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课文学写作
从《土地的誓言》到《乡情》
——部编新教材七下第二单元“学会抒情”写作训练
文/曹静
端木蕻良说:“在我的性格的本质上有一种繁华的热情。这种繁华的热情对荒凉和空旷抗议起来,这样形成的一种心灵的重压和性情的奔流。”这种“心灵的重压和性情的奔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土地的誓言》中。我尝试着把这篇散文,敲成诗行,发现这本来就是一首写给土地的赞美诗。
本单元写作主题是学习抒情,写作实践题目之一是《乡情》。选取《土地的誓言》,做《乡情》的范文,有以下几点考虑。
1.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没内容可写主要是由于他们“不会转换”造成的,是因为缺乏对生活进行唤醒、激活、体验、加工、转换、再造的能力造成的。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唤起、生成、转化已有生活记忆和经验的能力。(《交际语境写作》荣维东)
《土地的誓言》中或列举东北所特有的物产,或描写春秋两季的景物。这些描写,易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平时所累积的关于家乡的生活经验,被此次阅读经验激活并转化成写作内容。
2.弥补学生的语文经验
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有:字词不会写,句式不会用,缺乏篇章结构样式、表达技巧等。这些都属于学生“语文经验”的缺失,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读写活动来解决。写作是一种书面语篇构造,是有一定样式的。多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言语文体感,形成文章图示认知,进而再转化为文体思维能力和建构能力。(《交际语境写作》荣维东)
《土地的誓言》两段结构相似,都是以直接抒情做开头结尾,中间部分借景抒情。这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两篇范文。另外,文中丰富的表达技巧,也给学生提供了范例。这篇文章从结构样式和表达技巧,还包括词语的运用等方面,都能起到弥补学生语文经验不足的作用。
一、导入:观看《品读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视频
二、师生共读,涵泳情感
1.教师整理视频结尾展示的《土地的誓言》(第2段)的诵读稿
2.指导学生练习诵读。
《土地的誓言》(第2段)诵读稿
(师)
土地是我的母亲,
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女领)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合)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男领)
秋天,
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粮车拉粮回来,
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
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男女合)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合)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女领)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
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男女合)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众合)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三、聚焦片段,学习抒情
(一)学习直接抒情
1.这则诵读稿的内容,是从《土地的誓言》第二段中节选出来的。其中,反复诵读的是哪几句?
(女领)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合)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男女合)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合)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女领)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
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男女合)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众合)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在这几个片段中,有一个代词“她”,指的是什么?
生:“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从这句话来看,“她”指的是土地,是故乡。
师:土地、故乡,我们可以用“它”来指代,可作者为什么用了“她”这个指代女性的词语?
生:这一段开头有一句话:“土地是我的母亲”,作者把土地比作母亲。
师:你从这个“她”字,能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读出了作者把故乡看作母亲,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眷恋之情。
师:一个小小的代词里居然也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这段文字中,还有一个代词和“她”指向同一个意思,你发现了吗?
(生朗读)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生:这里的“你”应该指的是“土地,原野,我的家乡”,和“她”意思相同吧。
师:既然意思相同,作者为什么由“她”,而转用“你”了呢?
(生沉默思考)
师:我们把“你”换成“她”,比较着朗读,看哪个效果好?
(生朗读)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她必须被解放!
她必须站立!
生:还是用“你”更好。用上“你”,读起来像是两个人情绪激动了,站起来面对面地大声说话一样。如果换成“她”,就像谈论别人的事情,没有那么这么直接,没有这么迫切。
师:此处用“你”这个代词,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生:这里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也表达了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2.阅读《学习抒情》
师:请大家阅读单元写作《学习抒情》,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滲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抒情。
师:你觉得这几个反复朗读的片段,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生:这几段文字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二)学习间接抒情
师:阅读以下片段,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男领)
秋天,
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粮车拉粮回来,
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
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生:我读出了农民丰收的喜悦。“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麻雀这里那里都吃厌了,到处飞,说明这正是丰收的季节。
师:用你的声音来传递这种喜悦吧,你会选哪个词语?
生:我觉得读“到处”的时候,可以拖点音,就像左顾右盼地看见麻雀一样。
生:“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这里有声音,有香气,可以想象得出人们在场院忙里忙外的身影。
生:“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有蛛丝,难道牛儿很久没耕地了吗?
师:牛儿犁地、松土、施肥之后,秋天终于又出来帮忙收获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段话里单拿出一句来,并不稀奇。可是,把这些景物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秋收的画面,就特别美了!
师:你说的太好了!画面组合,这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生纷纷抢着背出《天净沙·秋思》)
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十二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诗人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土地的誓言》里画面组合中写了哪些景物?
生:《土地的誓言》中写蛛丝、牛角、粮车,写麻雀、稻禾、场院,这平淡无奇的几句话,写出了人们丰收的喜悦。
师:这画面里,有色彩,有声音,有香气,作者从多种感官角度写故乡的景色,因此也调动了我们想象。我们似乎还能听到牛儿“哞哞”的声音,能够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作者的回忆为什么这么清晰,这么亲切?
生:因为作者对故乡饱含着深深地眷恋。
师: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生:作者运用了间接抒情,借助对故乡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土深深地眷恋之情。
(三)这两种抒情方式,是如何综合运用的?
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都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情。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兼用两种抒情方式,段落开头和结尾采用直接抒情,中间部分的回忆则采用间接抒情方式。
四、两段联读,求同比异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有何异同?
生:两段文字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对故乡展开回忆和描述,最后再直接抒情。
师:这两段结构相同,选取的景物是否相同?
生:回忆中选取的景物的不同的。第一段选取了东北所特有的物产,第二段写的是春秋两季的景物。
2.师生品读第一段中写景部分
师:老师发现这篇《土地的誓言》,就是端木蕻良写给关东原野的赞美诗。所以,老师把这一部分改成了诗行的形式。
(教师出示诵读稿设计)
(男领)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
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女领)
我想起
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男领)
我看见
奔流似的马群,
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
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女领)
我想起
(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女)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男)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
(女)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男)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女)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男)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
(女)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
(合)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师:你认为作者用哪些方法写出了对土地的深情?
师生讨论,小结。
①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②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③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④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3.设计第一段诵读稿,练习诵读
《土地的誓言》(第1段)诵读稿
(男领)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
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群读)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
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女领)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男领)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
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
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男领)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
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女领)
我想起
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男领)
我看见
奔流似的马群,
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
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女领)
我想起
(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女)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男)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
(女)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男)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女)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男)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
(女)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
(合)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男领)
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
我会感到她在跳跃,
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
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
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
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合)
在热情的默契里
它们彼此呼唤着,
终有一天
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五、诗文联读,迁移写作
黄药眠《我爱我的祖国》
海子《醉卧故乡》
舒婷《土地情诗》
六、写作训练
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他那美丽而丰饶的家乡。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
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字。
乡情
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级4班/宋瑞嘉
指导教师曹静
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虽然是乡下,很多人会觉得那里很土,很落后,但在一派繁华的车水马龙和楼房幢幢中生活久了,真正去到那儿,体会到的是朴实,是自然。
当地一颗枣树晃入我视线,第一条羊肠小道出现在不远处,第一个包头巾的老人缓缓走来。我知道,那是我的老家。当第一颗冬枣被摘下,第一个枣摊已摆好,第一缕枣的清香钻进我鼻息。我知道,那是我的故乡——沾化。
我喜欢老家的春天,那是我儿时最美的景,自然地,那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的景。故乡的春季是新绿色的,是碧色,抑或是彩色,生机勃勃。
放眼望去,雪大多都化了,只有些顽固的还没化,冻在一起呈块状,一块又一块,灰灰的。大片大片的枣林子,那些枯了一冬的树枝,抽出了嫩嫩的小芽,仿佛是枣树终于得到了自己可爱稚嫩的小宝宝。大片星星点点的新绿洒满了整个视野,洒满了整片枣林,也洒满了我的心。
除了这难忘的大片新绿,我还记得有一个湖泊,因为离家有些远,所以只在小时某个春天随奶奶去过一次。那时是个可爱的初春时节,水碧波荡漾,水面平静得像一块碧玉,或祖母绿的宝石。徐徐春风吹来,水面掀起了一圈又一圈涟漪,绕在水面,波光粼粼。这圈圈的涟漪,荡漾在湖中,荡漾在那个初春,也荡漾在我的记忆中。
当然了,春天只是单一的绿色调,又怎能算是春?但枣树没有艳丽的花儿,装点不了整个春天,而家家户户的孩子们,就像花儿,悄悄地把枣乡的春,装点得就连百花齐放都比这逊色上几分。各色的花衣裳,娇小的身子,在林子中嬉闹,原本只有新绿色的枣林子一下子就生机盎然了。但百花齐放逊色的,不在色彩,不在数量,也不是带来芬芳的香气,而是那玲珑欢快,从四面八方传来的欢笑声啊!这正是花没有也不会有的,春天的生机。这些笑声中,有我小时的美好记忆。我也曾与他们一起嬉闹,穿着我自己的花衣裳,做一朵装点家乡春天的花。这一朵朵花儿,绽放在枣树林,绽放在欢乐中,也绽放在我的童年。
家乡的春季,家乡的风景,家乡的枣林,家乡的一切!都有我与家乡的情。我打开记忆之门时,我踏上那片土地时,我走近那片枣林时,我咬下甘甜的枣子时,我与家乡的情,就越来越浓,越来越浓……
乡情
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级3班梅诗涵
指导教师曹静
我也有半年多没有回到家乡了,每次想起她,都觉得她是无比的亲切,儿时的往事依旧还那么清晰。
在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的欢声笑语,留下过我的脚印。我家院里有三棵枣树,已经好多年了。听妈妈说,在她小时候就有了。每到盛夏树上的枣又大又圆,咬一口,那甘甜的枣汁流进唇齿间,是那么清爽。姥爷举着杆子打枣,我和哥哥便在树底下抢着拣枣。那时整个院子里充满了我们的欢笑声。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放眼望去一片金灿灿的,人们的皮肤也被太阳晒得黝黄,好似与这片麦田融为一体。大人们在地里收割麦子,我们便就在旁边玩耍。有时也调皮一下,到地里乱跑,把大片的麦子都踩倒。但大人们并不怪我们,反而对我们很宠爱地笑笑。割完后便把它们拉了回去。这时我们都会说车里拉着一堆“金子”。
冬天的故乡也并不孤单。下了一场大雪后,我们便疯了一样在院子里打滚、堆雪人。不一会儿,院子里大大小小的雪人变都站在那里冲我们微笑。有这些雪人陪着,就算我们不出来,大地也不会孤单寂寞了。
我的家乡并没有什么著名的特产。但在我家屋后有一片好东西。不过要看它还得过一座小木桥,但那小木桥的周围常年被一大片的蜘蛛网所覆盖,我们这些胆小的孩子便就不敢过桥;因为大人说后面有一只蜘蛛精是吃小孩儿的。但那时哥哥并不害怕,拉着我的手便从那秘密的树叶和蜘蛛网下钻过。
原来后面有一大片的枸杞!红红的,斑斑点点的,像一个个的红钻石。从此这里变成了我和哥哥的欢乐天地!我们摘了许多枸杞回家晒干泡着喝,我们躺在枸杞的树荫下,说着笑着,那是最惬意的了。
虽然离开她已多年,但一想到她孕育的那些生命,就觉得她真的好亲切!我爱这片给我快乐的土地,我会永远记住她。
乡情
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级4班刘曌颖
指导教师曹静
我的家乡没有特别的物产,但是有用劳动换来的粮食;我的家乡没有特别的风俗,但是我们人人都有礼貌;我的家乡没有特别的景色,但是有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夏天的夜晚,是一群老人在路灯下下象棋,耳边都是蝉鸣声,像是在给打仗的士兵吹响战斗的号角。门前的香椿树陪我长大,它是弯曲的,树枝伸向墙外,它的气味也很大,正因为如此我不喜欢吃它。
门前还有一棵不知活了多少年的老树,妈妈对我说,姥爷在的时候,它就在了。它很大,树枝直接伸向了后面的小菜园,上面还有一种叫“榆钱”的东西,吃起来没有,但是做窝头很好吃。
秋天,丰收的季节。原本不大的小院瞬间被粮食填满,让人无从落脚,仿佛和对面隔了一条河,怎么也过不去。每次丰收,姥爷都会坐在小板凳上,打理着每一种蔬菜,像在给蔬菜穿上新衣裳。小院里也有枯叶,落在蔬菜上,黄色和绿色搭配在一起,中间还有一位老人在整理着,一幅和谐的画面。
每到晚上,天上都是星星,它们把整个村庄都照亮了。这应该就是郭沫若说的,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吧。
在冬天,所有的河都结冰了,唯独黄河没有结冰,它仍然奔流不息。它的水是黄色的,水下面全是泥土。河边上有一艘大船,不知是谁遗忘在了这里。石头缝里还有一株株蒲公英,轻轻一吹,它带着旅行包飞向远方。
这些都是家乡独有的特点,其实还有很多,比如:两个村之间的十字路口,长满草的操场、热闹的集市、田地里干活的农民……
乡在那,情在心,这就是乡情。
乡情
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级3班孙苗苗
指导教师曹静
天空中飘落一丝飞雪,用手去接雪花触手即融,抬眼望向天空,灰蒙蒙的,心中不免添了几分落寞。
我的印象里,最美的地方就是故乡安徽了。属于我们的天堂,莫过于在麦田。在通往麦田的路上,有一座小桥,底下没有水,只有用稻草铺的很大的草垛,一点也不高,我们的刺激游戏就是从桥上跳下去,跳的瞬间感觉身体下面完全没有底。每次回故乡的第一天就是来这里。
大街,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一条差不多有两三个路口长的大街,热热闹闹,最喜欢的就是大街旁边买的小吃,即使我已经吃饱了饭,我还是忍不住再买一些回去吃,街上还有很多的2元起价超市。小时候的我,上街就是为了这2元超市而来的。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留恋这种超市,每次都恨不得把他们全部清仓。
邻里邻居的伙伴,都是我很好的玩伴,每次回到家,小伙伴们都很热情,会带我去她们的秘密基地。的确,那里有意思极了,她们的秘密基地是我见过最简陋却最有想象力的秘密基地了。一个用土堆成的小坡,高差不多有3米,爬上去,更让我震惊的是,上面很大,有很多坑,坑上铺着干净的干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就如同小时候玩的过家家一样,我们一直呆到天黑,还依依不舍地离开秘密基地。
我现在虽然很少回去了,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事请,我都记忆犹新。
乡情
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级4班孙昊文
指导教师曹静
我的家乡——滨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虽没有北京的古老,上海的繁荣,杭州的艳丽,但滨州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家乡的春天是美丽圣洁的。虽然天气才刚刚回暖,冰雪还未融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可谓是家乡春天的真实写照。一场春雨过后,树木披上了翠绿的外衣,小草也探出了头,对这世界充满了热情。
家乡的季节不光春天美丽,还有那炎热干燥的夏天。且不说树木高大青翠。也不说运动健儿们在运动会上挥洒泪水。就单单是那嫩绿的草地,就令人向往。
我的家乡滨州中的阳信,可是个好地方。春日如天堂,夏日如仙境。除此之外,阳信还被称作“鸭梨之乡”。
鸭梨的得名为何是鸭梨?原来是因为鸭梨的果梗极像鸭头,便因此得名。
记得之前有一次,我与父母去阳信的梨园。走进之后,一阵梨香扑面而来。从远处看,树上的一个个鸭梨犹如一盏盏的灯笼,让人垂涎欲滴。
在果园里,一个个金灿灿的鸭梨三五成群的缀满枝头。那一树带着清香的鸭梨诱惑着人们。让人垂涎三尺。轻轻扭下了一个,咬了一口。那清甜的果汁马上就从果肉中溢了出来。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得上我的家乡滨州啊!我的家乡,在我眼中,你是一副画家也难描绘的图画。我热爱你!我也深深眷恋着你!你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风景美如画,还透出一丝质朴的气息。我爱我的家乡!
乡情
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级3班刘昊雨
指导教师曹静
对于自己的家乡——滨州,我心中怀着挚痛的热爱。虽然它不像首都那样出名,也不象上海那样繁华,但在我的心中,她就是最美的地方。
春天,路边随处可见那杨柳。柳条上钻出了那嫩绿的芽儿,一阵风吹过,就好像是春风在帮柳姑娘梳理妆容。还有那杨树,早已换上了新装,结出了一串又一串的“毛毛虫”.
那可爱的迎春花,是春天的播报员,最先收到春姑娘的情报。当人们又一次看见迎春花开时,就明白了,原来春天早已到来。
家乡的特产,印象最深的就是冬枣了。姥姥家在沾化,家里有一片枣地。小时候,每到冬枣成熟时期,我总是跟着妈妈回到姥姥家,跟着大人后面摘枣,说是摘枣,却是边摘边吃,吃的都比摘的都多。吃够了之后,总是跟在表姐后面在枣园里穿梭,到最后跑得大汗淋漓才罢休。
还有那锅子饼,饼薄馅多,一口下去,满嘴香,那时是小时候最喜欢的小吃,什么都比不了。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虽然我的家乡并不繁华,但在我心中是最美的。
作者简介:
曹静,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语文教师,教育部初中语文培训优秀学员,滨州市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滨城区首批名师,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近年来,主持山东省教研课题“生活日记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顺利结题。曾执教市级观摩课《窗》,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山东教育》等刊物发表十多篇教学论文,并指导学生在《青少年日记》《中学生学习报》《阅读与作文》《少年先锋报》《同学少年》《学习报》等报刊发表作文数十篇。
曹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