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THEEND
蒙氏家乘
第九编史乘暨名人轶事
蒙氏家乘
第九编史乘暨名人轶事
第一章先祖世系表
第一节简介
(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夒náo)—契(约前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年-前年在位)—上甲微(前年-约前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契(约前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年在位)—王恒(商部族首领,前年-前年在位)
(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姬轩辕)—少昊(又名玄嚣,本名姬己挚,轩辕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弃(后稷,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古公亶父(姬亶)—季历(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4)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尧(帝尧)—丹朱
(5)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帝喾—挚(帝挚)
(6)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台玺—叔均(也被周朝奉为先祖)
(7)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
(8)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
(9)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若木(伯益次子)—昌曾—昌祖—昌父—费昌(费国始祖、费姓始祖)
(10)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帝喾—陶父—皋陶(李唐皇帝的始祖,也是天下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孙被封于英、六,此后世系不明)
(1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蟜极—挥公(世界张姓始祖)
(1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昧祖—昧父—昧—允格、台骀
(1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重(句芒)
(14)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该(蓐收)
(15)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穷奇
(16)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般
(17)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倍伐
(18)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穷申
(19)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轩辕黄帝长子)—瞽目
(20)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昌意(轩辕黄帝次子)—颛顼—古蜀王
(2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昌意—颛顼—魍魉
(2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昌意—颛顼—梼杌
(2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昌意(轩辕黄帝次子)—颛顼—鲧曾—鲧祖—鲧父—鲧—禹(大禹,姒文命,夏朝首任帝王)—姒启(即夏启,夏朝第二任帝王)—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
(24)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即帝舜)—商均—……—阏父(也称虞阏父、遏父,是商均的第32世孙)—陈胡公(即胡公满,陈国开国君主)
(25)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曹国始祖,封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①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②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称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26)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轩辕黄帝—昌意(轩辕黄帝次子)—颛顼(即玄帝颛顼)—称—老童—重黎
第二节详表(略)
:华胥氏生伏羲、女娲。
伏羲配女娲,生少典。
少典生二子:长子炎帝、次子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又名玄嚣,青阳)、次子昌意。
昌意生一子:颛顼,又名乾荒。
颛顼生六子:穷蝉、鲧曾、古蜀王、称、魍魉、梼杌。
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二子:长子舜、次子象。
舜生商均。
商均的第32世孙,就是陈国始祖虞阏(è)父。虞阏父:也称阏父或遏父,商末周初人,其妻是周武王的长女太姬。虞阏父之子妫满,是陈国首任国君,史称“陈胡公”。
陈胡公生二子:长子陈申公、次子陈相公。
陈申公生陈孝公。陈孝公生陈慎公。陈慎公生陈幽公。陈幽公生陈僖公。
陈僖公生二子:长子陈武公、次子妫针。
陈武公生二子:长子陈夷公、次子陈平公。
妫针生妫炆。
陈平公生陈文公。
陈文公生二子:长子陈桓公;次子陈废公妫佗,史称陈佗。
陈桓公生三子:长子妫免,史称太子免,未及即位就死了;次子陈厉公;第三子妫趷,史称庆氏。
陈厉公生三子:长子陈庄公;次子妫完,即田完,又称陈完,谥号“敬仲”,史称“田敬仲”,为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领,其十世孙田和取代了姜齐,建立了田齐国;第三子陈宣公。
陈宣公生四子:长子妫寇,史称太子御寇,虽立为太子,但未及即位就死了;次子陈穆公;第三子妫西,史称少西;第四子妫宗,史称宗氏。
陈穆公生陈共公。陈共公生陈灵公。陈灵公生陈成公。
妫西生妫御。妫御,史称“御叔”“夏御叔”,他娶的就是春秋时代的大美女夏姬(郑穆公之女)。妫御与夏姬所生的儿子就是妫征舒,史称“夏征舒”,妫征舒杀死其母的情人陈灵公之后,成为陈国国君。
陈成公生四子:长子陈哀公、次子妫黄、第三子妫招、第四子妫过。
陈哀公生四子:长子妫偃师,虽立为太子,但未及即位就死了,史称悼太子;次子妫留,史称“陈君留”,承袭陈哀公担任陈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年三月至四月,楚军来,弃国奔逃到郑国,十一月,楚国灭陈,楚灵王立其弟熊弃疾为陈国君主;第三子妫胜;第四子妫贞。
悼太子妫偃师生陈惠公。陈惠公生陈怀公。陈怀公生陈闵公(或作陈湣公)。
妫贞生一子:妫挚。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轩辕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轩辕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即少昊),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轩辕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轩辕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第二章蒙姓与风姓姬姓芈姓的关联
第一节蒙姓源于风姓,以山为氏,远祖伏羲氏
蒙山氏蒙姓
伏羲氏之后封于颛臾,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之颛臾村,为鲁国的附属小国。孔子说:“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是也。”蒙山,一称东蒙山,在今山东蒙阴西南,主峰龟蒙顶为山东第二峰,在今平邑县东北。东蒙主为西周时主持祭祀蒙山的官,世居蒙山,蒙山氏之后有蒙氏,以山为氏。
在我国奴隶社会末期,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实行分封制,将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封他们为侯让其建立相对而忠于周王室的国家,称诸侯国,国君拥有行使当地军政大权及祭祀天地山河社稷宗庙之权力。西周初期,西周第二代国王姬诵,即周成王,周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庚(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封伏羲氏颛臾方国为“颛臾王”。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周文王建国分封,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主持祭祀蒙山的官称“东蒙主”,继伏羲之后,司太皋之杞,从西周初年起到战国初年止,历代颛臾国君世袭东蒙主长达八百年之久,颛臾人因此把蒙山之山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蒙山氏,后简化为蒙姓。这支蒙氏自周以来有多年历史。清光绪三十四年()(靖州)《蒙氏族谱》称蒙氏系出风姓,颛顼为东蒙主,遂以为氏。南宋绍兴年间,蒙万户由山东登州府海州(今江苏连云港)领兵赴楚,落籍渠阳贯六里(今靖州渠阳镇境内)。后世裔孙散处靖州、绥宁、城步各地。渝川蒙氏即来自于此。部分地方因此尊蒙万户为始祖。
到了春秋初期颛臾变成了鲁国附庸。《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孔子与学生冉有、子路两人辩论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虽然在孔子所处的时代,颛臾未被鲁国季氏所灭,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秦所灭。《通志·氏族略三》:"蒙氏,《风俗通》东蒙主以蒙山为氏,秦有将军蒙骜,生武,武生怡,皆仕秦。"在《辞海》《辞源》和《姓氏追根寻祖》均有类似记述。
附:风姓颛臾国蒙姓的源流演变
伏羲→女娲→大庭→柏皇→中央→栗陆→骊达→赫胥→尊卢→浑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玄嚣→娇极→帝喾→后稷→敬玺→叔望→不屈→鞠→公刘→庆节→黄朴→弗差→毁喻→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太公→组绀→诸益→公叔祖→古公亶父→季历→文王昌→周武王发→周成王诵(由周公旦摄政封颛臾为“颛臾王”,主祀蒙山)→蒙山氏(主持祭祀蒙山的官称“东蒙主”,世居蒙山,族人便以山为氏,称蒙山氏)→蒙姓(世代传承至今)……
第二节蒙姓源于姬姓,以地为氏,远祖颛顼
据《路氏疏传记》、《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姓源》所载,高阳氏之后封于蒙双(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即庄周所居之地,后以邑为氏。
姬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从字源来看显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子遗。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崇拜龙图腾。黄帝出生在一条叫姬的河边,于是黄帝就姓姬。而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当中,有十四个得到了共十二个姓,而在这十二个姓当中,首姓为姬,姬姓乃中华始姓。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年的悠久历史。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黄帝的子孙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有若干个姓,蒙姓氏族仅是黄帝血缘族中之一支。
高阳氏颛顼。颛顼,皇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在今河南杞县),建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号为高阳氏,死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濮阳(今河南濮阳)故有“颛顼遗都”之称。
夏朝蒙双氏。夏朝(约为前年——约前年)大禹之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也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夏朝初期,夏朝的君主禹敬重古代先贤,就把颛顼(高阳氏)的后代封到蒙双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延续至今,这是蒙姓的最早起源。姬姓蒙氏的历史大约有年。《姓氏寻源》卷一"《姓纂》云:高阳后,封以为蒙双,有蒙氏、双氏。罗泌云:颛顼之后有蒙氏。澍按:楚齐皆有蒙氏,楚有蒙谷,齐之蒙氏后仕于秦。又南诏国王姓蒙,哀牢之后代,居蒙舍州,其后入中国者,遂为安定人。"《史记》《中国通史》等也有类似记述。
第三节蒙姓源于芈姓,以地名为氏
芈姓,可追溯到黄帝。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事。”而在《国语·郑语》则记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按上所述,楚国之祖季连系陆终第六子,陆终系吴回之子,污秽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称之子,称系颛顼第三子,颛顼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黄帝第二子。
芈姓楚国大夫食采于蒙得姓。据《路史》所载,春秋时楚国大夫食采于蒙(故城在今湖北荆门西之蒙山),其后以邑为氏。楚大夫蒙毂即出于此支。芈姓楚国蒙氏的历史大约有多年。
附:芈姓楚国蒙姓的源流演变
黄帝→昌意→颛顼→老童(卷章)→吴回→陆终→季连→芈姓→楚国大夫食采于蒙→蒙姓(楚大夫蒙毂)→传承至今……
第三章黄帝(公元前---前年)
公元前26世纪(距今约年)时,中国有一个最早的帝王,叫少典氏,姓公孙,他有一子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又说在今天水清水),故号轩辕氏。其长居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又称姬氏,清水被誉为“轩辕故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华夏文明肇始于黄河流域,繁衍兴起于黄土高原,按五行观念,土居中,人种肤色也黄,故称黄帝。到初神农(炎帝)第八传世榆罔,暴虐无道,帝败于阪泉(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痴尤又作乱,黄帝灭其于涿鹿(今河南省宣化县),赢得了各方诸侯尊敬与拥戴,轩辕氏即位为帝。
在“三皇五帝”中,黄帝居五帝之首,与生宝鸡姜水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黄帝有25个儿子,他给12个儿子赐姓,给9个儿子封国。
黄帝登位后,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命大挠作甲子编历法,命隸首定算术,命伶伦定法律,命仓颉定六书规范文字,请教伯岐作内经,创立医药学,同时开导国民大力发展纺织耕作等生产活动,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制音律,安定民生,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文明。黄帝在位百年崩,黄帝儿子昌意(又称少嗥)继位,昌意儿子颛顼十岁时起就辅助父亲执政有功后继帝位,称帝后,因国于高阳(今河南省杞县西),因而号称高阳氏,之后黄帝子孙在各地繁衍,不断迁徙扩大疆域。
第四章高阳氏
黄帝之后,高阳氏(颛顼)继之。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15岁治理九黎地区,受封于高阳,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东南),在位七十八年。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
据传说,高阳氏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很大,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有他统治的城池。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屈原《离骚》中有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颛顼的辖区非常大,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高阳氏的历史贡献
一是建筑高阳城。颛顼被封高阳后不久,荣登帝位,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初都高阳。并且对高阳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首先在高阳(旧城)修筑了高阳龟城玄宫。高阳龟城地势高耸,方圆广阔,历经数千年,依然威风不减。《高阳历代名人录》说,“颛顼,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十岁时佐少昊,二十岁即帝位,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高阳古城(今旧城村),周围九里,为颛顼所建”。
二是进行了与共工氏的部族战争。共工氏本是治水的氏族,居住在高阳西部的太行山一带,颛顼称帝后共工氏首领担任治水之官,名水正。颛顼帝居住在高阳龟城玄宫,昼观日影、夜观北斗,玄宫虽较周围平地高耸,但每逢雨季发源于太行山的博、卢、滱诸水均从山而降自西向东直奔高阳,在高阳注入北流的黄河。由于高阳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河床高,当诸水注入黄河时就形成逆河,水流回溢,经常造成黄河高阳段决口成灾,殃及龟城玄宫和无影山(或曰务隅山、卫于山等)观天中心。共工氏居住在半山腰,洪水奔腾下山时居地同样遭受洪水袭击。他们把高地铲平,把低地垫高,筑起土围子,阻挡洪水,保卫居邑,史称“雍防百川,堕高堙卑”。但由于雨季洪水汹涌,洪水被土所围,水位蓄高,水量蓄大,一旦冲决土围子,会以更加凶猛的气势向东狂奔,这样非但共工氏难保家园,洪水会以更大的态势、更快的速度冲过南北向的黄河河道,出现水淹高阳龟城玄宫的局面。颛顼帝认为共工氏不满自己的执政地位,有意制造水患,威逼颛顼王族,于是率族众征讨,结果共工氏战败,退守太行山高地。颛顼王族与共工氏的斗争史书多有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因共工氏居太行山地,不周山应距高阳不远。一说不周山在唐县大茂山(古称恒山为北岳)一带。大茂山(亦叫神仙山)距高阳百余里,当时为颛顼镇山,山上建有灵台和天文观测中心。共工战败破坏不周山,目的应是驱散颛顼灵气,捣毁象征王权的天文观测设施,让颛顼无法授民时,让万民无序可循,动摇颛顼王权,使天下大乱。
三是创立并颁布实施了颛顼历。上古时,天文历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创造性贡献,也是稳定社会秩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有历法,天下才能民有所循,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改朝换代被称为改正朔易衣冠,《史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载时以象天”,称赞颛顼帝有谋略,晓事理,能够按天象划分年历四季。颛顼帝分别在高阳旧城无影山和恒山(一说今唐县神仙山)立竿建木,建立观天中心,以星辰为主观测天象而制历,“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确定太阳的周天行度,将四时分别列为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从而形成我国最早具有科学性的古老历法《颛顼历》,敬授民时,恢复社会秩序。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一回归年为又1/4日,一朔望月为29又/日,现在一个季度相当于当时的一年。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这种历法自殷商一直沿用到西汉武帝初年。
四是君权神授,绝地天通,大胆实施宗教改革。少昊末期,“民神杂揉,家为巫史,民渎齐盟,实祸荐臻”,社会秩序严重失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颛顼执政后“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废除家家祀天,人人祭神的习俗,神事由重负责,民事由黎掌管,在城南建圆坛祭天,在城北筑方台祭地。强令民间与部落禁绝巫教,接受教化。强化中央集权,实现天下大统。颛顼是创立“政教合一”体制的第一人。
五是制定礼仪,教化民众。针对群婚群居,男女无别,长幼无序的现状,颛顼首创男婚女嫁,禁绝血缘联姻,规定兄妹不准通婚;教诲伦理纲常,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明确规定“妇女避男于路”,否则就会被拉到十字街上毒打一顿然后流放。高阳旧城十字街如龟背高耸,十字街有事,四街皆知。在十字街现身说法,的确效果很好,当地有“在十字街跺跺脚,四街乱颤”的说法。
六是文化贡献。创制九州,初定版图:据《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始创于颛顼时代。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但和蚩尤部族长期对立,直到颛顼大帝才形成了各民族的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帝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了明确规划,确定了衮、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范围。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乐曲《承云》:颛顼不仅“载时象天”而且“好其音律”,颛顼帝自幼受到音乐熏陶,《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少昊孺颛顼帝于此,弃其琴瑟……”。颛顼帝有在少昊抚育期间打下的音乐基础,《吕氏春秋·古乐》云:“风雨雷电,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方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祀上天”。如今颛顼帝多年前用音乐熏陶感染的高阳这块圣土,好其音律者甚多。高阳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保定老调原称高阳老调,高阳是老调的发祥地。高阳河西村是北方昆曲的发源地,戏曲名人辈出,吕清章著《明星的摇篮》有详细记述。
高阳氏墓地:高阳氏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第五章颛臾和颛臾村
第一节颛臾
颛臾,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皡(伏羲氏),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时期就成了鲁国附庸。战国初期,山东境内有齐鲁两大国,后来齐国灭掉鲁国,颛臾国作为鲁国的臣子国,被楚国所灭,于是齐鲁颛臾三国合并为齐国,后被秦所灭,颛臾从此结束。颛臾方国故城遗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蒙山之南平邑县柏林镇固城村。城近正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用黄土夯筑而成,东、西、北面残墙高3~4米,最高处达9米。遗址内文化遗存极其丰富,残砖断瓦俯拾即是,残墙夯土层次分明。颛臾故城确切建筑年代已不可考。孔子曾成功化解季康子讨伐颛臾的战争(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宋神宗封颛臾为“灵显潜应侯”,徽宗加封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并将原颛臾国祭祀蒙山的主祭处蒙祠改称颛臾王庙以祭颛臾。明弘治年间,因相传颛臾王墓在蒙阴,此地颛臾王庙香火日渐冷落。颛臾方国故城遗址,年8月被平邑县革命委员会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颛臾村
紧靠颛臾故城遗址,仅一路之隔的固城村,因颛臾方国古称固而得名。颛臾村在固城村西南、县城东4公里处,现位于山东省平邑县平邑镇。据说颛臾古国被灭后,他们的后辈就迁到了这里繁衍生息。“颛臾”为村名的有四个村庄——颛臾一村、颛臾二村、颛臾三村、颛臾四村,这四个村庄其实只是一村分为四而已。《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皡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预注:“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清曹寅《过沂水有怀芷园弟》诗:“寒事颛臾早,徽轺沂水初。”章炳麟《封建考》:“于周亦有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祀有济,盖此诸侯。”
第六章秦朝蒙家
第一节秦朝蒙家军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氏一门三代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均为秦朝的名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国疆土的开拓,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和信任。蒙氏家族成为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时最显赫的家族。
蒙骜:(公元?~前年待考),齐国人。著名战国末期秦国将领、军事家。秦昭襄王时自齐入秦,历仕秦昭王、秦庄襄王、秦嬴政三朝,南伐东讨,屡立战功,。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年),蒙骜为秦将,率师伐韩,夺取中原要地成皋、荥阳,置三川郡。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夺取37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年),攻魏国取高都汲邑又攻占赵重镇晋阳,建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公元前年),领兵攻韩,夺取了12城。蒙骜率军东向攻魏。屡败魏兵,被魏公子信陵君率联军击败,取有诡等两邑。秦王政五年(公元前年),秦闻魏公子死,使蒙骜攻魏,取长平等30城,建立东郡,使秦国土与齐相接,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因屡立战功,官至上卿。秦王政七年(赵悼襄王六年,公元前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赵将庞锾领军十万御之,斩杀秦军大半,射杀蒙骜。赵国顿时国威大震。秦始皇七年(公元前),蒙骜去世。
蒙武:(生卒年待考),蒙骜之子,祖居齐国,秦国人。著名战国末期秦国将领,在秦统一战争中建立了功勋。
蒙武出身于名将世家,其家族原本齐国人,其父蒙骜在秦昭襄王时来到秦国,成为秦国的著名将领。相对而言,蒙武的名声较小,记载不多,但也是秦国当时的重要将领之一,曾北上远击匈奴和修筑长城,在秦始皇中后期成为秦朝当时最重要的将领。为秦朝的建章立下赫赫战功。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年),蒙武作为裨将军和王翦带兵六十万进攻楚国,击破楚军主力于蕲,楚国大将项燕于此役战死。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年),蒙武又和王翦带兵进击楚国,再次击破楚军,虏末代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原属楚国的土地被划堆为三个郡。
蒙恬:(公元前?年3月16日生~前年),姬姓,汉族,蒙骜之孙,蒙武之子。秦国人。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故里在蒙阴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边家城子村。孩提时随母云入宫中,与太子赢政甚好。13岁随父军中。始皇登位,以胡姬之妹妻之,称襟弟。著名秦朝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蒙恬小时候就很喜欢学习法律,曾担任过审理案件的文书官。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蒙恬被封为大将军,率军攻伐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咸阳的最高行政长官),弟弟蒙毅也做到了上卿。兄弟二人很受秦始皇的器重。秦国统一了六国之后,匈奴乘机南下,占据了河南一带地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的河套地区)。秦始皇遂命蒙恬将三十万众,于公元前年北逐匈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并且因河为塞,临河筑四十四县城,统属九原郡。蒙恬驻兵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匈奴慑于蒙恬兵威,不敢进犯。其弟蒙毅常居宫中参与谋议。在将相大臣中,蒙氏兄弟与秦始皇关系最为亲近。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年),始皇帝长子扶苏因谏说坑儒一事,被贬至上郡,监蒙恬军。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年)冬,秦始皇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这时得宠于公子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太子。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曾受命公正执法,处置过赵高,后虽然因秦始皇恩宠,对赵高从轻发落了,但此事引起赵高对蒙氏兄弟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舍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今陕西正宁永正乡)。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婴力谏,认为不可杀蒙氏兄弟。胡亥不听,先诛杀了蒙毅,之后又派人前往阳周杀蒙恬。蒙恬闻二世欲尽诛蒙氏,叹了口气,说:“自我祖父以及子孙,为秦立功,已越三世矣,而今还有30万大军的兵权在握,足可以与二世相抗,以保蒙氏;而宁守义不妄为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不敢忘先王之恩。”遂饮鸩酒自杀(公元前年9月16日)。蒙氏家族对秦王朝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功勋盖世。勋臣名将蒙恬、蒙毅遇害是为祸败之始,秦朝随即走上衰败。二世皇帝胡亥登位,宗室大臣“相连坐者不可胜数”,“群臣人人自危”,天下大乱,最后李斯被腰斩,胡亥自杀,赵高被杀。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蒙恬墓座落在陕西省绥德一中校园内。墓坐北朝南,视野广阔;主坟高约5至6米,墓身为黄坭土小山头;墓后北面是山岭,一条龙脉下伸到主坟头;站在主坟顶上,可鸟瞰整个县城城区东西南北景象,也可以看到县城东南山顶上扶苏墓的八角凉亭,与扶苏墓成斜对相望之势。墓前,墓碑挺立,碑文清楚可见,正中是“秦将军蒙恬墓”,左边是“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吉日立”,右边是“知绥德县云时尉款诚士松书”。
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兔毛作为被,研制出了流传千古的毛笔,这种毛笔又叫做“苍毫”。
蒙恬由于长期率兵防犯匈奴和管民修理长城,因此其家属从山东迁至长城附近的甘肃安定郡定居,并在安定发族。蒙恬带领“蒙家军”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不敢南下进犯。蒙恬和蒙毅遇难后,蒙家军解散,其子孙也受牵连,蒙恬、蒙毅和“蒙家军”的后代逃离甘肃安定郡,流落于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四川、福建等地,约有千年,史书不记,蒙氏几乎绝于史册,寂寂无闻于世间。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恬、毅子孙,忍辱负重,蛰伏至唐宋,又现生机,并从这时起不断向南发展,为商为官,历代不绝。唐宋元明清各朝,蒙氏由中原而至江南各省,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不断发展壮大。但他们都对安定念念不忘,不管到了哪里都会在香火台写上“安定堂”三字。所以,有蒙姓“得姓于山东,发族于安定”之说。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某日对臣僚说:“朕欲上比尧舜,不使冤案现于本朝。各位不妨说说,古代哪一将相死得最冤?”当时在场的有丞相房玄龄、谏议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战国时秦将);或说“伍子胥”(春秋时吴将)。听罢臣僚们的议论,太宗摇摇头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曹操: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司马光: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蒙毅:(公元前?~前年待考),蒙恬之弟。著名秦朝上卿。
蒙毅也受到秦始皇重用,“位至上卿,出则参乘,人则御前”,始终陪伴始皇左右。恬任外事,而毅为内谋,名为忠信。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蒙毅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相比。
第二节蒙恬与万里长城
收复河南地后,蒙恬又奉秦始皇之命一边守卫边疆,一边率领将士、组织乡民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全长一千八百里。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西起兰州南部临洮的战国长城,始筑于公元前年(秦昭襄王28年)东经渭源、通渭、静宁、固原、环县后,从华池县北境入陕西境内,它标志着多年前在甘肃境内的汉、胡分界与农牧业分界,当时兰州位于战国长城以北,属于少数民族游牧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将30万众壮士筑长城于黄河南岸,史书上有“蒙恬所为塞,因河以为固”的记载,说明兰州从这时起正式步入中原王朝更替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七章南诏王——蒙细奴逻
唐初,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六诏”,是今天少数民族彝族、白族的祖先(俎豆本主)。
蒙细奴逻,又名蒙独逻消,为南诏开国君主,蒙舍诏第一代诏,姓蒙。在位26年,享年57岁。其父亲蒙舍龙,原居住于哀牢(今云南保山),为了躲避仇杀迁居到蒙舍诏(今云南巍山),成为彝族部落的首领之一。
唐贞观初年,周边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山林、牧场、水源、牛羊、女人等等资源,时常爆发争端。蒙舍龙、蒙细奴逻父子凭借勇猛及智慧,在历经数不清的战争之后,终于打下一块大大的地盘,他们在邪龙川的南部建立了以乌蛮部众为主,以蒙舍龙的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蒙舍诏,其领地覆盖今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和弥渡西部。在地理位置上,蒙舍诏在其它五诏的南面,故史称南诏。
唐朝初期(年),白子国王张乐进求将国位分别禅让于巍山的彝族蒙舍部落酋长蒙细奴逻、俎豆本主。蒙细奴逻受禅后,经过大小战争,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公元年)统一了蒙舍川地区,建号“大蒙国”。蒙氏历三代经略八十年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公元年),细奴逻的重孙皮逻阁自称为南诏王,建“南诏国”,先筑王城于图山(山龙、山于),后建都城于蒙舍川(今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村南部)。
南诏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隶属于大唐,是中华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皮逻阁后,南诏迅速强大,进而称雄于祖国西南地区。后阁逻凤、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劝利晟、(晟)丰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贞,共传位十三代,历经余年,几与唐王朝相始终。南诏最强盛时,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省和四川、贵州、广西一部分,势力达越南、缅甸、老挝。南诏的崛起和发展,为巩固祖国领土完整、加快西南边疆的开发,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细奴逻当上蒙舍诏诏主、成为大蒙国奇嘉王以后,开始展现其雄才大略。自称奇嘉王的细奴逻,任人唯贤,他任用武艺高强武将郭郡矣,饱读诗书的文臣波罗旁,神明大士杨波远,倡导民众修文习武,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制定了一条“独奉唐朝为正朔”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全面效学唐王朝,这个决策使南诏在大唐皇帝的边疆迅速崛起。
实行“六曹”制。蒙细奴逻效仿大唐体制,实行“六曹”制。所谓“六曹”制就是中央设置六个名为“曹”的管理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职能互不交叉,兵曹管军事,户曹管户籍,工曹管工业,刑曹管刑律,客曹管外交和礼仪。“六曹”制的实行,完善了南诏国的管理体系,同时大大提升了南诏国管理体系对南诏行政事务的管理能力。
开通贸易。南诏国实行货币制,比如以食盐和绢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开辟贸易市场,使不同地区的产品得到互补,并通过税收,增加财政收入;通过与中原人民的不断交往,把中原的制陶、纺织、扎染、食品加工、冶炼等先进手工业技术引进到境内,还对从事这些职业的匠人、艺人采取免收三年农业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其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南诏国国力强盛,人民富足,经济飞速发展。
兴修水利。南诏国以境内方圆30里的水产茂盛的水潭为依托,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水渠;改良耕作技术,在农田耕作中推广使用“二牛三夫”制(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于“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一人在后扶持犁把。),使境内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达到一年两熟。
承袭汉文。南诏国鼓励贵族子弟学习并使用汉语言文字,并不断派人到大唐内地“留学”,学成归诏后,在诏内开办学堂,大力传授汉语言文字。
军民一体。南诏国境内的村社佃民,闲时耕作,战时为兵,全面皆兵,全兵皆民,大大保障了南诏国军队的兵源。冷兵器时代,兵力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当然,也有例外的,在这里,不加累。
蒙细奴逻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他知道地势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比邻的蒙嶲诏军事力量比较强大,时常兴兵扰境。细奴逻在地势险要的龙于图山上修建了南诏第一座都城—龙于图城。龙于图城使细奴逻无数次成功地抵御了蒙嶲诏的进犯,巩固了新生的蒙舍诏政权。在控制蒙舍川局势后,他又修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南诏第二个国都——蒙舍城。
南诏归唐。当时的南诏国统帅部在军事外交中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公元年,即唐永徽四年,细奴逻派遣其子蒙逻盛率使团入唐朝见,南诏国正式归顺唐朝。朝廷敕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赐锦袍。自此以后,细奴逻每年都派人入唐朝贡,与唐王朝的关系走向亲密状态。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确如此,南诏国在大唐的庇护下,蓬勃发展。
君贤民拥。据涅努巴西《南诏国的宫灯》所述,细奴逻“对民如甘泉,三月不加派劳役,九月不把皇粮增添”;为了国土的安危,“乘骑的战马很少卸鞍,日察一道道隘口,夜看一座座驿站”;对朝中文武赏罚分明。对贪脏枉法之人是严惩不贷,忠臣则是爱护有加。圣主贤明,自然颇受臣民的爱戴和拥护。
蒙细奴逻死后,他的孙子蒙盛逻皮为其在巍宝山上建土主庙并塑像进行祭祀,祭祀日初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四天。其后,蒙氏后人又在蒙舍川西北山立土主庙,曰蒙国土主庙,祭祀祖先细奴逻,祭祀日为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十四两天。
在蒙氏南诏政权消亡后,南诏王隆舜、舜化贞家族的子孙中有躲过灭族劫难,迁逃进入中原者,后辗转定居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安定(今甘肃定西)等地。
第八章蒙姓家史上的耀眼建制——蒙泽县
初唐曾设蒙泽县,原址在今广西横县蒙村。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引得蒙姓后代子孙的异常
蒙寿芝的绘画、书法和篆刻等艺术作品,及家里原存的许多于右任先生的书法作品及信函,由于战乱和“文革”中或不翼而飞,或被付之一炬,所剩无几,令人痛心。值得庆幸的是,蒙寿芝先生书写的对联:“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作为陕西省麟游县文化馆的镇馆之宝。蒙寿芝手书的《千字文》真迹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于年香港回归前夕整理出版。《蒙寿芝书千字文墨迹》一经面世,便引起书画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该书先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文史研究馆、渭南市档案馆等数十家单位收藏。当代著名书法家吴三大先生在为《蒙寿芝书千字文墨迹》一书所作的序中有这样几句:“其画风古朴高雅,自成天趣,食古而不泥古,独创自我天地,每每落笔无不惟妙惟肖,令人过目不忘,可谓神情至矣!一时名噪京华沪上。”蒙寿芝不仅具有深湛的绘画造诣,其书法上追汉魏,下涉唐宋,真、草、隶、篆、行五体皆精,并喜金石,尤擅篆刻。原于右任书法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刘念先教授对蒙寿芝的书法艺术作了如下评价:“三秦近代多书圣,寿老髯翁最有名。一草一行耀百世,右军之后法尤精。”刘先生为人质朴,对书画艺术深有研究,他把蒙寿芝与于右任并称,足显其书法之艺术品位。
是非分明,心存大义。民国以后,蒙寿芝长期寄身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虽然身在异地,却情系桑梓,忧念苍生。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前后,陕西连年大旱,全省九十县,八十八县成灾,关中地区三年六料绝收,长流不息的渭水干涸,夏秋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殍载道,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年馑”。加上当时兵荒马乱,民国政府赈济不力,陕西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蒙寿芝时旅居沪上,得悉这一惨状,哀恸不已,忧心如焚,他很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然一介清贫之士,并无多少积蓄。情急之下,他一改平生不以卖艺筹财获利之信条,在上海、南京举办书画展。他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为赈灾义卖的拳拳之情强烈地震撼了人们,其书画作品很快被抢购一空。他把义卖所得一文不留地用于赈济灾民,这一义举得到书画界同仁和乡民的高度赞誉。蒙寿芝去世后,于右任先生在悼词中对其作了高度评价:“惠被关中,泽施河内。哀鸿反哺,思犹己饥”。
“邋遢僧”的“痴”与“癖”。蒙寿芝涉猎的艺术领域相当广泛,在绘画艺术上,他花卉学赵之谦,在山水上以石涛为宗。其画风在清初“四王”的基础上略加青绿重彩,从而带上了西北传统画风的浑厚气质,可谓开风气之先。他所作山水、花卉、人物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平日家居比较随意,但创作时十分投入,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一次画12扇软屏时,茶不用,饭不思,手不停笔,运毫如飞。画的是一根草,粗枝大叶,长茎断枝,一条蔓弯弯曲曲地布满了十二页,墨色或深或浅,带有浅黄浅蓝,并以些许绿色与叶花相配,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他常常告诫人们:“人不可无癖”、“人不可无痴”。他的“癖”和“痴”便是对艺术的孜孜以求。
他作画喜用稠墨,另备一杯清水,或先调墨,或先调水,自有其妙用。他画四吊时有这样的口头禅:“倒画菊花踅撇竹,四面能画干枝梅,蹴下随意画兰草”。他常常在精致的花瓶、茶具、酒杯等器物上画下各种图案。他的“中秋月”、“春雨游园”、“百寿图”、“风吹乱梅”、“风吹牡丹山楂”、“枇杷”等许多绘画作品都堪称艺术珍品。
蒙寿芝虽然潜心于书画,但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方外之人。他是非分明,心存大义。尚镇圭是陕西大荔人,辛亥革命元老之一,“中华民国”开国第一届国会议员。“二七”惨案后他不畏直隶军阀吴佩孚淫威,提出查办吴佩孚。他去世后,孙中山先生亲书“浩然正气”挽词,另一位辛亥元老、湖北钟祥人彭养光为尚镇圭撰写了墓志铭,铭文由蒙寿芝手书,字体刚劲流畅,灵姿秀出。由蒙寿芝为尚镇圭书写铭文,固然与其书名、同乡之谊相关,同时也彰显了他对革命的支持以及对仁人志士的崇敬。
古迹遗存成镇馆之物年夏,在西安历史博物馆举行的中日友好书协交流会上,笔者特意拜访了原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大家刘自犊先生。刘先生告诉笔者这样一件事:一次,刘先生在麟游县参观该县文化馆时见到蒙寿芝的一副对联,该联落款为“邋遢僧”,讲解员不知邋遢僧为何许人,便说可能是个和尚。刘先生闻言立即予以澄清,说邋遢僧并非和尚,他有家有室,自己年轻时拜访过此人。后来,笔者专程去麟游县文化馆见到了这副对联:“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笔者有意求购,被馆长一口回绝:“这是镇馆之物,多少钱也不卖!”
如今,蒙寿芝先生虽已辞世,他生前既未博得高官显名,死后亦未留下万贯家产,但他的艺术作品是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他的人品艺德必将溉泽后世。
第十章韶关仁化恩村:见证一个蒙氏家族的兴衰
恩村,坐落在广东韶关市仁化县北部的城口镇,有史记载以来,这条村落已经历经近千年,历尽沧海桑田。不足户人家的恩村,大部分是蒙氏家族的后人。
恩村显赫的蒙氏家族。恩村现存的古建筑,无一不与蒙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幅古老对联“由是路东蒙初步;入其门安定首关”,说明这个家族的祖先发祥于齐鲁的东蒙山,辗转迁徙到这里,而这门内的蒙姓(安定是蒙姓的堂号)则是岭南第一站。
恩村蒙氏始祖蒙念四,在宋元丰七年(年)从江西于都迁徙来到韶州,定居在仁化恩村这片土地,到了蒙氏第三代的蒙天民(字宪初,年生)首开科甲后,蒙氏家族开启了近千年的荣耀史。作为恩村蒙氏显赫仕家数百年风光荣耀的开创者,蒙天民曾被宋宁宗封为文林郎,并御笔钦点为仁化县知县。
蒙天民上任后,殚精竭力为官,构建营房公宅,建立官衙县府,修筑城墙堡垒,建筑水运码头,设立第一个县学馆,使县城初具规模,为仁化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宋宁宗皇帝知道后,恩赐在恩村为其家族建立了家庙,极尽荣光。以后恩村蒙姓人仕途豁达,官运亨通,人才辈出,又相继出了蒙应龙、蒙英昴、蒙渊龙等进士,故有“一门三进士、三房七祠堂”之称。
据史料记载,蒙氏家族经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九百多年来先后出去26位进士,考上武举、岁贡、拔贡、监生、痒生、太学生等三百多人,可谓冠盖连云,人才济济,曾称“江南第一世家”。现在恩村的留守蒙姓人仍然保留着先人的节气,传承着“耕读兴家”的祖训,延续着气贯数百年的文化传统和伦理守则,尽力守护着恩村的文化古迹和历史荣耀。
荣耀下的宗祠和牌坊。现在走在恩村里,除了史料记载、传说故事外,我们依稀能从那些巍巍门楼、家庙、宗祠、古城墙、古驿道、古民居中,寻找蒙氏先人久远的记忆。据史料记载,恩村共有七个宗祠,现在只保存下来四个宗祠,分别是世科祠、功德房祠、长房祠、二房祠。而现存的四个宗祠中,世科祠是建筑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保存最好的宗祠。世科祠的两柱上方托精美檐饰,横梁檩条雕龙刻凤,梁上托一大匾,匾上镌刻“叔侄亚魁”四个大字。是因为当年15岁的蒙正随叔蒙思齐一同进京赶考,结果侄得第一名,叔得第二名,于是皇帝赠“叔侄亚魁”匾,以示对他们叔侄二人的嘉许。
宗祠之外,恩村还有显示荣耀的牌坊。仁化功名牌坊表有十处,其中恩村独占其五处。加上清朝后期树立的两个牌坊,恩村历史上共有七个牌坊,分别是为蒙英昴立的“进士坊”、为蒙正立的“观光坊”、为蒙禄昌立的“五马坊”、为蒙荣立的“登选坊”、为蒙温立的“登第坊”、为蒙均远立的“都台坊”和清光绪年间立的“维新坊”。历经变迁,恩村现在只剩存“观光坊”和“维新坊”两座。“观光坊”三字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维新坊”结构较为简单,它的修筑在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前后;而为蒙英昴立的“进士坊”虽然已毁,但由文天祥亲书的“进士坊”匾的残块现在由村民收藏。这些显赫宗祠和功名牌坊,在明、清时期极显荣耀,成为恩村蒙氏家族的标志,也是恩村鼎盛的见证。
雕花民居的落寞恬静。在恩村里,青砖山墙夹峙成的小巷,光滑铮亮的鹅卵石铺砌巷道,条石砌成排水沟,古朴典雅的民居依南北主巷延伸。村里存留的古宅大都是清早、中期的建筑物,青砖瓦房,呈不规则排列,有些独立院落,青云拱门相通。很多古宅建筑外墙上有装饰浮雕、彩绘壁画,屋檐喙牙翘角,翠绿琉璃瓦档,显出高贵、典雅和庄重的气质。村民蒙万馀住家的古宅,是清中期青砖建筑,入屋大门门当户对齐全,门楣上雀榫雕龙琢凤,窗花镂雕蝙蝠图案意“蝠(福)在眼前”,外墙檐下绘上彩色壁画,画有“五子行孝图”,有唐诗,还有众多的文场典故。入屋里有一小房间,两边各设小门,左门的两扇门页上镂空雕有“蝠保平安”图案,还有“花开富贵”、“喜上眉梢”。而在蒙胜的家院,厅门上的窗花雕饰更是精美,窗框镂空雕刻的是“麒麟赐福”、“双凤朝阳”,中间镂空雕刻是“福在眼前”、“八仙过海”。
附录
名词解释
乡试:科举三级考试之一,属初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每省有规定的录取名额。
会试:科举三级考试之一,因举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各省举人皆可应考。中选者称贡士,方能参加殿试
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有皇帝亲自于殿廷内主持,考试内容为事务策,或由皇帝亲撰,或由翰林官代拟。中试者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由贡士经殿试考中者为进士,进士专指殿试合格之人。
贡士:由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
举人:乡试考中者谓之举人,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武举:指科举制度中的武科,亦作武举人之简称,相当于现在的将军。
岁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
贡生:经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似如今考入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学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拔贡:每六年或十二年考选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源中考选,报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监生: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为入仕途径之一。
痒生:
太学生:太学是指古代的大学,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秀才:府、州、县学的生员。
知府:为府一级行政长官,管辖州县,今管辖县区的市长。
州同:清代各州副职,似今管辖县区的副市长。
知县:一县长官,今县长,分从六品、正七品和从七品。
县丞:为县令辅佐,正八品。
巡抚:安抚地方的特遣官员。明清时期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
总督:清代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一省或二三省。
总兵:高级武官,无品级,无定员,遇有战事,带领出兵。
食邑:即采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太尉:秦至西汉设置,朝廷有“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唐末至宋用作对武将及统兵文臣的尊称。
诰封:皇帝赐爵或授官。明清制度一品至五品以诰命授予,称为“诰封”,五品以下用敕命授予,称为“敕封”。
----拜读《蒙氏家乘》点赞
甘庆祖
中华姓氏如林,虽云百家姓,汉族姓氏已逾两千二百多家。蒙姓列于中华民族之林中,如杞梓缏楠(qizibiannan)松柏乔灌,自有其独立不同价值,代有人才,其先辈卓异如蒙恬将军,擎旗挥戈,万里气吞如虎,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国,席卷天下,威震海内,依凭蒙恬兄弟顶盔贯甲,甘冒矢石,冲锋在前,辅助出了扶苏,北筑长城,建不世勋业,名彪史汉,如族徽名号,自此使蒙氏家族跻身名门望族,引得别姓企茶敬仰。伟大的爱国主义是人屈原炫耀“帝高阳之苗裔兮”,赞颂祖德天恩,成为炎黄子孙文化基因。太史公自述“之后莫大于辱先”,数典忘祖,忘恩负义,更名易姓,乃无耻之尤。家是小国,国为大家,家国天下,君臣父子,为儒家伦理本位。纲常伦理诚所谓天理人道,宗族血缘,纽带联结,盘根错节,撑起我中华民族参天巨树。
家族谱牒,民族印记。国史如树木之年轮,家史如枝柯之剖面,不独东方民族如是,印度婆罗门种姓制度衍生至今,英伦爱德华皇族世袭,法兰西波旁王朝子民复辟之心未泯,可见宗衣兆血脉,绵延不绝。
今人永远是历史的中间环节,承前启后。回顾既往是为了憧憬未来,修撰家谱既是追念天恩祖德,更是为了激励后人。对祖先最好的纪念就是培育好后人。当然要发展自己。家族兴旺的标志是人才辈出。蒙氏后人继承乃祖雄风,建功立业,立身扬名,耀祖光宗,广大门风,重视家教,言传身教,代代相传,苦干实干,振兴家业,儿女长进,有将军、学者、教授、公务员,对蒙族有荣名,对社会有贡献,出人头地,就是为祖先争气,为民族争光。反之,不忠不孝,则视为家门不幸,俗语斥责最重者为“亏先人”,为国人家族所深恶痛绝者。仰不愧祖宗,俯不作子孙,是国人立身处世根本原则。
修辞立其诚,谱牒贵在真。一般修史难免为亲者讳,为尊者讳,隐恶扬善,有所粉饰。而我批阅《蒙氏家乘》,虽然辑录近世当代,却能秉笔直书,无隐恶之嫌。如近世蒙九恩,其人乃太平天国将领,因功封为赞王,“以善于逢迎,为洪秀全所赏识,招权纳贿,无所不为。其子蒙时雍,在其死后袭爵,称幼赞王,天京攻陷后下落不明”。敢于暴露家史中的腐败现象,堪称信史笔触,殊为难得。照此实录,无损于家族荣耀,更增真实。
一般家谱详今略古,多有名录,少有传记述评,更多的人记不清曾祖大名,好似碑版,难以给人留下鲜活深刻影响,所谓有名无实。而这本蒙氏谱牒,重新修编,大多为主编者独立完成,历时九年,允称文德绵恒。蒙氏前辈为名门望族,功业辉煌,荫庇后代,继承精神,光大门风,赓续文脉,振兴世风民风,复兴中华。
拜读此辉煌巨著,敬撰附骥。
甲午马年孟冬金城南山天都山民甘庆祖
后记
本书在收集资料和编纂的过程中,陕西大荔西汉村蒙氏家族部分资料由蒙新春提供,大荔双泉大红营的蒙氏家族资料,由蒙新春带领前去采集。宁夏固原红庄的资料由宁夏师范学院蒙占海提供,陕西旬邑原底乡的资料由泾阳县的蒙文学提供,医院蒙仁、甘肃省地矿局蒙轸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等等。同时,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教授、陕西旬邑蒙育贤等家族人的鼎立帮助,得到了友人甘庆祖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地感谢。也得到了各地各界人士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