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贵州社会科学》年第10期
本文一作:陈思广教授
本文二作:硕士研究生熊艋
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不久北平、上海相继沦陷,武汉、广州也先后失守。受战局影响,众多文学工作者纷纷内迁,并最终在国统区形成以重庆、桂林为中心的两大文化集散地。抗战初期,文学作品以简洁明了、宣传性和鼓动性强的短、平、快文学为主,长篇创作一度被搁置。抗战中后期,随着作家生活与创作的相对稳定,长篇小说重新成为广受欢迎的文体样式,甚至“写长篇好像也成了一时的风尚”,巴金、沙汀、老舍、靳以、茅盾、王西彦、端木蕻良、姚雪垠等作家就创作了《火》《憩园》《淘金记》《火葬》《前夕》《霜叶红似二月花》《村野恋人》《大江》《春暖花开的时候》等长篇力作。文艺工作者在两地的聚集促进了文艺期刊的繁荣,《时与潮文艺》《文艺先锋》《文艺杂志》《青年文艺》等大量的文艺期刊应运而生,《新华日报》《国民公报》《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救亡日报》《扫荡报》等报纸的文艺副刊也热闹非凡,为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提供了互惠共赢的交流平台,使国统区的长篇小说创作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一、“陪都”重庆:“两报一刊”与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
作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都城,重庆不仅是国统区的行政中心,也是战时独一无二的文化中心。因作家云集,长篇小说创作自然成绩显著,出版总量占整个国统区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重庆的报刊出版发行也相当繁荣。据统计,抗战期间重庆先后出版的报纸有多种,杂志有多种,经国民图书审查处注册审批的出版发行机构共家,还有诸多未登记注册而出版的单位,共多家,出书余种,出版期刊近种。在这数目众多的报刊中,“两报一刊”——《新华日报》《国民公报》与《时与潮文艺》可称为代表,它们是重庆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的重要平台。
战时重庆,没有警报的间隙在防空洞口透气的人群
(一)互动争鸣与批判规训——《新华日报》
年9月18日,《新华日报?新华副刊》创刊。作为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纸,《新华日报》除刊登长篇小说的出版信息外,还以《新华副刊》为主阵地刊载长篇小说的评论文字,为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提供互动争鸣的交流平台。为广泛听取读者声音,《新华副刊》特意设立“从读者中来”栏目,向读者征稿。编者曾在该栏目寄语道:“每一个读者在读过了一本作品后,都是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让作家和其他读者知道的吧;每一个作家也都是希望能知道自己的作品在读者中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反应吧。——我们希望,在读者和作家双方的支持下更多地刊出这类的文章。”这一编辑理念即是希望该刊可以成为读者分享交流的平台以及作者了解作品传播接受情况的窗口,成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间共同交流的场所。围绕这一互动交流的主张以及争鸣讨论的宗旨,《新华日报》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呈现出如下特点:
《新华日报》年7月24日第4版一角
1.互动与争鸣。这在对《霜叶红似二月花》的解读以及评论者与作者对《风砂之恋》的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年1月3日,《新华日报》第4版刊载了埃篮的《读〈霜叶红似二月花〉》,作者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认为该作是“一部大创作的开始”。同年9月4日第4版“从读者中来”栏目又刊登了田春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读后》,从作品主题、人物塑造、民族形式的创造等方面对作品作了更为全面的探讨。两篇书评在时间上虽然间隔较久,但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呼应。年7月24日,《新华日报》又同时刊载了朱涛的《风砂之恋》(一)和石怀池的《风砂之恋》(二),对碧野的长篇《风砂之恋》进行了探讨。朱涛认为,作者对于劳苦人民的描写“大半是把他们当作‘背景’的一部分来写的,并没有把他们当作‘人物’来写”,“该让这些人和那苦斗的一群发生更直接更密切更多方面的关系”。石怀池认为,“作者在能够决定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的塑造人物方面的努力不够”,且“整个小说的布局还是不够谨严的”,“显出不自然和太注重偶然性的痕迹”他还在同一版面名为《戎马恋》的文章中,指出《风砂之恋》“是一部多少带有抒情意味的智识份子的绯色恋爱事”。朱涛强调作家与人物描写的距离,石怀池则对长篇小说的艺术性提出了要求。一周后即7月31日,《新华日报》第4版则刊发了碧野的回应文章《〈风砂之恋〉作者对于批评者的答复》,将《风砂之恋》的互动扩展到了评论者与作者之间。他说,在让知识分子与劳苦人民发生更密切的关系这一方面,“我并没有疏忽,只是在原稿上写到这一方面的地方,被检去了将近两万字”。对于石怀池提出的该作是一部恋爱故事的看法,他辩解道:“抗战期间青年知识份子在投身于集团的生活中,这种情形是层出不穷的,为什么我们一定故意要避免写这一点呢?而问题是在写这些青年知识份子的恋爱故事是出于低级的色情情调,还是对于主题的表现上有所帮助。何况《风砂之恋》并不是一部十足的恋爱小说。”另外,碧野还针对朱涛和石怀池提出的关于作品的人物安排等方面的批评做了解释和说明,以创作者的身份对批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述了自己的创作观点和立场。刊登碧野的答复文章表明,《新华日报》不仅是读者间的交流平台,还是评论者和作者间互动的平台。这场关于《风砂之恋》的讨论使小说的传播接受打破了常规的单向性传播接受模式,呈现出双向对话的互动模式。无论是评论者或是普通读者,都是作为小说的接受者在发声,在论争的过程中,作者参与讨论使得作品的传播接受打破了“作品?读者”的单向关系,进入到“作品?读者?作者”的多向关系中。以作品为基础和对象,以《新华日报》为平台和桥梁,作者和读者、评论者有了互动和交流,并因之构建起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的交互性场域,使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得以向更广和更深度扩展。
战时重庆,一名男青年在餐馆吃火锅
2.批判与规训。这在由《间谍夫人》引发的关于“色情”的讨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年3月,重庆作家书屋出版荆有麟的长篇小说《间谍夫人》,同年10月9日,《新华日报》第4版“从读者中来”栏目刊出微程的《在“色情”以上》一文,认为该作“一面想在‘间谍’的名义下写离奇曲折的故事,一面想在‘夫人’的名义下作色情的描写”,并指出其“用意是更在‘离奇’和‘色情’以上的”,“我们绝不能容许在抗战的名义下贩卖色情和奇情,更不能容许在抗战的名义下给人民的敌人粉饰、宣扬。”10月16日,《新华日报》又刊出《从读者中来——〈在色情以上〉一文的反响》,围绕作品的“色情”问题展开了批判。王梅汀认为“它播弄着‘间谍’的离奇和无耻的‘夫人’的色情”,“这是超过‘色情’以上的犯罪!是文艺战线上一个危险的事实”。彭青仁则进一步指出:“为什么在‘放宽尺度’的宣传下只是让这些淫猥的出版物流害于社会呢?难道这些书‘与抗战有关’么?难道这些书是教育青年的‘范本’么?”11月2日,第2版再刊署名万声的《向出版家作家进一言》一文,认为出版界为了贪图利润设法印制“色情”的书籍来赚钱,而“靠卖文吃饭的写作界”也在这种需求之下写作或翻译类似的作品来迎合读者胃口,言辞激烈。万声强调:“负有推进文化,教育人民的责任的出版界与著作界,对于书籍的出版与写作翻译,救(就)不能不特别注意了。”在文末,他还向作家和出版界发出倡议,倡导他们“多多写作印造一些能够改变人民精神上的麻痹状态,振奋人心,洗涤污臭,促成文化进步的展开的书籍;马上停止写作印出色情和宣传法西斯毒素的书籍,挽救国家民族的劫运”。对《间谍夫人》的批判由此扩大到整个出版界和创作界。其实,《间谍夫人》被视为抗战时期“色情文学”的代表而遭到各界强烈批判的作品全文,并无过分露骨的“色情”描写,情节内容更谈不上“淫猥”,将之视为“法西斯的毒菌”“麻痹人民的玛咖白面”,实属牵强附会,《新华日报》对于其“色情”的批判也确有误读和机械教条之嫌。《新华日报》充分利用报纸副刊时效性强、信息反馈迅捷、互动性强的特点,以批判、规训为目的刊发一系列批判右翼作家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机关报对于长篇传播接受情况的掌控和规训作用,而刊载的署名万声的倡议实际上也代表了《新华日报》对长篇作品宣传教化功用的强调。
《新华日报》年10月16日第4版所刊《从读者中来——〈在色情以上〉一文的反响》
(二)聚焦抗战与阐释审美——《国民公报》之《文学副页》
重庆《国民公报》于年6月27日创立副刊《文学副页》,该副刊刊载了相当数量的长篇评介以及作品序言后记等文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名为“抗战以来长篇创作选读”的系列评介。这些均出自公羊谷梁笔下的评介文章,篇幅短小精悍,观点独到准确,反映出《国民公报》副刊《文学副页》在长篇的传播中以抗战为出发点,以文本的文学性为考察评价标准的接受导向。
在《文学副页》的发刊词中,编者指明了副刊刊载文章的基本原则:“凡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都极表欢迎。但请注意者。所谓反映抗战,并非专指前线战争而言,它的广泛的意义,可以申而言之,乃是凡反映民族现实生活者,都属之。”遵循这一选题原则,“抗战以来长篇创作选读”评介的作品在内容题材等方面几乎都与抗战密切相关。如《动摇》《地下》《沃野》《春雷》《第二年代》《鸭嘴涝》等。诚然,反映抗战并非不要文学性。从《文学副页》所刊之文看,长篇小说的文学性始终是论者一项重要的文学指标。如评价《第二年代》时,文章认为:“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是新闻性的,到了今天,我们更需要有综合性的历史性著作出现。《第二年代》,可以说,是代表一种时代的趋势的作品。”但在肯定作品历史性的同时,也提到“历史纪录就要相当忠实于历史,这样一来,作者为了‘真’,有时候便不免疏忽了故事性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出文学作品要“使历史性与艺术性同兼并在”。在对陈瘦竹《春雷》的评析中,文章对作者“由于下意识的鼓动来作‘宣传’”而忠于所谓的“事实”的创作表示了怀疑,认为“这是不是合于艺术品的条件呢,作者在写作时候显然没有顾虑到”,所以,“这是历史,不是小说”。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差异正在于其所蕴含的艺术性,而小说显然是在历史基础上还必须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当然,长篇小说的文学性包括长篇小说的艺术性。在《文学副页》所刊的系列评介中,都非常注重作品对长篇小说艺术发展上的贡献与意义,并针对该特点表达作为读者的期待和意见。如在评介《前夕》时,从以“家”为题材的新文学作品中对比和梳理其意义;在谈到《鸭嘴涝》和《伙伴们》时,肯定作品的地方口语和区域色彩等。这些评价从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性着眼,肯定小说在不同方面的贡献与价值,充分体现了《文学副页》对文学艺术性本身的白殿疯早期症状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副作用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