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权威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明清时期是中国香道文化的普及阶段,延续着宋元的鼎盛阶段。这一阶段,受明清时期巨大的用香需求和政策的影响,社会用香风气前代更为浓厚,无论是上层社会用香还是平民阶层用香,都极普遍。香具的种类也更为丰富,雕饰精美,香品成型技术更加成熟,制作工艺也更为发达,宣德炉等著名香炉开始出世。
明朝之前,封建政府对于番香的态度都抱以支持和鼓励。到明朝却出现了特殊情况,明太祖朱元璋不仅拒绝番香,更进一步限制番香的入境贸易和使用,缘由是警惕“海外诸夷多诈”。建文帝时,广东地方政府更是多次“备榜条陈”,对番香禁令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和说明,直接提出在祭祀中应该使用中国本土香料,排斥番香。虽然本土香料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显然是无法满足明朝强烈的用香需求的。因此,明朝对外交流受到了很大影响,香料贸易更是深受其害。但是,海外的香料仍然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入中国内地,香料的输入反而更为多样。
首先,朝贡贸易保证了香药贸易的持续。明朝政府虽然禁止民间香料交易,但却允许政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在下西洋沿途换回来的物品中,香料占了很大的比重,包括胡椒、檀香、龙脑、安息香、苏合香等。这些香料除了供皇宫使用以外,大部分被销往国内各地。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更多国家来华进贡通好,朝贡贸易因此达到了空前兴盛。
其次,走私贸易输入香料。明初朝贡贸易阻断了中外民间贸易的往来。禁番香政策规定民间不准私自买卖番香,如有违规则受之重罚。但即便如此,番香走私活动仍日益猖獗。据明史天方传记载:“番使多贾人,来辄挟重资与中国市”,这些朝贡的使团常携带大量私货赴京并在途中违禁交易;如洪武二十一年,暹罗使臣路经温州时,私自与当地人交易沉香等物;洪武二十三年,琉球国来贡的通事私携乳香等香料进京被查获。
第三,合法贸易输人香料。随着用香的普及和各个阶层日益强烈的需求,朝贡贸易香料已经无法满足明朝日常的用香需求了。到了明朝后期,政府逐渐允许在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进行民间贸易,香料贸易合法化,贸易空前繁荣。以福建为例,隆庆开放后,私人出海贸易取得了合法的身份,月港进入了最繁华的时期。如《海澄县志》描述的在月港“寸光尺土,捋比金。水犀火淀之珍,玻轴龙延之异,香尘栽道,玉肩盈衢。画鸫迷江,炎星不夜,风流鲮于晋室,俗尚轴乎吴越”。可见,月港贸易十分繁荣。
到明朝后期,葡萄牙商人充当了海外香料进口贸易的主力军,从印度和东南亚等地运送大量香料。《明史·佛郎机传》载:“自统死,海禁复弛。佛郎机遂纵横海上无所忌。”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马六甲,并以此为据点向东南亚和中国扩张。年,他们发现一公担胡椒在马六甲卖四杜卡特,运到中国可以卖到十五杜卡特。嘉靖元年(年),葡萄牙商船到达福建语均岛,运来了大量东南亚、南亚出产的胡椒、乳香、沉香、苏木、檀香等香料,投入中国市场。
在本土香料来源地中,香港和澳门城市的形成与香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明史·食货志》载,葡萄牙人得以居住澳门与当地官员想借助他们得到龙涎香有着很大的关系。明朝,香港原属于东莞,后划新安属香港。这个地区沉香种植业非常发达,所产的沉香品质很高,码头、港口都是沉香的集散流通地,香港地名由此而来。
到了明清,无论是宫廷制香还是民间制香都已形成很大的规模和较好的分工,在香品成型方面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期,宫廷制香产生了很多精品和新品,一般皇宫中所调制的薰香品质佳,而且会印上标记,标识宫中用品。嘉靖年间造的“世庙枕顶香”,宣宗时造的“甜香”,还有“沤手香”皆为不可多得的精品。清代的文献中关于清宫制作调配香料的记载也很多,如“恩赐内制香定一匣窑器一匣”,“内制香”就是皇宫中所制的香料;钦定工部御制香,意为让工部准备制作香料;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美容化妆品中有一个常用的叫作“香肥皂”,即御医用香皂加入了若干中药,以祛除污垢,滋润皮肤。
在民间制香,香料买卖繁荣,制作工艺更加成熟,有些堪称绝技,所制香品并不比宫廷香品差,如刘鹤制、尚齐制、吴恭顺家制的香饼等。到了清代,制香尤以北京和江浙一带最繁荣,北京合香楼香蜡铺是当时最著名的制香铺子,主要产品有三种:一是线香,以细似粗线而故名,俗称高香,专供香客烧香祭祀用;二是鞭杆子香,以粗长似鞭子之杆故名,此香为居民燃香计时用;三是杷兰香,富有人家用于薰香居室。此外出名的还有陕西的制香、苏州制香、扬州香粉等,其中苏州挽线香业以朱可文香饰和吴龙山香粉为最,线香以平江路新桥堍双茂生和濂溪坊端木家为最著名,而香粉则以月中桂为优。而明末清初,扬州的戴春林香铺慢慢风行全国,之后独领风骚近两百年,才有薛天赐、谢馥春等逐渐占领当时的市场。
在明清时期,线香广泛流行,成型技术也有较大提高,从明初时的比较粗发展为比较细。制香方法基本用唧筒压出线型香泥,品种优良的线香多被视为佳品,用作礼品;到了明代中期,“棒香”已常被使用,《遵生八笺》也曾记载过棒香的制法。明代中期以后还有一种形状特殊的香叫作“龙挂香”,类似现在的塔香,一端挂起,悬空燃烧,盘旋如字形或物象,常被视为高档的雅物,《本草纲目》载:“线香…成条如线也,亦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炙者,名龙挂香。”
明代的香具品类比较齐全,不仅广泛使用前代香具,而且开始使用香筒、卧炉、香插等新兴香具。这一时期,香炉形制大多较小,无炉盖或有简易炉盖,铜炉较为盛行,也有雕饰精美的香具。
明朝嘉靖官窑也有所谓的“五供”,是指由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组成的成套供器,用于祭祀及太庙、寺观等正式场合。
明清最著名的香具应属“宣德炉”。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同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称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代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棱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铜之外,还要加入金、银等贵重材料,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肌肤。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一种不同于凡器之感。
宜德炉最奇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其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或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底再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朱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轻者如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
明朝万历年间的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绚烂多变,如果长时间高温下放置或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一样。
文人士大夫各种居室,如书斋、茶室、卧室、客厅、尉木等都有焚香。文人用香,比较雅致,注重生活的情趣和品位。
讲究不同的居室环境,焚用不同的香料。《晦斋香谱》序中言“一草一木,乃夺乾坤之秀气;一干一花,皆受日月之精华。故其灵根结秀,品类靡同。但焚香者要谙味之清油,辨香之轻重。迩则为香,迥则为声。真洁者可达宫苍;混杂者,堪供赏玩。琴台书几,最宜柏子沈檀;酒宴花亭,不禁龙涎、栈、乳。故该语云‘焚香挂画,未宜俗家’。诚斯言也。”琴台书案之间,适合焚烧柏子、沉檀等香;酒宴花亭之侧,不禁龙涎、栈、乳等香。
甚至讲究不同方位的居室,焚用不同的香。《晦斋香谱》中言东方主青气,属木,主春节,适宜“东阁藏春香”;南方赤气,属火,主夏季,有“南极庆寿香;”西方位之书斋、经阁则“西斋雅意香”,其按云“西方素,气主秋,宜书斋、经阁内焚之。有亲灯火、、阅简编、消酒襟怀之趣”。而北方,主冬季,有“北苑名芳香”,适合在围炉赏雪时焚用。至于中央,黄气,属上,主四季,有“四时清味香”“书堂画馆,酒榭花亭,皆可焚之,此香最能解秽”。五个不同方位的阁苑,主不同季节,又各属五行,故有不同的香方采用不同的焚用方式,可见明代中后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生活意趣的追求。
对文人士子们来说,书斋不仅是读书求学的处所,也是悠闲适致、怡情养性的自娱佳地。他们不仅十分注重书斋的环境,或独辟处,周围种植花木,或直接建于同林之中,而且对家具布置器物陈设及图书收藏也极其讲究。书裔中一般都藏有香物,有香炉等香器,用以焚香。高濂言书室中要设提阵。以藏香物,“嗜香者,不可一日去香。书室中,宜制提厘,作三撞式,用锁钢启闭,内藏诸品香物,更设磁盒瓷罐、铜盒、漆度、木度,随意置香,分布于都总管领,以便取用。须造子口紧密,勿令香泄为佳。俾总管司香出入紧密,随遇熱炉甚惬心赏”。房德的书房有香炉焚香,“这书室庭户虚敞,窗槁明亮,正中挂一幅名人山水,供一个古铜香炉,炉内香烟馥郁。”
周嘉冑介绍书斋时曰“窗前醒读香”,读书时若有倦意,焚烧此香,便可神清气爽,不思睡眠。高濂则以为“越邻香、甜香、万春香、黑龙挂香,香之温润者也…温润者,晴窗拓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避睡魔,唯古伴月可也”。
焚香伴读作文,是文人们的共同追求。唐伯虎有画一轴,题云:“正是骚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李华常“沈水香甜罢读书,簦花飞溅玉轉餘”,“长曰乐清矿,焚香读异书”。上海士人顾从礼有研山斋,书斋中常焚烧龙涎香,“炎内府龙涎香,恍然如在世外,不复知有京华尘土”。陈继儒认为“胜客晴窗,出古人法书名画,焚香评赏,无过此时”。可见文人们焚香伴读,可谓为明代中后期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闲适雅致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书斋之文房四宝亦有讲究。墨,有入香制成者,“亦须白金一斤易墨三斤,闻亦有珍珠、麝香云”。明人方于鲁之《方氏墨谱》,以百花香露入墨,并作诗以志其事,创造出墨史上一段佳话。纸,常用者亦有“香纸”。
在家居生活中,焚香品香,类如煎茶品茶,是文人雅士的一项专门的生活内容,是一种讲究的生活艺术。品香活动对焚香的要求高,明人高濂《遵生八笼》中列举了“焚香七要”,为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明人焚香讲究“焚香取味”,借助炭火之力使香丸香饼散发香味。
当然,文人也免不了焚香吟香。文徵明《闻香》:“绿叶荧荧宿火明,碧烟不动水沉清。纸屏竹榻澄怀地,细雨轻寒燕寝情。妙境可能先鼻观,俗缘都尽洗心兵。日长自展南华读,转觉逍遥道味生。”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这句诗可谓道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斋心境,出自袁枚女弟子席佩兰的《寿简斋先生》。袁枚亦有《寒夜》一诗:“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焚香读书忘寝而被夫人训斥,颇为有趣。
明清时期,关于香的描写最出名的著作当属《红楼梦》。从《红楼梦》前八十回对香的描写来看,曹雪芹不仅有日常用香的习惯,且深谙和香之法。贾宝玉《夏夜即事》亦是曹雪芹的生活的写照:“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和香之法则有“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据《本草纲目拾遗》载,康熙年间曾有香家为曹雪芹祖父曹寅制藏香饼,香方得自拉萨,用沉香、檀香等20余味中药。
明清时期的香学文论也较为丰富,各类书籍都常涉及香,其中影响最大、最突出的应数周嘉胄的《香乘》。周嘉胄是明末文士,今江苏扬州人。《香乘》是一部内容颇为丰富的香学专著,汇集了与香有关的多种史料,广泛涉及香药、香具、香方、香文、轶事典故等内容,但遗憾的是,不同类别香品的香药炮制要诀及,和香规程与香方的应时变化之理等方面的内容皆有所空缺,是为不周之处。周嘉冑还著有《装潢志》,乃书画装裱方面的重要著作。
-完-
小伙伴们好,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