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的微风中,华东理工大学第四届民族文化博览会即将开启。将有22个民族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风采。各色的民族服装、民族知识、民族美食,还有精彩晚会,5月17日18:00(入场),体育馆主馆,期待你的到来。
民族文化博览会
民族文化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当提起其他民族,你心中所想,是琵琶美酒,还是杨柳依依,是挽弓射天狼,还是洞庭的笙歌?想知道他们朦胧面纱下的样子吗?
中华大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的延续,也承载这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力。
本次将有22个民族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以服装展示、文化沙龙、知识科普以及最终的晚会形式展示各族文化。民族文化篇将分为上下两篇为大家介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本次推送由于篇幅限制原因,仅显示参展民族)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白族
1.典型节日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此外还有:
2.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3.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4.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5.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6.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2.布依族
概况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中的“骆越”支系,是典型的稻作民族。布依族在夜郞国时叫“夷濮”、“夷僚”;汉代归入“夷”;三国时归入“僚”的一部分,明清时期,属“僮”族,即今天的“壮族”。年由国家民委审定识别为“布依族”沿用至今。布依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其他民族一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闪耀着炫丽的色彩和灿烂的光芒。中国布依族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其中贵州省的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主要聚居地。
语言文字
布依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还有自己的文字。布依族古文字散存于本民族民间布依古籍手抄本之中,是古代布依先民的自创字,系表音表意的方块文字,只能用布依语诵读,只有布依先生能够识读的一种少数民族文字,其音、形、义自成系统。
节日
三月三
在三月三这天布依族的人们会做五彩糯米饭来祭祀社神和祖先,五色糯米饭。
四月八(也称牛王节)
六月六
六月六这天不少地方会举办大型的歌舞会,还有人们要回家看望外婆。
七月半(也称鬼节)
这天布依人民会跳粑棒舞和铜鼓舞,同时进行唢呐比赛。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哪个一个节日,当天必然少不了布依人民热情的山歌对唱。
礼仪、歌舞
布依族人讲究礼节,热情好客。多人行路,谦让长者及客人在前,若有急事需超前,也要到路宽处超,并致歉意。小辈不准从老人面前过,否则认为无教养。小辈同老人同桌,先给老人让坐。小辈不能坐上方(家庭以神龛为上方)。敬酒不陪酒,晚辈向长辈敬酒必有双手端杯谦恭徐徐递向长辈面前。年轻与老人同行,要让老人走在前面。早晚洗脚、洗脸,有老人在场,必须先敬老人先洗。客人来家,主人递烟端茶。
布依族民歌最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分“大歌”、“小歌”两种。“大歌”用于婚丧等隆重的场合,音调高昂大方,引人入胜。如布依族大歌《梦依倍美》,汉意为《妹听木叶响》,歌词大意:想得到来做得到,布依大歌唱起来,老辈风俗传得好,子孙后代丢不掉;哥哥山路走得勤,哨子木叶动人心,见到情妹木叶响,打动妹来一路行。
布依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矮人舞、刷把舞、龙狮舞、竹竿舞、吊丧舞、还愿舞等形式多样、绚烂多彩,积淀布依族悠远的文化内涵。
3.朝鲜族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清朝末年20世纪初他们才迁移到我国的长白山脚下,鸭绿江畔,在长期的生活和战斗中,他们同汉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朝鲜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强。很多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传统的朝鲜民族民居乡土气息浓郁。大多数朝鲜族聚集区,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因此他们就地取材,用稻草盖屋顶。朝鲜族大炕别具特色,房间整个地面除了放鞋子的地方,其余是一埔大炕,进屋就脱鞋上炕,爱清洁也是这个民族的一大特点。
朝鲜族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独具风格,它们多半反映劳动和丰收的欢乐的场面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朝鲜族歌唱家和艺术家。每到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和庆祝的场面,他们都会引吭高歌,举杯畅饮,体现了这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朝鲜族的民族节日有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秋夕节等。为老人祝寿场面热闹隆重,体现朝鲜族尊老爱幼的风俗。
传统朝鲜族舞蹈有刀舞、长鼓舞、龙鼓舞、农乐舞等。伽椰琴、奚琴、筒箫、长鼓、手鼓是朝鲜族的传统民族乐器。
朝鲜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摔跤、跳板、荡秋千、拔河、传统木排赛等。每到大型节日都要举行体育运动会。
4.藏族
献哈达
藏族(藏文:??????)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万左右,中国境内约万(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1)文化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2)艺术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藏戏包括西藏藏戏(阿吉拉姆)、安多藏戏(南木特)、德格藏戏、昌都藏戏等4个剧种,各剧种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具有不同特色。西藏藏戏及安多藏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西藏藏戏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艺人们将藏族民间舞与佛经故事结合成为一种哑剧式的跳神仪式。过去藏戏在广场演出,伴奏只用鼓与镲,以人声为演员帮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戏被搬上舞台,并对唱腔、乐队等进行了改革,丰富了藏戏音乐的表现力。
(3)习俗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5.侗族
侗族为中国第12大民族,世居地分布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黔湘桂鄂四省交汇区域,侗家人聚居之处素有“山美、水美、人美、情更美”的美誉。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
民族建筑方面,以鼓楼、凉亭、风雨桥最为出色,不用钉铁,工艺精湛,堪称侗族建筑的“三件宝”,独具民族风格。
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流传着数十种民族歌舞,侗族大歌、芦笛舞、侗戏、斗牛会是最为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以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舞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民族体育方面,通道又被称为“民族体育之乡”,传统的抢花炮、射弩、高脚马、多毽、荡秋千妙趣横生民俗方面,侗家的节日丰富而且热闹,侗家的抬官人、萨岁、婚礼、喜庆、岁时等习俗古雅淳朴,奇异独特,侗族人很重视规矩和传统,尤其是各种婚宴、酒席规矩比较多但不是繁琐,这些文化都融进人们的生活,并一代一代传承。
6.哈萨克族
KAZAK
哈萨克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1.节日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纳吾肉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盐、水等七种物混合煮成的“库吉”。抛撒包尔沙克、糖;跳黑足马来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礼节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额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7.汉族
男耕而食,妇织而衣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的社会风土人情画。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而与之相应和的是尊祖敬老的汉族的千古遗风。《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
宗庙所祭者一家之亲,内神也,故曰内事;郊社及山川之属所祭者天下一国之神,皆外神也,故曰外事。朱熹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
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8.土家族
节日
赶年节
这是土家族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所谓“赶年”就是比正常春节提早一天过,过年对于土家人来说“年猪”是不能少的,绿豆粉、煮米酒也是万万不能少的。同时,土家人对祖先非常尊敬,过年的时候总是少不了敬祖先。过年的时候土家人也忘不了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等好兆头,最为著名的正月初一的早上要抢清水、出“天行”。抢清水是正月初一的凌晨四五点家家户户挑着水桶、打着亮光从最近的小溪、水塘、水井等地方挑水回家,意味着一年的财富。出“天行”就是抢完清水,全家人洗漱完毕后要放鞭炮,意味着今年出行已经跟老天商量过了,会得到庇佑。
女儿会
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届时,以年轻姑娘为主,也有已婚妇女前往参加,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或与旧情人约会,畅诉衷情。
建筑
土家建筑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吊脚楼分为挑廊式吊脚楼和平拦式吊脚楼。
嫁娶
鄂西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与其他地方的土家族有共同点,又别具一格。其婚嫁的乐章可分为两个阶段
婚礼前奏曲
分为托媒、合八字、定婚、认亲、报期、哭嫁。
婚礼进行曲
土家族人俗称结婚喜庆为“过喜会”,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婚庆过程中的“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陪十姊妹”在结婚喜庆的头天晚上。夜二三更时分,“香火”上红烛高照,烟腾雾绕,堂屋正中一字排开几张大桌。桌面上整齐地陈列着若干糖食糕点、花生瓜子及新鲜水果等,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开始“陪十姊妹”。先由“支客司”请出若干前来参加婚庆的胆大善歌的姑娘,再由专人安排席次,席正中是娇羞可人的新娘,两旁则坐着与新娘年龄相仿、与新娘相好的姑娘,这就是所谓的“陪姑娘”。“支客司”放开喉咙,抑扬顿挫,一段简单的祝词后,喝令开始。按照由东至西的顺序唱姊妹歌(即风俗歌),先是唱“开台歌”,再唱其他歌。多为赞美、劝善、言情、祝福、戏谑等内容。
9.纳西族
纳西族大多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及周边有少量分布,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是由于明朝时的土司制度时土司大力学习汉文化,东巴文只用于东巴祭祀时和做法事时。
受清朝改土归流影响,当时流官的强制移风易俗,因此纳西族风俗受汉文化影响很深(殉情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由于丽江北邻西藏,南接壤大理,纳西族的文化也深受藏族和白族影响(白沙壁画就是融入了纳西、藏、白、汉四族文化元素)。纳西族风俗就有了很强的兼容性。
纳西人信奉自然,以青蛙为图腾,青蛙被看作智慧的象征,还有多子的寓意。同时纳西族有宗教叫东巴教,信奉的都是自然诸神,没有宗庙,可以在自然任何场所,由东巴根据东巴经进行祈福活动。东巴在纳西语中有智者之意,但是东巴也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仅在行宗教活动时换上宗教服装。三朵节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节日,在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纳西族人会去郊游,踏青,祭拜传说中的英雄三朵。
10.满族
满族服饰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源于女真。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Manju),简称满族。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身亡。旋即,满蒙八旗铁骑入关,席卷大江南北,彻底推翻了明朝,建立起辽阔的大清帝国,共持续了多年。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占全国的一半,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丹东市现有的满族人口占全市的32%(80万余人)。
满族本来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用汉语文。满族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以神话、传说、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文学家老舍和端木蕻良等。在新时期的文艺发展中,同样也有许多满族名人的身影,如启功、侯宝林、那英、王中军、惠英红、齐秦、赵忠祥、郎朗等。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礼节严禁庄重,承袭传统美德。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抚胸礼等。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满族的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整个祭祀过程分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4个部分。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丧葬仪式时,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怎么样,看了这些文化介绍是不是很期待,那些璀璨的群星或许就是我们平日身边的密友,尊师,相约五月十七日,见证民族华彩服饰,饕餮珍馐的光影,不见不散!
到了最关键的!!!
抢票方式福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