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雷不红,天理难容。”
——如果这些天,
你的朋友圈没有被《成都》刷屏,
你可能刷了一个假的朋友圈。
没有华丽的伴奏,没有高亢的高音,
在拨弄五弦间,低吟浅唱中,
思念昔日的酒,她的温柔。
有人说成都是个美的城市,
但更多人说,刷屏的不是赵雷,
而是民谣里那些姑娘;
把你感动的也不是《成都》,
而是回不去的青涩年华。
和曾经《南山南》、《董小姐》一样,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我在北方的寒冷里四季如春”,
我们都在那句歌词里找到感动,
也会深深的地念那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于是,我们音乐里找到了自己的故事,
在这些歌里流着自己的泪。
古往今来,
音乐之所以盛传的原因莫不如此。
《诗经》里面对窈窕淑女的情窦初开,
柳永词中“晓风残月”的离情别绪,
甚至高山流水余音袅袅难寻知音神,
都让歌者与听者,
通过音乐产生了情感共鸣。
70多年前的北碚,
有一首名为《嘉陵江上》歌曲,
也因为这个原因,
从碚城出发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嘉陵江上》词作家端木蕻良与萧红)
“九一八事变”后,家乡东北沦陷,
作家端木蕻良辗转来到战时首都重庆,
在迁建于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任教,
同他的妻子——作家萧红,
每天傍晚沿嘉陵江边散。,
影子照在江心里,
正好像照在松花江里一样;
泪水滴落在江心当中,
正好像滴落在松花江心里一样……
眼前的景象如故土一般!
山河的破碎,故土的思念,流亡的苦难,
萦绕在心间,如同眼前滔滔的江水,
端木蕻良拿出了纸和笔,
“……我必须回去!
把我打胜仗的刀枪,
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他一气呵成写就《嘉陵江上》。
散文诗很快被音乐家贺绿汀知晓,
在草街子——夏坝的上游约十里地
他反复轻声朗诵,
在抑扬顿挫的语势中,
谱上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曲。
歌曲旋律慷慨激昂,
有着千军万马般的铁血呐喊,
鼓舞着全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斗志。
重庆的嘉陵江,北碚的母亲河,
在人们心目中,
亦成为“抗战精神”的一种象征。
(《嘉陵江上》曲作者贺绿汀)
年的春天,
在重庆观音岩的中苏友好协会
举办的音乐招待会上,《嘉陵江上》首演。
那一天,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领导人
周恩来、邓颖超、叶剑英都在现场。
一曲唱毕,全场掌声雷同。
从这天起,在重庆大街小巷,
《嘉陵江上》迅速流传开来,
很快,举国闻名,
到处都可以听到人们在唱它。
那犹如江水波澜沉郁起伏继而浪涛汹涌的旋律与情感,
与悲壮慷慨的全国抗战氛围交相共鸣,
成为与《松花江上》齐名的抗战歌曲经典。
(端木蕻良与嘉陵江)
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
但这首歌历久不衰,
现在仍在各类音乐会上被演唱,
也是众多著名歌唱家的保留曲目。
每每旋律响起,
总有同一种感动汹涌而出,
提醒和回忆起曾经在碚城的
不能忘却的激昂岁月。
(图片源自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