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西湖语文”这几天陆续推出的“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系列报道”想必大伙儿都看了吧!相信大家肯定是收获满满!“拟人”、“夸张”、“象征”,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写作教学,呈现于同课异构的十三堂课。十三位老师教学风格各异,他们或深入浅出,条理清楚;或激情飞扬,滔滔不绝;或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或机智诙谐,妙语连珠……每一堂课都为我们呈现了别样的精彩。
我猜,大家也是非常期待看到这些好课的课堂实录!今天呀,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宁波市庐山中学张倩老师有情、有趣、有效的“夸张”修辞写作课堂!
《用夸张描写人物》课堂实录
宁波市庐山中学张倩老师
版块一夸而有需浩哥写自己,学生猜浩哥师:同学们,大家好!刚刚播放的短片是老师所在的宁波市庐山中学,短片展示了庐山中学的校园和庐山学子的风貌。我今年也教七年级,我来之前,我班上的孩子给大家写了一封信,大家想不想看?生:想!
(PPT展示,师读信)
师:看了浩哥的自我介绍,你们想不想见识一下浩哥的庐山真面目?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展示三幅照片),同学们你们猜哪个是浩哥?
生:中间这个。
师:哇,你们这么快就猜到啦!来,你来说说看,为什么一眼就认出了浩哥。
生:因为我看中间这个,真的是圆圆的,很可爱。
师:嗯,你真聪明,抓住了“膀阔腰圆”这个外貌的特点。那同学们,浩哥这样的自我介绍,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这又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我觉得他这样介绍能写出自己的特点,更容易让别人认识他。
师:也就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特征凸显出来,从而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自嘲,显示出他的幽默风趣。其实夸张的修辞,同学们并不陌生,李白就是个夸张专业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夸张,是我们今天课堂上要学的。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用夸张描写人物!
小编收获技法一
贴近学生,以“信”激趣
以一封同龄人写的信导入,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它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这封信也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一条线,一个支架,一种情境,让我们觉得新鲜、有趣又有效。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PPT呈现,生齐读)
师:的确,夸张就是要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强烈的情感,比如忧伤之情、赞美之情、讽刺之情等等,甚至表达的是一种哲思。刚才李白的那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表现了李白?
生:这句话用夸张表现了李白十分幽默风趣的形象。
师:幽默风趣,“缘愁似个长”,是愁,很长,所以是幽默风趣吗?
生:应该是愁之多。
师: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用夸张突出了李白?
生:用夸张突出了李白对送别汪伦的不舍之情。
师:嗯,不舍之情。好,同学们,正像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的“艺术的夸张,不仅允许,而且必要”。的确啊,夸张,夸而有需是夸张的根本,是夸张的目的。
(师板书:夸而有需)
小编收获技法二
联系已学古诗,印证现学概念
用“夸张专业户”形容李白,老师的语言表达非常幽默风趣。同时呢,张老师找的这两句李白的诗,恰到好处。从感受同龄人浩哥自我介绍当中的夸张,联系到大诗人李白诗句中的夸张,学生们一定对“夸张”概念中的“借以突出事物某种特征,抒发某种强烈情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版块二夸而有术浩哥写霞姐,学生改霞姐师:刚才从浩哥的自我介绍中,我们认识了胖乎乎的浩哥,也见识了他的风趣和幽默,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浩哥还会向大家介绍些什么呢。(呈现PPT)再请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替浩哥读一读。
(生读PPT呈现的信)
师:请坐,声音非常响亮。那同学们看了这样的霞姐,是不是觉得很有个性呢?请同学们在这段话中找一找,浩哥在描写霞姐的时候,有没有用到夸张的修辞,在学案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好,你来说,你找到了几句?
生:我找到了四句。“她整天踩着一双‘恨天高’,那鞋跟如同金箍棒简直可以通天。”“已经敲击着我们的耳膜了。”“霞姐细细的眉毛高踞在脑门上方。”“眼睛有多小呢?需要仔细盯着她的脸,才会发现那两条线!”
师:这位同学找得又快又准。的确,这几句话,浩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霞姐的特征。那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找到的这几句夸张句,在夸张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谁发现了?
生:“那鞋跟如同金箍棒简直可以通天”,这句话是把鞋跟夸张变大了。“眼睛有多小呢?需要仔细盯着她的脸,才会发现那两条线!”是把它缩小了。
师:好,谢谢。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认为他是借助别的修辞手法来突出和表现夸张。因为他前面说“那鞋跟如同金箍棒简直可以通天”,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鞋跟的高。还有“高跟鞋‘哒哒’的声音已经敲击着我们的耳膜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夸张。
师:刚才两位同学好像对夸张的方法上有一定的分歧。大家来看看,刚才第一位女生说道“他把高跟鞋说得很长”,这个“很长”,超出了高跟鞋本身,那是把事物给——夸大了。所以我们记住,如果是把事物往大的、长的、快的、多的方面去写,这样的夸张方法称为“扩大夸张”。当然,刚才的那位同学也说了,把高跟鞋的鞋跟比作了“金箍棒”,也是有比喻手法在里面,所以他也是借助比喻来进行夸张的。那么扩大夸张这种方法呀,其实,名家也经常使用。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师呈现PPT)
师:《皇帝的新装》里面有这么一句“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它是怎么扩大的?
生:每一天每一点钟换衣服的频率非常高。
师: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又是怎么扩大的?
生: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写衣服非常脏、破,把它用夸张的手法扩大了。
师:怎么扩大的呢?
生:把衣服没洗的时间——十年,又脏又破……
师:所以,时间很?
生:很长。
师:拉长了时间。好,谢谢。那么刚才,另外一个同学也提到了,在写霞姐的眼睛的时候,把她的眼睛缩得非常非常小,那同学们肯定知道,与扩大相对,这是一种——
生:缩小夸张。
师:很好。那刚才那位脸圆圆的同学也提到了——高跟鞋“哒哒”的声音,还没走,就已经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对吧?你刚才说的是?
生:我刚刚说的是,它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高跟鞋的厚重,声音很沉。
师:可是,这是高跟鞋的声音吗?她还没有走出来,怎么会听到高跟鞋的声音呢?
生:因为她应在那边行进了。
师:已经在那边行进了吗?
生:哦,不,这是他想象到的高跟鞋的声音!
师:那也就是说,在他想象当中,高跟鞋的声音是这样的,但其实,高跟鞋的声音还没有发出来,对吗?这样的方法叫什么呢?同学们可能有点疑惑了,没事儿,我们先来看这两句话。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句话的特点。
(师呈现ppt)
生:这两句话的特点是,还没有做这件事情,已经当它做了。
师:也就是说把没有发生的事情——
生:当做已经发生了。
师:对,提前给它说出来了。好,我们把没有发生的事情提前出现,或者同时出现,我们把这样的方法叫做——
生:想象。
师:是想象吗?
生:叫做“超前夸张”。
师:哇,你太厉害了!对,就叫“超前夸张”。好,在刚刚短短的一段文字中间呀,我们看到了浩哥其实已经运用到了三种夸张的手法:扩大、缩小和超前。看来啊,夸张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师板书:夸而有术)
师:如果浩哥知道他这么懂夸张,估计他尾巴都要翘到天上去了。所以,同学们,我们看到了,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当中,我们要注意各种各样夸张方法的积累。好,浩哥还在这封信里附上了一幅霞姐的漫画,同学们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师呈现漫画)
师:这就是霞姐。同学们观察一下,霞姐的外貌有什么特征呀?
生:霞姐的眼睛很小。
师:还有吗?
生:她的嘴唇特别厚。
师:哦,很厚的嘴唇。还有吗?
生:眉毛又细又长。
生:她的眉毛在脑门上。
师:跟眼睛的距离——
生:很远。
师:很远很远。还有吗?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精金,看到了霞姐这么多的特征。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浩哥的这段描写文字,我们标出来这两句霞姐的特色,请同学们把这两句中描写的霞姐的特征,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它凸显一下,好不好?来,我们动笔,在学案上写一写。
(师呈现ppt)
生进行小练笔。用时:3分30秒
小编收获技法三
文字+漫画,生动又直观
还是先说说这封很棒的信。既有体现“夸而有术”的三处运用不同方法的夸张,也留出了能够让学生们尽情发挥夸张的“不夸张”处,构思精巧。
在呈现了文字之后,还呈现了学生画的漫画,一来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二来,文字加上图片的组合,让学生对霞姐外貌特征的感知更加形象直观。
师:好,老师看到你放下笔了,请你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描写的成果。
生:霞姐如丝线般的眉毛挂在脑门上,似乎距离她的眼睛十万八千里。她的嘴唇就像两本开合着的字典,从她嘴里总是能不停地念出源源不断的知识。
(在场老师发出掌声)
师:老师觉得,你的想象力真够丰富的,“霞姐丝线般的眉毛”,这是把霞姐的眉毛比作丝线。然后又说眼睛与眉毛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用数字凸显眉眼之间距离非常宽。然后又说嘴巴像两本开合的字典,字典是厚度很厚的,能想到这个,真是想象力非常丰富了!这位同学写得这么好,有没有同学跟他PK一下?
生:霞姐的眼睛小,还须盯着瞧,才能发现那双豆大的眼睛。瞧,她的嘴唇,如同城墙一般厚。她的眉毛高高的,与眼睛之间相隔着万丈。
师:也是用数字凸显了眉毛跟眼睛之间的距离,并且把她的嘴唇跟城墙进行了比较。还有吗?
生:霞姐的眉毛如丝线一般高锯在脑门上方,看上去,眼睛以上,全是额头,完全看不到眉毛的影子。她的嘴唇如厚厚的香肠一般,远远地,就让人垂涎三尺。
(在场老师,笑)
师:你都想到了吃的香肠了,这个比喻好。还有吗?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她那毛线一般的眉毛与缝一般的眼睛就如天地一般,相差十万八千里。嘴唇比汉堡还厚实,让人过目不忘。
师:用汉堡跟霞姐的嘴唇进行对比,而且也用到了数字,直接把眼睛跟眉毛之间的距离凸显出来了。好,请坐。
版块三夸而有味跟着大神品味“夸张”师:同学们的描述啊,个个都是好样的。大家觉得好不好啊?反正老师是觉得挺好的。可是,这样的描写似乎缺少了点味道,我们能不能把这样的夸张再写得稍微有味道一点啊?有些同学眉头皱起来了。别急,我们请来了两位大神来帮助我们。先来看这位大神。请你把这位大神的描写读一读。
(生读PPT文字)
师:瞧,多有味道啊!那你觉得钱钟书这个夸张的味道是怎么出来的?
生:把它当人来写了。
师:哦,有拟人的修辞在里面。那这个拟人你能不能再说得具体一点,是怎么把它当人来写的?
生:他的眉毛高高在上,把它当成人的高傲。
师:还有,他说——
生:“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
师:相思病,是一种怎样的病?
生:互相思念。
师:嗯,相隔很远,彼此互相思念,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用心理上的距离去写眉毛跟眼睛之间这种空间上的距离,是把抽象的具象化了。这样一来呢,也使得夸张新奇而有味道了。好,有了男大神,再来女大神啊。我们再请同学来把女大神的文字来读一读。
(生读PPT文字)
师:好,谢谢。张爱玲又是怎么把她的夸张写得有味道的?
生:“你新嫂子这两片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碟子!”将嘴唇跟碟子进行对比。
师:是将嘴唇跟碟子进行对比吗?“切切倒有一大碟子”,是装在碟子里的。是把什么切切?
生:嘴唇。
师:说明嘴唇——
生:非常厚。
师:对,所以是调动了我们生活上的联想,使夸张变得新鲜而有味道。嗯,张老师觉得我们的大神们写出来的文字的确是新鲜、有味道,所以我们的夸张不仅要夸而有术,还有夸而有什么?
生:味。
师板书:夸而有味
小编收获技法四
借助名家文本,搭建学习支架
张老师呈现的两位大神的例子,恰到好处。刚好一个是夸张描写眼睛的例子,一个是夸张描写嘴唇的例子。品读两位大神文本的“夸而有味”,也是为下文分析“夸而有度”这一环节做铺垫,两个环节都很好地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
版块四夸而有度不同情境,观察比较师:大神们的夸张这么有味道,张老师想,能不能把大神的夸张文字放到霞姐这段文字的描写中呢?我们试试看,好吗?
(师呈现PPT,生齐读)
小编收获技法五
巧妙替换,引发思辨
因为都是描写眼睛和嘴唇的文字,张老师用了一招“巧妙替换”就能够让学生产生思考,在观察、比较中明白夸张的运用还需要考虑到语境,要符合情理,不可过度。
师:看,有味道了吧?是不是合适呀?
生:我觉得挺合适的。因为它说“霞姐的这两片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碟子!”这句话放在这里也是可以突出霞姐嘴唇厚的特点。
师:把霞姐嘴唇厚的特点,用“切切倒有一大碟子”体现出来了。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不怎么很合适,因为它后面说“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这是在以前的社会,而现在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是不存在的。
师:为什么是不存在的?
生:因为在现在的和平社会里面,中国人相比以前,在道德等方面上已经很有发展了。
师:所以讽刺画就不存在了对吗?好,请坐。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理解?你想说吗?老师看你跃跃欲试。
生:我也觉得不是特别合适,我觉得加上去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前面写夸张的部分远远不如中间加上去的好。
师:所以前面写得不好,中间写得好,就不太合适了。但是我们就是要把有味道的文字加进去让它变得有味道呀!看来同学们有分歧,也有疑惑。到底合适还是不合适呢?这就要从这两句话的使用背景去看了。第一句,是小说《围城》里的这个主人公,用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来比对他眼前的这个人,是讽刺画里的哦。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
生:不喜欢。
师:后面一句呢,是七巧,她说她的儿媳妇的嘴,切切有一大碟子,表现她对儿媳妇的——不满意,对了,不满意。那霞姐在我们浩哥眼中是怎么样的啊?
生:喜欢的、受欢迎的……
师:很受欢迎、很有趣的。所以在这里真的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所以,夸张的文字,我们在突出有味道的同时,还要符合实际、符合情理,所以我们要夸而有度。
师板书:夸而有度
版块五实践练笔,综合运用浩哥提心愿,学生写老师师:好,说了这么多呀,咱们浩哥的信,也接近尾声了。但是他还托我带来一个小小的心愿。
(师读信的内容)
师:那大家是不是可以满足一下浩哥的小小心愿呢?给浩哥介绍一下你们班的一位同学或一位老师吧!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写在学案上。注意哦,在写的时候,请同学们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表达一定的情感。当然咯,如果能写出有味道的夸张,那就更好了。同学可以保持神秘,待会儿让其他同学来猜,你写的是谁。
生开始小练笔。用时:4分20秒
小编收获技法六
巧设情境+方法指导
我们平时让学生进行练笔或写作,常常会忽略一点,那就是创设情境。所以学生才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没有表达的欲望。而张老师又一次巧妙地用了浩哥的信,让学生们满足浩哥的小小愿望,其实就在告诉学生:这一次写作的对象是你们从未谋面但已感到亲近的同龄人——浩哥。而运用“夸张”修辞的写作方法,前面几个教学环节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这个时候,学生们一定很是“有话想说”!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完了,我们来看一下。你自己来念一下吧。
(师投影,生读)
师:这位同学写道“你见过晴天吧,你见过霹雳吧,但是你见过晴天霹雳吗?”你想突出霞姐——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特点,借用比喻修辞来夸张。还说“她的嘴唇看上去,一不仔细就会以为是流血了”,这嘴唇是有多红啊!这位同学很有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用夸张描写人物的学习,知道了夸而有需是夸张的根本和目的。夸而有术,夸而有度,夸而有味等等等等,是夸张的一双翅膀。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把这双翅膀插在夸张上。夸张不仅仅可以用来描写人物,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夸张也不仅仅用来描写,它可以用来叙事,用来抒情等等等等。
(师板书)
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能够插上一双联想的翅膀,为夸张注入一定的活力,让我们在文学的天空中继续遨游。好,下课!
听完如此精彩的一堂课,我们再来看看听课老师的精彩点评吧~
杭州市文溪中学杨欢老师
我认为宁波的张倩老师的这堂上夸张的课非常不错。首先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气呵成,而且首尾呼应。她是以一封信贯穿整个课堂,非常完整。这一封信很好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觉得她的这种设计非常巧妙,整个过程比较酣畅淋漓,非常圆满。
亮点二是,张老师为我们呈现了层进式的教学,层层推进,又十分连贯。整堂课中,我觉得讲得非常透的就是“夸而有味”和“夸而有度”两个部分。“夸而有味”部分,张老师是直接从名家作品当中——钱钟书的《围城》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选择的语段。张老师选的例子非常恰当,一个是对眼睛的描写,一个是对嘴唇的描写。从这两个例子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新鲜而有“味道”的描写。紧接着,张老师又提出把钱钟书和张爱玲的两段文字放进描写霞姐的这段文字中,向学生提问合不合适。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好,这一下子会引发学生的一些思索,继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夸而有度”。到最后,张老师把四个点合起来,其实也就交给了学生方法。于是最后一个写作环节——写自己的同学或老师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张老师将生活中的人物描写和名家作品当中的人物描写相结合,让学生加深对夸张这种修辞方式的理解,从而为最后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动笔写做铺垫。前面其实铺垫得特别好,就是层层铺进。从生活中来,但是又高于生活。
我觉得这堂课的第三个亮点在于——切入点小,聚焦。张老师把写作聚焦在“运用夸张的修辞方式去描写人物”这个点上,抓住了科学老师“霞姐”这样的一个人物去写,是特别细化的。而且,张老师在呈现霞姐的人物特点时,不仅仅是用文字,还用了漫画的形式,让学生的感知更加形象化。聚焦于这样一个很小的点,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教学上也会更加顺畅。
本期小编
紫金港中学
王丹萍
西湖语文小编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