文雅一些。诸公自有诸公的见解,永君自有永君的乐趣。我撰此书主要是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不敢争胜前人,其中的一些内容或许对于解决上面提到的五个阅读难题会有所帮助。我在评阅中试图通过精读《石头记》、仔细体味雪芹的苦心并结合脂砚斋批语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回答“他写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写?他想表达什么?”这样的问题。我的评阅追求科学严谨地思考而不是恣意任性地猜谜,试图以理科人的思维模式和文科人的细腻情感通过对雪芹在书中所展现的证据进行归纳分析,揣摩文字表征与背后意志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一些体会。此外,我对《石头记》文中一些难懂的字词也作了适当的注释,以方便阅读。端木蕻良先生曾经说过:“我对过去的文学大家,认为他们都要具备两种条件,一是具有哲学思想,一是具有科学头脑。”说得是很好的,这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格调,是必须要坚持的。评阅之时,我始终想着一点,那就是自己虽然水平有限,但要真诚真心真意真情,至少要对得起我的好友雪芹和这部书。这是一部关乎心与情的评阅。期间,与好友雪芹的对话让我感受到无尽的乐趣,一时会心微笑,一时潸然泪下,一时慷慨激愤,一时失魂落魄,可谓如痴如醉。七年的辛劳让我气血殆尽矣,但回忆起来却是很自得的,自得者,谓其无以益其乐也。对于此书的评阅,使我有机会借以略表固陋。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因此,我要特别感谢《红楼梦》原著作者雪芹和原批者脂砚,给我提供了表达我心与我情的载体与契机。同任何学科一样,《红楼梦》的研究也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如果忽视了百年来对《红楼梦》研究的学术成果而试图标新立异甚至推倒重来,那必将是徒劳无益的,故此我也要感谢历代红学研究者们所提出的卓越的学术观点以及他们所整理的丰富的文献资料对我的启发和帮助。我还要感谢朋友们对我的一贯的、无私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感谢我的嫂子张会欣、妻子李庆如帮助整理了绝大部分手稿,感谢弟子郁佳佳、夏一凡、贾梦琦、韩祥东、何新宇、孙泽敏、王雪莹、王丽莹、张蕾、魏玉梁和他的妻子开可帮助校对了部分文稿,由于要感谢的人太多,我不能在此将他们一一列举了。书稿完成后,我曾经核对过七遍,然后交由朋友们审阅,他们依旧指出了很多谬误。这说明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毕竟是十分有限的,书中的谬误和不当之处必然还有很多,肯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有一位学生曾经问我:“老师,听说你在评《红楼梦》。可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评《红楼梦》有什么意义呢?恐怕世人不爱看呢!”我说:“为什么会出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呢?你是否考虑过其深层次的原因?我评《红楼梦》只是记录我阅读此书的感想,原不为世人观阅称赞。纵然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贾宝玉,但是我想在曹雪芹的眼里恐怕只有一个贾宝玉吧!或者,读者如果能够真正理解曹雪芹的话,对于贾宝玉的理解大概是比较一致的吧。至于我的书有没有人看,我想仅给能够理解我的书的人看就足够了。”心里是这样想的,既欲付梓,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那就跟志同道合的人说几句吧。此书适合对《红楼梦》有过阅读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红楼爱好者使用,志在研究型阅读且读者如果是真性情的人那就更好了,或许会有很多共鸣。此书当然是一种文学评论,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其论述的内容涉及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在评论时也试图对作者所描述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尤其希望从中提取出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和哲学的问题,展开对人生的思考,获得认知和实践的新思路。青年人在人生观的形成期往往会产生种种困惑,中年人日常需要面对各类社会压力而每每会有试图对人生重新进行思考的冲动,在这其中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毫无疑问是最为突出的,或许这些朋友能在此书的帮助下登入《红楼梦》的殿堂,在享受文学艺术熏陶的同时获得个人性情、品格和修养的提升,感受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智慧,真正获得人生的幸福。如果是从未读过《红楼梦》的,建议还是先多读几遍原著再读此书才好,这本不是一部红楼入门的书,也不是启发对红楼产生兴趣的书。最后还是有必要再强调一句,如果读者自料不能迈过脂砚先生所说的那道“门槛儿”或非警幻仙姑所谓的“个中人”,就不要劳神费力来读这本书了。一片痴心,一把血泪,几度感怀,几番咏叹,惟个中人解其味也!诗曰: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解得红楼真味后,笑噙热泪作评词。冯永君
年11月25日于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