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5季湿地秦风姜艳作文指导

刊首

“笔为心灵之舌”,把生活的不起眼的小事记录下来,平常的事也会变得有意义,生活的琐碎和时间的流逝在记叙中获得了永恒。七年级上学期写作训练以写记叙文为主。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三个:首先是根据六要素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记事清楚,学会确定详略,让记事有重点;其次是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感情;最后是写出感情;最后是锤炼语言抓住细节。

学会记事

文/姜艳

虽然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也主要是写记叙文。因为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反复地学习、训练。写清楚,写完整是记事的基本要求。很多时候,记事是为了传达情感,分享体验,因此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这是更高要求。此外,还要注意锤炼语言,学习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大部分学生记叙文的写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许多学生的记事虎头蛇尾,甚至情节混乱,记叙不够流畅和完整,让人读起来觉得漏洞百出,或者情节突兀。要么写成“流水帐”式,胡子眉毛一批抓。要么整个事件平均着力,泛泛而谈,缺乏动人的细节。

课文一

赏读引路:“散步”过程中发生了而怎样的波折?起因是什么,结果如何?记叙过程中哪些句子起到过渡作用,使文章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课文二

赏读引路:《秋天的怀念》在看似散乱的叙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阅读时是注意感受。作家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问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为什么?

课文三

赏读引路:《荷叶母亲》为什么要详细刻画雨中的莲花被雨打得左右攲斜这一情景?这一情景蕴含着怎样的丰富情感?文中作者的情感细腻绵密,多次变化,阅读时注意体会。

鉴赏技法点:记事类的文章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下笔之前要想清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散步》一文中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起因:一家人在田野散步,再写出现矛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接下来顺利成章解决矛盾,最终一家人顺着大路走去。作者在记事的时候,适时穿插各种细节描写,重点内容生动鲜活。采用这种顺序来记事,一般事情经过是详写的内容。顺序也可以灵活运用,比如采用倒叙,把结尾放在开始,或者在文中采用插叙,补充交代,让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荷叶.母亲》则以几次看莲花的情感变化为线,衬以环境描写:心情:烦闷;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二写看红莲心情:不适意,徘徊;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三写看红莲:雨肆意地下着;在大荷叶的覆盖下红莲不摇动了。不宁的心绪散尽,深受感动。在记事的过程中,用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是很巧妙的方法,会让文章完整、清楚而且动人。《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很多看似平淡的词句其实意蕴丰富。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是不经意还是刻意,她为什么要挡在窗前,她想挡住什么。“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这一系列动词表达出母亲的克制、痛苦、慈爱和坚强,以及时隔多年后,作者心中的痛悔与怀念。在叙事的时候,锤炼语言,抓住细节,用贴切的词句表达情感,让记叙文在清楚完整的基础上真挚动人,感染读者。

《羚羊木雕》(节选)张之路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用妈妈的问话直接开头,先声夺人。妈妈的紧张和严厉,“我”的紧张和恐慌扑面而来,同时也很好地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

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这两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做了必要的补充,使下文的情节推进水到渠成。)"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广"不!"我哭着喊了起来......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这一系列对话生动鲜活。情节在对话中进一步发展,“我”的抗争失败,下文就必须无奈地去要回木雕。人物的性格也在对话中跃然纸上。)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权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运用插叙可以交代背景也能使内容更加丰富。)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对送给我。

我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我手里摸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结尾的这一幕详细刻画,有环境烘托也有心理描写,记事的过程中,特别能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情节应该详写。)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结尾发问,叙事戛然而止但又耐人寻味。)

一个角度:语言描写巧推进

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起因:写爸爸妈妈向“我”追问羚羊木雕的下落。接着插叙“我”和万芳之间的真挚的友爱(选文因篇幅关系删去了插叙部分)。结果是“我”被逼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叙事完整清晰,语言描写非常精彩。从开头妈妈的突然发问,引出事件,同时也使一开头就充满紧张气氛。爸爸和妈妈的观点一致,多次语言描写,写出他们逼我去要回木雕。妈妈,爸爸,万芳妈是一个类型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不同。妈妈急躁些,而爸爸却显得平缓些。奶奶虽然着墨不多,但奶奶体谅、尊重孩子的性格却跃然纸上。“我”和万芳自然是一个类型的人,其中万芳行侠仗义的形象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写得非常鲜明。语言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发展水到渠成,使矛盾冲突精彩纷呈,还可以生动鲜明地刻画人物。这种写法与课文《散步》相比就风格迥异。《散步》从起因到经过再到高潮和结果,按照事情发展一步一步写,穿插写景渲染,简短的议论也使文章更加含蓄隽永。

技法延伸:“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叙事的文章怎样才能打动人心?要想打动读者,首先应该打动自己。急诊室的事,忠于自己的感受,不回避,不遮掩,不空泛。比如选文中作者童年时期贫乏而温暖的生活回忆,让人感动。在抒情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结合,会让文章的字里行间真情流淌,真挚自然。比如选文把一个“白面馍馍”作为爱的载体,在回忆叙事中深情表达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读来令人唏嘘。

链接阅读:《白面馍馍》文/张亚凌

当我读到“两个白菜帮子做的包子,要支撑着作石匠的父亲将那五十多斤的大铁锤抡几千下,两个包子是父亲的口粮呀,却成为了我们眼馋嘴馋的零食,它从来没有属于过父亲”时,泪水,从眼角滑落。

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自己,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父亲每天带回家的白面馍馍。

三十多年的农村,只有在过年的那几天,才能吃到外面是层白白的薄薄的麦面里面却包着杂粮的馍馍。平日里,是见不到麦面的,偶尔,家里也会突然冒出几个很黑很黑的麦面馍馍,那是专门给姥姥蒸的。尽管很黑很黑,可毕竟是麦面馍馍,我依旧眼馋。

“去,甭眼馋,——碎娃娃吃好东西的日子长着哩。”在我们兄妹如狼似虎般眼巴巴地盯着姥姥的麦面馍馍时,母亲就像赶前来啄食的小鸡一样,挥动着手臂,我们才极不情愿地一步三回头地挪到姥姥的房门口。

事实上,避开母亲,姥姥总将她的麦面馍馍分给我们吃。那时,早晨红薯粥,中午红薯面条,下午红薯馍馍,晚上饿了,再来点红薯叉叉。除此之外,我,还能吃到什么?

事情的转机在于父亲去黄河边的工地上干活。

记得父亲第一次从工地上回来,那会儿哥哥们还没有放学。他从包里掏出一个东西,在我眼前晃了晃,——是白面馍馍,我们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白面馍馍!我一把从父亲手里夺过馍馍,狠狠地咬了一大口,天哪,里面还是白面,没有包杂粮?我大口大口地咬,急急地往下咽,生怕有人跟我抢,——我必须在哥哥们回来前消灭干净,尽管我十二分的舍不得,想藏起来慢慢享受。

“别噎着,慢点,喝点水。”父亲笑着拍打着我的后背,不停地提醒我。结果是,即便馍馍卡在喉咙,我还会咬下一口。“你再这样子,我就不给你往回拿了。只要去工地,天天都有。”父亲可能也被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吓着了,吓唬道。

后来,我和父亲悄悄约定,每天,我到村口等他,他就给我带回一个白面馍馍。常常不等走到家门口,那个馍馍就进了我的小肚子。

多年后,我和父亲说起他在工地上干活的事,慨叹道:“那会儿男人在工地干活就是好,白面馍馍尽够吃,就恓惶了在屋里的人。”那是自然的,给我带回来的是他们吃剩的。

父亲笑了,说,你真是个瓜女子。砸石头背石头,活重活苦,一天下来,一个人就发一个白面馍馍,剩下的都是杂粮。

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地刺了一下:我每天欢快地、理所当然享受的,是父亲一天劳动的奖赏!

父亲却很轻松地说自己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看我狼吞虎咽的憨样。

今天,当一个人在回忆中愧疚自己吃了父亲的白菜包子时,我又想起了我父亲的白面馍馍,和白面馍馍里藏着的那些往事。是苦涩还是甘甜,我竟然说不上来了。只觉得无边无际的感动漫上心头。

深文本:

1.“我”为什么想起“白面馍馍”?

2.“我”想起了关于“白面馍馍”的哪些往事?哪些详细地描写哪些一笔带过?

3.作者在回忆“白面馍馍”的往事时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4.文章中哪些细节令你感动?

P10—11

技法延伸:写景抒情是指融写景与抒情一体,它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在记事中写景渲染一定要善于渗透,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写中,借用景物来抒发感情、描绘心态。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可以乐景反衬哀情,也可以哀景反衬乐情;所描写的场景要能够起到暗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人物的命运的作用;要注意修饰景物的词语必须带有某种鲜明而强烈的感情色彩,所描写的景物要能够起到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的效果。

链接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

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象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象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的错误。天上那层灰气已散,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的象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象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又赶上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可是他决定去跑一趟。他不管太阳下是怎样的热了:假若拉完一趟而并不怎样呢,那就证明自己的身子并没坏;设若拉不下来这个买卖呢,那还有什么可说的,一个跟头栽死在那发着火的地上也好!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就象在极热的屋里由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的动了两下。街上突然加多了人,铺户中的人争着往外跑,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四下里找:“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

地上的热气与凉风搀合起来,夹杂着腥臊的干土,似凉又热;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象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象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深文本:1.文中具体写了哪两个场景?

2.在具体的段落中,如“烈日下”这一部分,作者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你读后有什么感觉?

3.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烈日下和暴风雨中的街景,用意是什么?

4.以选文为例感受写景熏染表达感情,刻画人物有什么效果?

技法延伸:叙事是为了表达情感,细节描写是令文章动人的法宝。鲁迅先生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作品”。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需要注意的是,详细地描写不等于细节描写,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细枝末节,它属于情节的范畴;细致描写则是描写得仔细、具体,是从详略的角度来讲的。细节描写往往只需要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来刻画人物,有时只是简短的几句,但是在感情和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卖白菜》(节选)莫言

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深文本:1.那一棵最小的白菜什么样子?我为什么对它记忆深刻?文中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试举几例。

2.买白菜的老太太留给我怎样的印象?为什么要详细刻画她剥白菜的这一细节?

3.文章的结尾戛然而止却耐人寻味,试揣摩“我”的心理活动?

4.文章围绕“卖白菜”来写,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文章内容,如:“取下白菜“,“谈论白菜”。

观察课:1.放学后,父母下班了,一家人陆续回家,家人进门后的动作神态语言,观察记录下来,会是很生动的片段。

2.班级里常常有一些同学平日里我们不太注意,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同学,在课间留心观察他(她)的言行,会很有收获。

技法一:人称变换

第一人称作者要以事件中的人物身份出现,并以当事者的口吻来叙述。好处是可以充分展现人物内心活动,面对面地向读者讲述亲身经历,显得自然亲切,达到真实感人的目的;第二人称,一般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第三人称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向读者叙述他人的经历和事件整个过程,便于组织材料。为了叙事更加灵动,还可对作者自己进行“变身”,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

范本呈现: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选段

点评:选段中作者先采用了第三人称“我的家乡”,随着感情的激荡,人称改变为“你”,采用呼告,跨越了空间的阻隔,家乡似乎就在眼前,感情喷薄而出,思念家乡和保卫家乡的情感得以酣畅淋漓地抒发。在段末,感情趋于冷静理性,人称又变回了第三人称“她”,在叙事中,人称的灵活变化,便于感情的抒发,而且灵动丰富。

技法二:顺序多样

技法阐释: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以下几种。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补叙: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分叙: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叫平叙法。

范本呈现:踏上回故乡的路,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一条路我跟着妈妈走了五年,那时候妈妈在乡下教书,我随着妈妈上学,每周奔波于县城的家和故乡的小学。在我的记忆中,这条路好像一直在翻修,无论上学还是回家总是会堵车,短则几十分钟,长则几个小时。我每次都会晕车,妈妈就一直抱着我,尽量让我坐得舒服点儿。那种焦急的等待和车里的憋闷,车外的尘土,都让我害怕。如果遇上施工堵路,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回到家早已是繁星满天了。

——旬阳城关一中七五班丁明旭《故乡的路》

点评:作者踏上故乡的路,回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接着插叙了在家乡读小学时,家乡的路一直在翻修,总是堵车,回家很不方面。后文写到现在的路修得平坦笔直,自然过渡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对家乡变化无比惊喜,文末对家乡的热爱和祝福就很自然地表达出来了。

技法三:矛盾冲突

技法阐释:好的记叙文,情节在完整的基础上更是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设置矛盾冲突是很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有:凸显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设置人物之间的矛盾;用景物来渲染矛盾冲突。比如:《秋天的怀念》中,“我”因疾病内心的绝望和痛苦,但又要勇敢活下去的抗争;《散步》中,“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的失约和无礼,都构成了叙事中很好的矛盾冲突,使文章情节顺畅但“抓人”,使人物形象在情节中得以凸显,情感在叙事中得以表达。

范本呈现:好不容易上了火车,我面红耳赤地喘着粗气从人群中挤进去,找对了号,一下瘫软在下铺。可是,妈妈急忙四处看看,露出焦急的神色说:“不行,这是人家的铺,你的在上铺,不能这样放纵”。“哦”!我有些失落,我又不像别人那样灵活,我很胖,显得很笨重。我连忙起身,生怕别人看到我刚才的所作所为。但是我真不想到上铺去。我一看那上铺,就有些发晕,我肯定上不去的,就算真的上去了,又怎么下来?我很想和下铺的叔叔换一下,但是有张不开嘴......

——旬阳城关一中七五班谢向阳《走好第一步》

点评:作者不想睡在下铺,但是面对陌生人,又张不开嘴来,文段刻画出矛盾纠结的心理活动,这属于凸显人物自身的矛盾。因篇幅有限,后文还有人物之间的矛盾:妈妈支持我鼓起勇气和下铺的叔叔调换,爸爸却鼓励我挑战自己爬上上铺。这样写来,文章情节推进自然,引人入胜。

(本文发表于《作文素材》,有删改。)

作者简介:姜艳,陕西省旬阳县城关一中语文教师。在课堂里,愿成为一棵树,有青翠的眼神。

策划:秦风编辑部

编辑:姜艳

终审:姜凌鸽何定琴

制作:潘佳梅

姜艳

赞赏

长按







































2019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能买到
北京哪家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sz/2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