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补白部分知识汇编二

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词性

一、名词

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

“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刘湛秋《雨的四季》)

——七年级上册第13页

二、动词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例如:

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例如: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例如: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七年级上册第49页

三、形容词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上句中,加点的词是用来描墓人或事物的,都是形容词。“凌乱”表示状态,再如“快”“慢”“软”“唤”“忙绿”“悠闲”“激动”;“强壮”表性质,再如“好”“坏”“美”“丑”“纯粹”“高尚”“清脆”。还有些形容词表示颜色,如“黑”“白”“橙”“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有些表示形状,“大”“小”“宽”“窄”“笔直”“弯曲”。

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七年级上册第80页

四、数词

数词,我们都很熟悉:“一”“七千”“六万九千”,表示确数;“十来(个)“二十几(只)“七八(辆)”,表示概数;“第一”“老三”“初五”,表俗序数。

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个”“台”“条”“只”等,表示事物的单位;“米”“千米”“克”“千克”等,表示度量衡单位;“次”“回”“趟””遍”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在汉语中,数词与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

——七年级上册第97页

数量词使用规则:

1、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和百分数。

例:不能说“减少了2倍”,只能说“减少了%”。

2、翻番的概念不要混淆。

例:10的一番是20,10的两番是40。

3、注意“增加到”和“增加了”的区别。

“增加到”包含底数;

“增加了”不包含底数。

例:20万变为40万,可以说“增加到两倍”,不能说“增加了两倍”。

4、数词表述不要出现矛盾,如“近”不能和“余”同时出现。

5、数词表述不要出现前后重复。

例:“约”“大约”“左右”“大概”等在同一个数字前后,只能用一个。

比如,不能说“近一年左右”、“大约40岁左右”等。

6、注意表示集体概念的词(不可数名词)不能和数词搭配。

例:不能说“50多个莘莘学子”,“多个岁月”“多盆花卉”“多个孩子们”等。

7、数量词和后面的中心词搭配要合理。

例:不能说“一轮新月”“一支鸭子”

文言文数词与量词的特殊用法,只是体现在表行为关系的数量词上。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2)在动词性成分後加上代词“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五、代词

“我”“他们”是代指人的人称代词,其他的如“你”“他”“她”“我们”“你们”“她们”“咱们”“自己”等,还有代指事物的“它”“它们”等。

“那”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其他的还有“这”“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各”“每”等。

“怎样”是疑问代词,其他的还有“谁”“什么”“怎么样”“哪”“哪儿”“哪里”等。

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天上的街市》)

(2)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的新装》)

这些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七年级上册第页

六、副词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常用的副词有:很、更、最、都、只、才、就、没、不、非常、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忽然、终于、大概、简直、难道等。

例:

(1)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邓稼先》)

(2)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邓稼先》)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

——七年级下册第8页

七、介词

把书(送去)向我(点头)往那边(走)

沿河边(跑步)从昨天(开始)比前几天(热)

上面加点的词都是介词,它们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七年级下册第21页

八、连词

(1)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都德《最后一课》)

(2)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3)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杨振宁《邓稼先》)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等,用来表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七年级下册第36页

九、叹词和拟声词

“唉”“哎”“喂”“吧”“哎呀”“哎哟”,这些词在口语中很常见,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称为“叹词”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或做独立成分,强化情感的表达。例如:

(1)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乘凉。(表示感叹)

(2)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表示感叹)

(3)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表示感叹)

(4)喂,你听见了没有?(表示呼唤)

(5)“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表示应答)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

(2)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都德《最后一课》

(3)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李森祥《台阶》)

——七年级下册第68页

十、助词

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例如:

(1)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朱自清《春》)

(4)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杨绛《老王》)

(5)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杨绛《老王》)

“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明确”“牧童”“极其郑重”“嘹亮”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

例如: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噪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端木获良《土地的誓言》)

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友、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例如:

(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

(3)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语气助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例如:

(1)-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杨绛《老王》)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杨绛《老王》)

(3)山,好大的山啊!(彭荆风《驿路梨花》)

——七年级下册第86、91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tz/6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