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走出的革命作家张梅林
■张则武/文
在战火连绵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粤东大埔百侯南山这个山村里,走出了一个著名的革命作家张梅林。一个世纪快过去了,家乡已经很少人知道。这几年挖掘家乡史料,在一次访谈中,老书记鸿坚同志向笔者提及了他。其实自从他离开家乡以后,即少有音信,也不知道他是否曾经再回过家乡。他在年发表于《文艺生活》的《故乡》这篇文章里曾写道:“昨夜我梦见我回到了我的故乡,但故乡的面目我已经认不出来。”他甚至连村里最具代表性的高山“银峰岽”的名字都差点记不起来,“走了许多似乎又熟悉又生疏的偏僻山路,而后在深山(似乎是银峰山)里的一簇农家的门前停留下来。”
在家乡民间一本被虫蚀得已经残破不堪的《族谱》里,笔者看到了他的名字“芝田”,只记载了出生年月“生于丁酉五月十八”,除此之外,别无他记。然丁酉年为年,谱记与官方公布的出生时间出入较大,估计此谱记载有误。
张梅林故居远景
梅林其实是他的笔名,真名叫张芝田。年出生于百侯南山周屋坎,为南山张氏廿二世孙。周屋坎这地方原本为周姓所居,故名周屋,周屋门前田坎甚高,所以称周屋坎。明清时期,南山张氏人丁兴旺后,周姓等南山其他姓氏陆续迁往他地,周屋坎已全部为张姓族人所居,唯地名仍保留着他姓曾居历史。因地少人多,南山人历有他徒。
张梅林故居/张远军摄
民国时期,南山人在穗汕和山东烟台就已占有一席之地,多有前往从政、经商、就业和上学者。清末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闻名海外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年转由远房宗亲南山人张剑师家族承办经营,因而带动了不少家乡人到烟台发展,张剑师家族还开通了汕头至烟台的轮运生意。当时,梅林的兄长甫田即在张裕公司任职。从其文章得知,梅林早年曾到南洋谋生,估计也是这个原因,梅林随兄来到了烟台。也正有此因缘,他在年《文艺月刊》上发表的小说《葡萄园》的场景,就用了现实中的烟台张裕公司葡萄园。小说中的酿造公司及相关人物,也是以张裕公司为原型。
酷爱文学的梅林,年即涉足文坛,开始发表作品。年到山东烟台,历任《烟台晨报》、《东海日报》副刊编辑,《复兴日报》总编辑。
年夏,梅林应朋友刘君之邀到青岛任《青岛日报》编辑。与从东北逃亡过来的著名作家萧军、萧红“夫妇”结识,并一起工作,相处堪好。同年11月,因报馆倒闭,梅林与萧红、萧军一起离开青岛前往上海,三人以写作为生,生活维艰。年初,梅林接到电报独自回到烟台,先后任河山话剧社导演、《河山月刊》主编。而“二萧”则留在上海,并结识了鲁迅,受鲁迅教导,“二萧”也一举成名。梅林似未与鲁迅见面,但对鲁迅却崇拜至极。他在鲁迅逝世两周年和三周年时,分别发表了《鲁迅先生以乳和血养育青年》和《关于纪念鲁迅》两篇纪念文章。他在文中鲜明地称鲁迅为“中国文学之父”,并在文中批判了一些“革命作家不见了,而有一部分则公然归复到‘风流作家,在制造以革命为外衣的恋爱文学”。
年冬天,梅林在武汉再次与“二萧”重逢。但次年“二萧”与艾青、田间、端木蕻良去了山西。没多久“二萧”分手,萧红与端木蕻良回到武汉并一起生活。年7月,梅林与罗烽、端木蕻良等到达重庆开展战地报道。抗战期间的梅林辗转于武汉、重庆、上海等地,参加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出任秘书、理事、总干事、组织部副主任,担任抗敌文协会报《抗战文艺》编辑。抗敌文协是在共产党直接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团结全国文艺作家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先后由老舍和叶圣陶主事,影响广泛深远。萧红到了重庆后于年飞往香港,年在香港病逝。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梅林堪为悲痛,写下了《忆萧红》这篇文章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梅林先后担任了震旦大学教授、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审部副主任、副总编辑。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还担任过《中国作家》编辑、上海文协出版署副部长、文联研究室副主任及《文汇报》文学界副刊编辑等。年,梅林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惨遭厄难。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彻底平反。平反后,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做编辑。年辞世。
梅林对待工作,非常有负责心和使命感,曾与其一起共事的何满子先生在《琐忆梅林》中,回忆梅林“是一个很负责很踏实的人,圈子里的人都信赖他。他平时讲话不多,只是老实、恳挚地做事”。
有文章介绍,何满子与梅林的重晤是在上海嘉善路贾植芳先生家里。当时,贾植芳与芝田都在震旦大学任教。贾先生任震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是梅林介绍的。何满子到震旦教书则是贾先生所邀。年,曾在震旦兼课的王元化先生邀请梅林和同在震旦教书的耿庸一起去了新成立的新文艺出版社(即今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前身)。梅林出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他原来担任的《现代文学史》和耿庸的《文艺批评》这两门课就由何满子先生接任。
梅林是一个多产作家。年6月,出版了以其日记所记载战火中的烟台见闻改编的报告文学《烟台烽火》。《烟台烽火》鲜活地再现了烟台沦陷前后那段苦难岁月,描写大众的恐慌和抗争,揭示军阀轮替、官绅腐化以及部分人卖国求荣的丑行。年,在重庆的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婴》,年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乔英》,抗战胜利后又在上海出版了《疯狂》、《自扰》、《敬老会》等短篇小说集。
为了查考和了解梅林这位经历过特定历史年代的革命作家,笔者从网上淘得他的文集,并查阅了其在民国报刊上发表过的一些文章。年4月5日《南方日报》也曾有篇《重读梅林》的文章介绍过他,“梅林为人正直朴实,他的作品文如其人,没有矫揉造作的,但又不乏潜藏的激情”。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到这位家乡宗亲先辈,一个从事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文艺进行革命的斗志。他和同乡堂弟张望一样,都是禀持“艺术为大众、为人民、为革命服务”信条的文艺革命战士(在革命路上也曾帮助过张望),梅林的作品,建国后没有再重版过。他的名字也没有象一些“风流作家”一样流行,他的名字似乎渐渐为历史所湮灭,但他的精神已经化作了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
年7月4日于深圳
点击下方标题链接阅读往期推荐!
??值得铭记的见南軒
??接待朱德同志的萧宜南先生
??萧月华:长征路上的巾帼英雄
致力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古
镇百侯人文.民俗.文化.民
间传说.古建古迹.史料.等
研究.探讨和介绍!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