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故居纪念馆,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1号。由萧红故居和萧红纪念馆两部分组成。
萧红故居,始建于年,于年对外开放接待游人,年恢复原貌全貌。占地平方米,有房屋三十二间,分东西两个院。东院本家居住,西院出租。萧红就出生在东院的五间正房。萧红故居是中原四合院建筑群落与东北地方民宅形式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反应出旧中国不同阶层的家具品质和地方传统特征,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与文物价值。
萧红纪念馆,于年6月6日(农历端午节)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对外开放。位于萧红故居西侧,建筑面积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展区面积为平方米。外观古朴庄重,以瓦灰为主色调,与故居交相辉映,风格一致。阶梯似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似的房盖好比翻开的著作,墙面的青砖仿佛一本本耐人寻味的书,诉说着女作家那一段段传奇式的人生故事。
进入展馆,前言设计独特,一本翻开的书上印有萧红的生平简介,书上还有一支盛开的玫瑰,代表着萧红在黑土地独自绽放美丽,与人共享芬芳。前言后面是萧红全身立像,背景为静静流淌的呼兰河水,夕阳西下,把河水映衬的无比美丽,再现了“火烧云”中的景象。呼兰河畔记录了萧红的童年和家事,儿时的小萧红和祖父在后花园中的耕作,一个微缩的小景观,展示了萧红童年最美的画卷。求学之路记录了萧红从小学到中学不同时期的有价值的图片。漂泊岁月年秋,20岁得萧红离开了家庭,在荆棘密布的人生旅途中漂泊,执着的寻找着自由和真爱,并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此后十余年间,由于日本侵华战火的蔓延和局势的动荡,萧红不得不流亡迁徙。她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武汉、西安、重庆、香港等20多个城市停留,看到了战火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到了民族的觉醒与抗争,也结识了许多中外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对她的思想和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展厅内有“牵牛坊”的人物蜡像,有《生死场》故事群雕,故事内容感人,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把展馆提升了档次。文坛崛起
年11月,萧红和萧军来到了中国的文化中心上海,结识了一代文学巨匠,进步青年的精神导师鲁迅。在上海这段时间是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收获最大的时候,也是人生中最温暖的时刻。经鲁迅先生的积极推荐,萧红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开始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年12月,在鲁迅的帮助下,又鲁迅作序出版了成名之作《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内山书店”的微缩景观,记录了萧红萧军第一次见到鲁迅时候的场景,人物状态举止惟妙惟肖,连萧红的手指都是假肢做成的,所以摸起来她的手指是软的,仿佛血肉之手。离乱流徙年初,应李公朴的邀请,萧红与一些进步作家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后与萧军分手,与端木蕻良去武汉结婚。后只身去重庆。她感慨到“好像我这个人天生一个人走路,当年从东北走出,后从上海去日本,现在有从武汉去重庆”。在去重庆的码头上萧红几次跌倒又爬起,后来她干脆躺在地上反倒很平静“我干脆死掉算了,可死掉又有什么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梦回呼兰河年初,经过三年的创作,萧红完成了她的经典佳作《呼兰河传》,此时她想家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就她这样的一个小主人终因命运坎坷,积劳成疾,战争年代客死他乡。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