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2日,注定是个令人怀念的日子。
年1月22日,注定是个令人悲伤的日子。
萧红去了,带着诸多遗憾与不舍,正如她临终所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但短暂的人生,却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人的生存状态有独到的观察与深度的思考。于我们而言,不应只了解她的故事,更不只是了解那些所谓的爱情故事,对徐志摩、郁达夫等也是如此,归根到底,他们是以诗才闻名,以文才闻名。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这段小学课本里的精彩课文《火烧云》很多人都会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其实节选自萧红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呼兰河传》。
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23岁进入文坛,31岁在香港去世,短短9年,她却创作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等大量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
萧红的文学生涯离不开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更离不开她生命中遇到的诸多才子,或为爱人,或为知己,或为恩师,其中最重要的要数萧军和鲁迅。
著有《漂泊者萧红》的学者林贤治充分肯定萧红的文学价值,他在通读了萧红全部作品后,觉得与同时期的作家萧军和端木蕻良相比,萧红的作品更具传世价值,“作为一个作家,萧红写出了底层农人和女性的抗争;作为一位女性,她塑造了独立、反叛的女性形象。她自身处在苦难中,文字却比张爱玲更有暖色。”在萧红的文学道路上,给予她最多帮助的人莫过于鲁迅。鲁迅与萧红有着令人感动的“伟大的温情”。在萧红的人生与文学路途上,鲁迅可谓导师和伯乐,正是鲁迅的发现和提携,才有了萧红与萧军二人在文坛上的崛起和发展。鲁迅曾亲自为萧红的《生死场》把关、修改,并写了序,还请现代著名作家、评论家胡风写了跋。鲁迅非常欣赏萧红的爽快性格和文学才华,多次向国内外同行推荐她的作品,称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也将鲁迅视为自己的文学偶像,她曾经回忆鲁迅给她和萧军带来的温暖:“在冷冷清清的亭子间里,读着他(鲁迅)的信,只有他才安慰着两个漂泊的灵魂。”
批评家张莉在《萧红,为何让人念念不忘》一文中写道,“为什么这位女作家如此让人念念不忘?固然与她传奇而短命的一生有关,但终究还是因为她的文字,因为她文字里潜藏着的天赋、勇气、胆识和才华,因为她的写作本身闪耀钻石般的光泽,于是,在她去世四十年后、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人们还是要忍不住大张旗鼓地去谈论她,阅读她。”除此之外,她还曾提议,“与那些优秀的民国文艺女性最好的相逢——是回到她们的专业领域,是去往她们的文学世界,是与她们进行精神对话。”
著名学者钱理群也曾在一次采访中呼吁大家去读读萧红的作品:“萧红是一个心灵非常纯洁的作家,你去看《呼兰河传》,那些文字是多么美好。”
虽然萧红只活了短短的31岁,但她却拥有久远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萧红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喜爱,这难道不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吗?
谨以此文凭吊萧红。
欲了解萧红更多人生故事,阅读萧红更多经典作品,请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