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根村的脱贫致富路
“来林西不能不来十二吐,来十二吐不能不来西山根”。改革开放初期,十二吐是头号国贫乡,而西山根村在十二吐中排名倒数第二。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十二吐乡第一村,西山根村的发展变迁也成为了林西县改革开放40年来脱贫攻坚的集中缩影。
记者:我现在的位置是林西县西山根村互助幸福院,记者看到,这里的白杨参天,院里栽着花草和果树,正门上方三角形的门脸有些欧式风格。
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党支部书记刘占林
用你们的话说就是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用我们的话就是五颜六色,是易地搬迁,房子和棚都是白给的。没啥后顾之忧了,来了种地就是稳定脱贫了。
看着今天的西山根村,人们难以想象,年,林西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重点工作县,而十二吐是头号国贫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思想活跃的村支书刘占林就悄悄鼓动农民搞副业,很快,农村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他率先把土地分给农户。分田单干,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然而,此时的西山根村依然在贫困线上徘徊。
过去的西山根村
刘占林
那时候比较落后,咱们这地方人口比较多,结构调整的不彻底、种植结构种植的不合理。那个时候吃不饱,靠国家返销,你种地的不但种不出粮食来,国家还得给你返销粮食。我们的土话是捧着金碗要饭吃。
有了好政策,西山根村的人们心里有了底,刘占林和乡亲们一心奔向致富路。但是,由于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对于他们来说还很陌生,在探索中也经历了不少失败。有一年,全村用最好的水浇地,种植亩倭瓜,因为那一年市场行情不好,满地的倭瓜一个都卖不出去,成了“窝心瓜”。
刘占林
都赔了,一分钱没回来。和人家大庙那个地方比,大庙人家3亩地创产值3万,那是旱地,咱们这水浇地,0,而且还赔,一亩地的开支是块钱,赔了好几百万。
经过窝心般的阵痛,他想明白了,产业结构必须大幅调整,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势在必行。刘占林说服了班子成员,租了六辆大巴,拉上村里百姓浩浩荡荡开往松山区进行实地考察。
刘占林
那个地方一亩地一年只打27斤绿豆,土地流转费,我们的好水浇地,土地流转费块钱没人要,什么原因?用过去的话说同是一个党领导,同是一个太阳照,人家能做到你为啥做不到?
西山根村先后七次去松山区取经,七下松山成为西山根的转折。群众的思想换了,在大棚蔬菜种植上空前统一,他们没用铲车,没雇用工程队,处大棚全是刘占林带领群众用铁锹挖出来的。第二年种植西红柿当年就喜获丰收。
贫困户耿国臣一家三口,爱人有病,女儿上学。年村里给他两个大棚免费种,当年就把欠款还清了。今年他又承包了五个棚,买了农用车,还充当起经纪人。
耿国臣
原来还可以,有病之后基本积蓄就没了,将近借了7、8万块钱。去年纯收入12万,今年高了,价好,这5个棚20多万。
登上西山根村观景台,只见成片的大棚排列整齐,方队一样等待检阅。到年,西山根村已发展大棚0多处。刘占林告诉记者,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不稳固的,靠输血不造血的脱贫是没有基础的。
刘占林
上一茬柿子他就脱贫了,这一茬柿子就奔着致富那个行列了。咱们现在销到上海、安徽、北京、黑龙江、俄罗斯。咱们的柿子也出国了。现在通过咱们扶贫政策,把他引导园区来,这就是产业发展。
在西山根村,大棚种植早已不是村民们的唯一收入来源,目前,全村养牛大户户,年育肥出栏两次,每次售牛收入在万元以上,每头牛净赚元。养牛专业村与蔬菜专业村优势互补,形成循环经济。
过些日子,刘占林准备带部分群众去北京参观,将产业升级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村里还计划建个保鲜库。
刘占林
年还要流转出亩,0亩跟北京人种蓝莓,还有0亩建冷棚,种大圆椒。西边今年引进多亩河北平泉食用菌,现在看的,盖房子那个,这个就是为以后奠定一个基础。
西山根村的脱贫致富只是林西县的一个缩影。年12月5日,林西县向赤峰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提交退出国家级贫困县的申请,这是年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县唯一申请退出的旗县区。
林西县扶贫办主任赵光明
为现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我县构建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推行“四级联动”帮扶制度,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帮扶人、每个脱贫户都有一名联系人。同时我县创新了实施了产业扶贫、基金低保双保险、异地搬迁、健康扶贫等扶贫模式,通过这一系列有利措施,年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正式退出国贫县序列。
来源:内蒙古台记者王宣荣、赤峰台记者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