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与青岛闻一多青岛

提示:点击上方"冰凌文学"↑免费订阅本刊

青岛

闻一多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唠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唇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稍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但是在榆树丛萌,还埋着十多年前德国人坚伟的炮台,深长的雨道里你还可以看见那些地下室,那些被毁的大炮机,和墙壁上血涂的手迹。—欧战时这儿剩有五百德国兵丁和日本争夺我们的小岛,德国人败了,日本的太阳旗曾经一时招展全市,但不久又归还了我们。在青岛,有的是一片绿林下的仙宫和海水映涣的高歌,不许人想到地下还藏着十多间可怕的暗窟,如今全毁了。

堤岸上种植无数株梧桐,那儿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漂在浮标上,那是海上的星辰。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厌倦的呼啸。天空中海鸥逐向渔舟飞,有时间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听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起一两丈高的水花。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站桥,却站着望天上的云,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过清明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四月中旬,奇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婉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还有哪踢在山坡下的“山哪踢”,丁香,红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毡;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

  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一般,曝露在日光下,怀抱中是薰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篷。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街路上满是烂醉的外国水手。一路上胡唱。   但是等秋呱吹起,满岛又回复了它的沉默,少有人行走,只在雾天。里听见一种怪水牛的叫声,人说水牛躲在海角下。谁都不知道在哪儿。

闻一多年7月15日

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园的东北角,有一树木葱茏、花影扶疏的美丽而幽静的院落,这里有一栋坐北朝南的玲珑壮观的二层楼房,红瓦黄墙,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驰名青岛的“一多楼”。在楼前建有一座花坛,正中竖立着闻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是由他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在花坛两侧还有两棵雪松。一多楼现已开发成“闻一多故居展室”。

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教育家、文学家杨振声任校长。杨振声聘请闻一多担任学校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成为学校的首任文学院院长,开始两年之久的青岛教学生涯。

青岛可以说是闻一多人生轨迹的一个缩影。作为诗人,闻一多在青岛写下了诗歌的压卷之作《奇迹》和《凭借》以及充满诗意的、一生中唯一的一篇抒情写景散文《青岛》;作为学者,他教学与科研并重,第一次为学生开出了《名著选读》、《中国文学》和《唐诗》等中国古典文学课程,全面展开《唐诗》研究,旁及《诗经》和《楚辞》,构成他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他学术生涯的基础;作为战士的闻一多,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危亡之际,大声呐喊,显示出了战士的拳拳报国之心。青岛时期,诗歌仍是闻一多文化活动的核心。写诗、教诗、评诗、研诗、译诗构成海滨时代闻一多的主要生活内容。他一生中所从事的主要文化活动,在青岛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到青岛后,良好的自然环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使闻一多终于能潜心于学术研究了。他全面铺开了对整个唐诗的研究工作,除完成《说杜丛抄》外,还撰写《全唐诗人小传》,编定《唐文学年表》,校勘全唐诗,选编《唐诗大系》。据梁实秋回忆:在青岛大学时,闻一多同时开始了《诗经》的全面研究,决心要把《诗经》这一部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彻底整理一下。此时的闻一多在四壁图书的斗室内,埋首古籍,秉烛笔耕,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在青岛期间,他成就了《唐诗大系》、《全唐诗汇补》、《全唐诗辨证》、《全唐诗校勘记》、《全唐诗人小传》、《唐文学年表》、《唐风楼捃录》、《唐诗要略》以及《诗经新义》、《诗经通义》、《风诗类钞》、《诗风辩体》、《诗经词类》等各类著作计有近20部。此时亦开始了《楚辞》的研究。

在散文《青岛》开头,闻一多这样描述青岛: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倾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崂山无数柱齐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涛中的一点青,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最东的半岛——青岛。

置身于这优美的环境,身心愉悦的闻一多不但能安心的做学问,而且作为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闻一多还广纳了谭戒甫等一批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在青岛大学期间,闻一多虽然远离诗坛,精心致力于唐诗和《诗经》的研究,但对新诗的发展仍系念于心。当看到自己学生的创作后,欣喜若狂,并给他们的诗集《悔与回》以很高评价。臧克家自印的第一本诗集《烙印》也与闻一多慷慨资助和为之热情写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闻一多于年来到青岛大学,年就离开了,他在青岛大学只有两年,却遇到了三次学潮。这三次学潮中,他因为担任着文学院院长的职务,成为校务会议的主要成员。闻一多是杨振声请到青岛大学的,与杨振声的关系非常密切,于是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上,成为学生反对的目标。三次学潮,使闻一多对国立青岛大学十分灰心,他决定离开青岛这个是非之地,并且再也不做任何行政工作。况且,清华大学两年前给他的“研究教授”聘任书依然有效,于是,他最终决定离开青岛,返回离开了整整十年的母校清华大学。

在青岛期间,从表面上看,闻一多已醉心于学术研究和教学,但他那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却丝毫没有改变。年青岛大学一个学生无故遭到日本浪人的殴打,中国警察为了取悦日本人监押了这个无辜的学生,正在上课的闻一多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毅然挺身为学生鸣不平。他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忘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在他的带动下,愤怒的学生们奋起斗争。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被迫释放了关押的学生。通过这件事,一个爱国忧民、浩然正气的斗士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青大师生们的脑海里,从此,大家不但敬重闻一多的学识,而且更加敬重他高尚的人品。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史上,闻一多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属于第二代新诗写作者,虽不是新诗的开创者,却是新诗开山劈岭的拓进者。从年9月,他在《清华周刊》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至年搁笔,共出版了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数量不多,但字字珠玑,篇篇精品。闻一多的诗歌以大胆新奇的艺术手法,将内在的情感和精巧的构思融为一体,风格沉郁凝重,语言绚丽工整,对新格律题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后人创作新诗提供了范式。闻一多对诗歌的另一重大建树,就是对新诗理论的探索。针对新诗初创时期所出现的种种弊端,闻一多在新诗创作的同时,撰写了系列论文,发表自己对新诗的见解。从年到年,闻一多相继发表了《敬告落伍的诗家》、《评本学年〈周刊〉里的诗》、《诗底音节研究》、《律诗底研究》、《〈冬夜〉评论》、《〈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泰果尔批评》和《诗的格律》等系列诗评文章。尤其是在《诗的格律》这一堪称格律诗理论纲领性文章中,提出系统的新格律诗理论,奠定了诗歌理论的基础。闻一多的这两部诗集和关于新诗理论的论述,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新诗史上不朽的地位,成为“五四”以来中国诗坛三大流派之一的格律诗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学术研究领域,闻一多较之同时代学者起步较晚,且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从年起开始学术研究,到年共计17年学术研究生涯中,在古代神话、《楚辞》、《诗经》、汉乐府诗、唐诗、古文字等诸多领域,都有极具开拓性、突破性的建树。他的研究成果自成一家之言,在以上几个学科的研究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闻一多不愧为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

闻一多的一生有过两次转变,一次是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一次是从学者向战士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形成了闻一多诗人、学者和战士的完整人格。纵观闻一多的人生足迹:北京、美国、上海、武汉、青岛、昆明,应该说客居青岛时期是闻一多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虽然仅有两年的时间,但是青岛时期可以说是闻一多人生的一个缩影。在青岛,他完成了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

作为中国新诗史上引领潮流的诗人和中国现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闻一多也被同代人和后世所评介与研究。迄今为止,闻一多研究已经涵盖现代文学史、现代思想史和现代学术史等诸多学科,不仅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刊物,而且还有定期的研讨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成果,视角不一,各领风骚。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对于闻一多如何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这个角度说,杨洪勋的《闻一多:从诗人到学者》填补了空白。该书着重论述了闻一多从诗人向学者转变的动因、过程,并对闻一多在青岛的文化活动有详尽的评述。

学界对于闻一多完成从诗人到学者转变,有武汉、青岛和清华三种意见。杨洪勋认为,闻一多完成这个转变有一个过程,把完成这个转变的上限定在武汉大学,原因是此时闻一多已涉足古典文学研究,有《庄子》和《少陵先生年谱会笺》问世;下限定在年,标志是该年9月闻一多在致饶孟侃的信中宣示“把向内走的路走通了”。

青岛时期则是闻一多完成这个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基本观点一是创作了他诗歌的压卷之作《奇迹》;二是写下了他一生中惟一的写景抒情散文《青岛》;三是第一次为学生开出中国古典文学课程《唐诗》;四是结合唐诗教学第一次制订详尽的研究计划,可以说,他在此后的唐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基本上按照这个计划进行的;五是闻一多青岛时期的研究以唐诗为主,旁涉《诗经》与《楚辞》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格局,也为他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六是青岛时期的积稿很多,很多作品发表在到清华大学以后。据此,青岛是闻一多完成从诗人向学者转变的关键时期。可以认为青岛是闻一多一生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既有诗人的激情,又有学者的睿智还有战士的气质。写诗、教诗、评诗、译诗这一条清晰的线条勾勒出闻一多青岛文化活动的基本概貌。

虽然闻一多离开我们已经60多年了,但是他留在青岛的足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向前。

作者介绍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字友三、友山,年11月24日诞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一个书香门第。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史学者、民主战士。作为诗人,他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诗集《红烛》和《死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战士,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他“走下楼”来,投身于爱国运动,并为之悲壮殉身;作为学者,他是一位独步古今的国学大师,其研究范围涉及楚辞、唐诗、乐府、古代神话、古文字等众多领域,且屡有建树。

诗人、学者、战士构成了他完整的一生,形成了他崇高的人格。闻一多先生的挚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这样评价他: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闻一多愤怒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作“最后一次讲演”,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以身殉难,年仅48岁。其诗集《红烛》与《死水》,在“五四”以后的中国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往期精选

围观

于凌

,妖娆着走来……

热文

郑海平

栀子花开

《冰凌文学》编辑部

主编:凌子

编委:吴宝泉韩松礼沽船

半岛小筑六一日月程程

版面编辑:都督方张

美术编辑:都督方张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sz/2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