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1/5972056.html
愿与所有摩梭人、所有关心摩梭的朋友一起为整理、抢救、挖掘、传承和弘扬摩梭文化尽绵薄之力。
藏着的摩梭史
六蒗蕖摩梭人与母系家庭相关的文化风情
(一)蒗蕖摩梭人独特的住宅建筑
人类生存发展的四大要素是衣、食、住、行。人类文化中的器物文化是围绕这四大物质要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深刻影响,居住在不同区域的民族对这四大物质要素的要求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器物文化。建筑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住的需要而出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民居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摩梭人的建筑为适应生产、生活母系家庭的需要,从设计、格式、选址、修建等都体现了摩梭人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
蒗蕖摩梭人住宅与永宁摩梭人住宅比较也有差异。永宁摩梭人住宅,由于永宁坝土地宽阔,无论从建筑面积、建筑格式、菜园围栏都较宽,最少一亩,最多达两三亩。而蒗蕖摩梭人从盐源迁居蒗蕖定居,大部分是在山区,平地少,定居在坝区的也是依山而居,如堰口坝、挖开的摩梭建筑都在山坡上。由于受土地面积的限制,建筑面积相对较狭窄。
蒗蕖古摩梭人的房屋早期为两间木式结构,由一金一银2根柱子、32根行条(俗称领子杆)、66根椽皮、块房板、檐前屋后各压四行共块石块建成。一进门的一间为堂屋,也即母屋,内设火塘(摩梭语称“果母”,下同)、锅庄(“果里阿打、果里阿咪”)、财神(“藏巴拉阔”)、祖先(“阿峬阿诗阔”)、神台(“东丹嘎拉阔”)位,为家庭议事活动、祭祀活动、接人待客的中心场地。进门的右边一间为主人的卧室和休息场所。
蒗蕖摩梭人的现代住宅建筑与古建筑已发生了变化,既具有古母系家庭建筑的风格,也吸收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大多房屋数为木结构,有的为土木结构。木结构的四壁由刨过皮的原木两端砍上卡口垒制而成,俗称木摞房。屋面盖的是4尺左右长,7—8寸宽的木板,俗称房板或黄板。由于蒗蕖自清代始就有永胜瓦匠来制造瓦片,大多汉族住宅盖瓦,因而部分摩梭住宅也有盖瓦的。
房屋一般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分正房(摩梭语称为“吁咪”)、经堂或厢房(摩梭语称“嘎拉吁”)、宿舍楼(也叫花楼,摩梭语称“搓吁”),还有门楼(也称草楼)。
正房供家庭集体活动,是议事和炊事及祭祀场所,是核心部分,结构复杂。一角设高台,高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高台顶角有一神龛(摩梭语称“梭拖”),上面放置神像、供品、花瓶和鲜花,称神台位,依次为祖先位、财神位、锅庄位、火塘位,共五位。财神位主要有“藏巴拉”。蒗蕖摩梭人的藏巴拉与永宁摩梭人的有所不同。一是用料不同,永宁摩梭人的藏巴拉是由纸板或石膏板制成。二是其内容也有差异。
蒗蕖摩梭人的藏巴拉,反映了等级制,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土司家族的藏巴拉,为石雕,置于火塘上方长方形石桌底座上。其底部是盛开的荷花花瓣,荷花上面是麒麟,麒麟背上是一束正在燃烧的火炬,再上是日月星辰。其上半顶部为桃形。整个藏巴拉周围皆为火焰花边。其寓意为土司是从天上骑着麒麟下凡到人间。
2.蒗蕖摩梭阿氏土司传承八百年历史的石雕藏巴拉
第二种是总管家族的藏巴拉,也是石雕,底座是用石块制成的石桌,石桌左右是狮头,雕有波浪花纹。藏巴拉中间为有火焰的香炉,香炉两则为海螺和花瓶及鲜花,上面是日月星辰。藏巴拉上部仍为桃形。
3.蒗蕖总管传承八百年历史的石雕藏巴拉
第三种是平民百姓的藏巴拉,仍是石雕,置于火塘上方长方形石桌底座上,石桌底座两则雕有牧丹花和花瓶及鲜花。藏巴拉底部雕有长方形八仙桌,桌上中央置香炉,两则摆放海螺和花瓶及鲜花,上有火焰和日月星辰。上半顶部为三角形。
三种类型的藏巴拉,其选材皆为石雕,雕刻精美简洁,图案为彩色,鲜艳夺目,形神肖似。其内容反映了蒗蕖摩梭人对自然、祖先的崇拜,象征人与自然、人与祖先、人与神灵的和谐吉祥。莲花象征纯洁无暇;火焰象征红红火火,生机勃勃;海螺象征通天通地通海通人通神,威震四方,万事如意;日月星辰象征摩梭大家庭在神灵的护佑下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平安吉祥;花瓶及鲜花象征财源滚滚,生活美好幸福。整个图案寓意聚财敛宝,平安和谐,吉祥如意。
火塘两边及正面用木板铺成平台,面对藏巴拉的左边是主位,摩梭语称“给果”,右是客位,摩梭语称“窝果”。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为男柱,称金柱;右柱为女柱,称银柱。这两根柱子为一棵树一砍二节,根部一节为左柱,顶上一节为右柱。蒗蕖摩梭人古时于正房后设夹壁,作储藏粮食和肉类之用,办丧事时也作停尸之用,现代已不再设此夹壁。面对藏巴拉的左侧为老祖母或家廷中年纪最大妇女的起居室(床),床下为保管粮食或其他食品的“扎柜”。堂屋门前的走廊为夹层,夹层设有手磨、碓,放置一些生产工具,堂屋门旁放置水槽(石槽或木槽)、水桶之类容器。
厢房楼或经堂楼专供喇嘛住宿或供奉佛像念经祈祷。楼下作单身男子或客人住房。宿舍楼主要供女子居住。门楼上堆放草物。楼下大门两边为畜厩。房屋大门一般朝东方或北方,以向东为多。
蒗蕖摩梭人住宅建筑,由于生活在多民族聚居的区域,为了安全,相对讲,经济条件、建筑材料、工匠技术较好,解放前,为适应社会治安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摩梭人的住宅建筑、村落建设就与其他摩梭地区有了差异。为了安全,防火防盗,部分建筑为土墙房、盖瓦。为防被烧杀抢掠,筑起了炮楼。此房为包耳式建筑,一般为三间或五间构成一幢,堂屋设有五位,楼上为炮楼,楼下其余房间为住房或客房,具有摩梭建筑风格,又具有汉族建筑风格。
(二)蒗蕖摩梭绚丽的服饰文化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说明了服饰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时代意识的体现。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蒗蕖摩梭人,由于居住的地理、海拨、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他们的传统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因素,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与永宁摩梭人服饰也有差异,别具特色。
蒗蕖摩梭人的服饰以黑为主色,黄表富贵,又据不同的年龄结构,其服饰也有相应的变化,特别是颜色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由鲜变淡,到老为纯黑色。加之,受其他民族服饰影响,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服饰特色。三个年龄阶段的服饰有其显著的不同特点。
少年的服饰。少年在13岁前,蒗蕖古摩梭人不论高低贵贱,不论男女少年,都穿长衫衣服,系腰带,男头戴瓜瓢帽、女头戴兔形帽。除上身穿长衫外,有的穿裤子,有的不穿裤子。少年服饰带有特有的乡土稚气,无论胖乎乎的孩子或苗条的孩子,穿着少年服饰,加之天真活泼,令父母和老人喜爱。
成年者或称年长者的服饰。所谓成年者就是少男少女13岁时举行成年礼后,直至40岁前后之阶段。其服饰特点是:
男,头包黑布帕子(一般为长一丈八尺或二丈四尺的黑布),身着黑色大襟衣,腰系麻布或毛料腰带,腰带上吊一匕首,下穿黑色大裆裤,小腿扎绑腿,脚穿牛皮鞋或布鞋。后因受藏传文化的影响,遂带有藏式服式特色,如头戴毡帽,上着褚巴或金边衣,系腰带并佩刀,下穿大裆裤、脚穿马靴(裤角扎入马靴)。
女,头戴丝线辫、外包黑帕子,上着大襟衣(颜色不限),系腰带,下穿百褶裙(色彩不限),脚穿布鞋或皮鞋。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演变为头戴丝线大辫子(前缀珠宝链,摩梭语称“窝旦”),耳戴金耳环,上着金边大襟衣,后披一块白羊皮,胸挂一条银钥链,腕戴玉手镯,系腰带,下穿白色百折裙,脚穿布鞋、皮鞋或马靴。
不论男女,蒗蕖摩梭人在40――50岁的着装,颜色逐渐由鲜变淡、转黑。
老年者的服饰。蒗蕖摩梭人的传统观念,50岁以后为进入老年期,上了60岁直至去逝为老年期。在两个年龄段,其服饰有新的变化,虽有其他颜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仍以黑为主色。
男,头包黑帕子,身内着黑色长衫、外套黑色短大襟衣,系腰带,下穿黑色大裆裤,脚穿黑布鞋或牛皮鞋。现在穿黑皮鞋。
女,头包黑帕子,耳戴金、银或玉石耳环,腕戴金、银或玉石手镯,身着黑色衣或黑色金边衣,系腰带,下穿黑裙子,脚穿黑布鞋或皮鞋。
蒗蕖摩梭人的服饰,体现了蒗蕖摩梭人的服饰文化,是包装摩梭人,美化摩梭人的服饰珍品。然而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扫四旧”时被认为是落后服饰,在实行定量发布票时,认为既浪费布料,穿裙子又不方便田间劳动为由,号召妇女改革服饰,改革穿裙子,提倡穿裤子。从那个年代起,除少数老人外,大多数妇女都穿裤子,穿民族服饰的青年越来越少。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落实了民族政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恢复了穿民族服饰的自由。但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都市时髦的、价廉物美的男女服饰涌入蒗蕖市场,中青年人已被外来汉式服饰所包装。悠久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被都市服饰所代替。而今,妇女穿的裙子、金边衣,布料工艺比过去丰富,绚丽多彩,丝绸或蓝色百褶裙,丝绸红、黄、蓝上衣,头饰也有演变,假辫上插上一朵丝绸或塑料制作的红玫瑰,挂银链子,本来就身材窈窕的淑女,身着具有现代特色的摩梭服饰,更加婀娜多姿,独具风格。可惜,平常很少穿,仅作为参加社会活动、喜庆和节日的盛装。当今,绚丽多彩的摩梭服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
摩梭人百褶裙的来历。传说,古时候有一家人生了一个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的女儿,但姐妹们对她很忌妒,千方百计找碴为难她,甚至无中生有,说她的是非。有一天,趁前父母大人不在家时,狠心的姐姐把已缝好的裙子撕成几大块,要她在一夜之间把撕烂的裙子缝好。不管姐姐怎么刁难,聪明的妹妹思维敏捷,不一会儿就想出了办法,她把布块大口面朝下,小口面朝上,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把破裙缝好,而且比原来的更加漂亮了,变成了色彩斑斓,褶纹整齐的百褶裙。但忌妒成性的姐姐仍不放过妹妹,又把妹妹重缝的百褶裙从中间剪断成两截后限在一夜之间缝好。聪明的妹妹稍加思索就想出了办法。她巧妙用针穿上红线把两截断裙圈在了一起,任何人也看不出相接的痕迹,而且重接的百褶裙有一圈红线的装饰,比原来更加艳丽。从此,摩梭妇女们以此仿制。为纪念这位聪明的女子,摩梭人缝制百褶裙时,总要在裙子的中断加一圈红线,以作纪念。
(三)蒗蕖摩梭人的饮食文化
蒗蕖摩梭人大多生活在海拨-米的半山区和坝区,气候、温度较好,适应种植粮食作物。蒗蕖各民族种植稻谷、玉米的历史较早,摩梭人以稻谷、玉米为主食。其次有大麦、小麦、青稞、洋芋等农作物,夏秋季节有青白菜、萝卜、蔓菁、四季豆、瓜类等。蒗蕖摩梭一年四季离不开糌粑、酥油茶。糌粑有青稞和燕麦两种。酥油为牦牛酥油,如药山、牦牛坪、打卦坪、树扎、阳涧槽等皆为放牧牦牛的地方。
蒗蕖摩梭人的肉食主要以猪、牛、羊肉为主,家庭饲养的猪与永宁摩梭家庭比较,永宁由于地势广阔,大多数猪实行放养,宰杀头数较多,但不肥壮,而蒗蕖摩梭则学习了汉族的饲养经验,实行圈养,喂杂粮饲料,如玉米、米糠等,比较肥壮,每年冬季宰杀一两头,加上牛、羊肉,足够食用一年。
蒗蕖摩梭人每年冬季既制作猪膘肉(又称琵琶肉),又腌制腊肉,还灌香肠、米灌肠、灌猪脚等。
蒗蕖摩梭妇女善于制作豆腐。每年节日婚丧喜事、春种秋收季节都做豆腐待客、待工和自食。每逢春节,家家酿造清香的苏哩玛酒、大麦酒或青稞酒。俗话说:“麦子黄,摩梭狂”、“摩梭家里走一走,家家敬你自酿酒”。不饮三杯或三碗,休想走出大门口,否则被视为不真诚。
每逢节日、过年、祭祀、建房……家家户户舂饵块粑粑、油炸米皮,用玉米、大豆、大米、苏麻等制作花花糖,作为祭祀祭品、待客送礼等,深受人们喜爱。
蒗蕖摩梭人由于受其他民族影响善于有计划的安排生活,不会出现俗话说的“有时一顿胀,无时烤太阳”的生活习惯。家庭主妇管家,勤俭持家,合理安排。一般分农闲农忙、活轻活重,农忙活重时吃好些,农闲活轻时吃差些;节日时吃好些,平日吃差些;有客人时吃好些,平常吃差些。摩梭俗语说:“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不可待客吝啬。”表现出摩梭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蒗蕖摩梭人就餐时,早已出现两种习俗,一是仍保持在母屋的火塘边就餐,火塘煮饭塘边食;二是火塘煮饭桌上食,或有单建的灶房,桌上食。但无论火塘边食用或桌上食,从座位到摆菜的位置都有讲究,老人上位,好菜摆在老人面前,如不在家也要留一份。如杀鸡时,鸡腿给老人或小孩吃。一日三餐前都必须先祭锅桩。就餐中从始至终讲文明礼貌,讲敬老爱幼,体现了摩梭人的传统饮食文化。
(四)蒗蕖摩梭人的成年礼
蒗蕖摩梭少年告别童年、走入青年、13岁时,都要举行成年礼仪,也称男穿裤子、女穿裙子仪式。蒗渠摩梭人的成年礼与永宁摩梭成年礼大体一致,但在细节上也有一些差异。如永宁地区举行成年礼时少男少女脚踩在装有五谷的簸箕上,而蒗蕖地区则踩在装有五谷的木斗上,五谷中还装有木碗、金银首饰等。成年礼在春节的大年初一早上举行。在13岁前,男女小孩都穿大襟长衫,系腰带,到了13岁开年的春节的大年初一鸡叫头遍时,达巴祭神祭祖,烧香点灯,敬献祭品,念经祈祷,诵读家谱,致送岁词,老人们唱送岁歌。达巴念诵颂词:“德高望重的列祖列宗,听到海螺的声音,你们腾云驾雾来,风是你们赛跑的马,乘风破浪回来吧,寻着海螺的声音回家。今天我们酿成美酒祭献你……”
祭完祖先后,青年男子口吹海螺,开始举行成年礼。先是达巴致成年者的祝贺词,祈祝穿裤子或穿裙子的男孩或女孩心胸像大海一样宽阔,寿命像江河一样绵长,身体像高山一样健美,福寿像松柏一样常绿,歌声像白灵一样动听。在穿裤子或穿裙子时,男的在堂屋左柱旁、女的在堂屋右柱旁举行仪式。成年者,一脚踏在猪膘上,一脚踏在盛满五谷中的斗上,意喻脚踏猪膘六畜旺,脚踏金斗满四方。盛五谷之斗内放一装米之碗,碗内放一鸡蛋、一金戒指、一手镯、一古币,意喻斗装五谷粮满仓、手端木碗金包装、无丝无缝很圆满、金银首饰戴满身、荣华富贵平生长。脱掉原先穿着的长衫,由合属相年庚八字的长辈为其穿戴上全新的首饰、衣裙、衣裤和鞋袜。穿戴好以后,成年者向长辈磕头敬拜,长辈赠以礼品表示祝贺。所赠礼品一般为衣物、首饰(戒指、手镯、耳环或刀具)、金银钱财。举行成年礼当日,亲朋好友(包括邻里村寨)都要带着礼品前来祝贺。举行过成年礼,男孩、女孩方算成熟之人,因为他或她已经历了一生之中第一轮的十二生肖,从此可以参加社会活动。在家庭中,行过成礼后,受到与成年人一般的尊重和待遇。
举行成年礼中,达巴念诵《劝巴干》经道:
已经成年的男儿啊
银碗盛满酥油茶
祭祀诸位神灵
已经成年的女儿啊
金碗盛满美酒
祭给降临的神族
已列位坐定平衡
祭神的香火燃遍大地
在神灵的护佑下
居住在大地上的人类
吃穿不愁衣食丰足
……
人杰地灵幸福多
代代传承永不断
达巴对女孩念《斯克》经道:
姑娘长到十三岁
行过穿裙的仪式
脸像彩霞红扑扑
身像嫩竹很苗条
针线活超过母亲
绣起花来花儿香
笑声像喜鹊叫鸣
成年者穿戴完毕后,跪在达巴面前,达巴念诵一遍祷告词,家庭主妇向祖先、锅桩献食,达巴呼唤家庭中的每个死者的名字祭祀祖先。祭祀完毕,让家里饲养的狗吃一顿美味的食物,而且要由成年者本人来喂狗。这就是为什么举行成年礼的传说,称之为“人犬换寿”。
传说,在遥远的年代,人类的生命没有止境的,可以任意延长下去。这样人类繁衍得很多,产生了弱肉强食的局面,天神阿巴都看看人类的灾难,想出一个办法:他要规定所有动物的寿限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夜晚呼喊,谁答应了,就能得到相应的寿命。
那天晚上,天神阿巴都喊了一千岁,天鹅答应了,得到了一千岁;天神阿巴都喊了一百岁,鹰答应了,得了一百岁;天神阿巴都喊了六十岁,狗叫了一声,得到了六十岁;天神阿巴都喊了十三岁时,酣睡中的人类才醒来,慌忙答应了一声,只得到十三岁的寿命。人深得十三岁的生命太短暂,与其它前面的动物比较,斯须即逝,要求增加岁数,天神阿巴都不答应,但说人可以与其它动物对换寿命。人就找所有的动物商量,商量来商量去,用尽智慧和辛劳,其它高寿动物都不同意换,只有狗同意换,但要求人抚养它一辈子,不得虐待它,还为人们看门防盗。人许下了诺言,与狗对换了寿命,这样人的平均寿命就在六十岁左右,而狗的寿命就只有十三岁了。所以,摩梭人平常对狗特别关心,从不用脚踢狗,不用棍棒、扫帚打狗,大年三十晚上,人吃什么,家里的狗也同样享受。狗死时必须送上一条裤子、一个碗、一碗肉和一团饭,表示对狗的祭祀。所以,摩梭人举行十三岁成年礼时,由成年者喂狗。
举行仪式当晚参神跳舞。亲朋好友以彻夜狂欢的锅庄舞表示庆贺。次日起,即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十五前,成人者需以户为单位备礼物向亲戚中的所有长辈拜年行礼,之后,成年礼方算圆满结束。
成年礼也有提前举行的惯例。如成年者满一轮甲子的当年年岁不好,可择吉日提前举行。土司贵族的后嗣有九岁举行成年礼的。
(五)蒗蕖摩梭人独特的丧葬习俗
蒗蕖摩梭人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消失,灵魂仍然存在,人死后只是到极乐世界或天堂去了。生死只是生命轮回,冥冥之间还有一个人们肉眼看不见的世界,肉体的消失并不意味着灵魂的消失,那是在两个世界的轮回中必经的洗礼,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还存在一定的关系,包括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摩梭人的火葬习俗也是古羌人火葬的遗迹。这种原始的信仰在摩梭人中普遍流行。
关于蒗蕖摩梭人的火葬习俗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蒗蕖摩梭达巴翁基次底、挖开总管后裔二车打史(比喳,类似达巴)传说,蒗蕖摩梭人的祖先们在人死后先是与活着 的家人同穴、同室停放,后觉得不卫生,尤其是病久的人死后,不几天就发臭难闻,害怕病毒传染,认为此停尸办法不妥。于是考虑把尸体移停屋外他处,与活人相离。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和安全考虑,最初把尸体捆扎于住宅附近的高树上任其腐蚀或由飞禽神鹰之类啄食。但逐渐也发现将尸体移到高树上,不便操作且尸骨腐烂后会掉下来,被野兽狗类吃,既对死者不尊,也不安全。又剜木为棺停放高处,仍为不妥,因为经风吹雨淋日晒,木棺易于腐烂,等于弃尸骨于野外。于是想到砍倒大槐树,留下高树桩,将尸体捆扎后坐放在树桩上,用长树叉由四面将其叉牢、固定,任其腐蚀在树桩上,确保尸体安全,防野兽蚕食和散落。此葬法称之为“树葬”。但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次树葬后,突然发生了一场自然火,将树桩和尸体一并烧成灰烬。从此古摩梭人认为这是天意,是上仓的旨意,是死者灵魂的指示。受此启示,后来,摩梭人不论高低贵贱,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实行火葬,这即是火葬的滥觞。并缘于树葬的启示和居所习惯,在火葬中只能砍一颗树,采用男九转、女七转的木摞房式结构火化尸体,且要求四方四正,内空1.1米,表示十全十美,让死者完满美好地轮回到另一个世界。也缘于槐树葬,从此以后,凡有摩梭居住的地方都栽有槐树。这是如今蒗蕖摩梭居住地皆有槐树的最好明证。
蒗蕖摩梭人丧葬习俗的主要特点:
蒗蕖摩梭人办丧事的经济开支、停尸时间、程序繁简等皆根据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据比喳、达巴或喇嘛占卜而定。特别地,蒗蕖摩梭人把老人的丧葬活动看得极为重要,即使平时有矛盾的邻里乡村也会抛弃前嫌来帮助送葬,体现了摩梭人团结互助、有难同当的高尚品德和顾全大局的民族精神。其主要丧葬特点如下:
蒗蕖摩梭人整个丧葬仪式依次为报丧、洗尸、捆尸、停
尸、安魂、装棺、洗马、送葬、火化、送骨灰、短口嘴、插经幡、四十九天和一周年祭祀活动,其葬礼程序特点如下:
报丧时鸣三枪,以沉闷的火枪声为信号;收缴民用枪支后则以三响地炮(大鞭炮)声为信号。报丧的同时用白纸将藏巴拉封掉(相传死者的去逝是藏巴拉到阎王府告密所致,所以用白纸将其封住,为其藏匿提供方便,免得其与死者同处一室难为情)。报完丧即请达巴或喇嘛占卜火葬之日,并为死者超度开路。
洗尸时要取三江、三河或三溪(统称三江)并流处的“圣水”,按男九瓢女七瓢的古规,掺合柏香枝、蒿枝热了为死者净身。
捆尸时按母腹婴儿状捆成蹲坐式,并在死者口中放入少许金银。
装棺时必须揭去堂屋上的几片黄板(盖房的木板)或瓦片,让日光或月光洒在棺木上,意喻死者与日月同辉。
停尸时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停放在火塘一侧,棺前置一祭案,案上点一盏油灯,供上各种祭品。
停尸毕,用白纸将藏巴拉封住,由达巴诵经述唱,给死者壮胆,进行安魂。
送葬的头一天进行洗马仪式。牵一装璜华丽鞍具的骏马到三江并流处由达巴按男九瓢女七瓢的规矩取水象征性地洗马,边洗边诵经祈祷。洗毕,反手砸烂取水之瓢,丢弃至河中。四十九天之内,不能使用该马,传说该马要在这段时间内送死者去祖先的发源地。
按占卜日期,等送丧队伍起程后,达巴进屋撕开被封的藏巴拉,诵经请回祖先。
送葬时,在驮魂马(摩梭语称“阮子尔”)鞍具上放上一件新衣服(衣领朝后),让马走在棺轿前进行送葬。
到死者家支固定的火化场后,牵马绕木摞房式结构的柴禾走三圈,完毕,脱下马鞍及缰绳将马放掉,七七四十九天内不能使用此马。之后,抬棺轿按“男左女右”的规矩绕木摞房式结构的柴禾走三圈,意示亡者从这里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
火化时其他人一律返回,只留达巴或喇嘛,或者达巴、喇嘛同时守护火化场地,为死者诵经超度,直至火熄尸焚。
第二天一大早,孝子到火化场以骨骼关节为准,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将碎骨拈入一小麻布口袋(七寸长、约十公分宽),并将骨灰、炭灰用松枝扫净置一篮中,等达巴、喇嘛祭祀完毕后将骨灰送到河边、洗入河中,将盛骨灰之篮亦抛入河中,表示回归自然,回到祖先的发祥地。这是与永宁摩梭丧葬习俗的不同点。
送走骨灰后,回死者家中,由达巴、喇嘛举行法术活动,驱鬼压邪,祝愿所有人安康顺利。摩梭语称此为“独吧纳”,即短口嘴,需进行四小时的佛事活动。
火化第三天早上,喇嘛在死者家房屋附近栽三根经幡,诵经祈祷顺利。
第四十九天,喇嘛还将超度亡灵,进行祭祀活动,诵“瓜尔朵”经,增插三根经幡。
当死者逝去一周年后,再次举行祭祀活动,再次超度亡灵,再增插三根经幡。至此,整个蒗蕖摩梭人的葬礼方算圆满结束。
蒗蕖摩梭人葬礼中的一些祭物及习俗特点:
蒗蕖摩梭人信仰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和藏传佛教中的喇嘛白教萨雅派,因信仰不同,决定了有其自己独特的丧葬祭祀活动特点,以此出发,其祭物及习俗也就有其鲜明的特点。
在丧葬祭祀活动中达巴和喇嘛始终面对死者进行法事祭祀活动。
每个姓氏的家支都有其固定的坟地(火化场所)。
只能砍一颗松树来火化尸体,不允许砍两颗以上,否则认为是不吉利。
古时所插经幡为麻布,今为白布,长2米、宽0.5米;杆长为7-9尺,必须为松木,长短一致,共9根,分三次插完。
不论高低贵贱、不论男女老少,摩梭人一律实行火葬,且皆装入轿式棺材(三块松木所制,高1.2米,前后宽0.4米、左右长0.6米)进行火化,体现了摩梭人一律平等的丧葬观。
用一块五公分、两块两公分厚的松树木板制作棺轿,需两个木工一天做好。其式样有两种,一种为两面出水,另一种为四面出水,大都用黄布盖顶,四面掉须。轿前为藏巴拉图案,藏巴拉图案左上、右上角为龙凤呈祥图;轿后为近似八卦的图案,摩梭语称“永都”,表示一清百清;左面为一装璜华丽鞍具的骏马图;右面为麒麟图。
丧葬中古摩梭人的披麻带孝为头带一匹麻,等火化 时便解下此麻和死者一同烧掉;受汉文化的影响等原因,至今,摩梭人的披麻带孝已改为头顶白布,火化时拿去烟薰一下,等到一周年祭祀活动生火烧之。
因受外来文化,特别是受汉文化的影响,摩梭人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相互开亲。在摩梭丧葬中,为尊重其他民族的习俗,产生了坟墓,但必须首先火化,再捡骨灰装于棺材或置于容器中进行埋葬。
在摩梭人的丧葬中,最为繁琐的是请达巴、喇嘛念经,少一个程序都不行,丧葬从占卜决定火葬日期念超度开路经起,要念十多部经,如《玛眯祝》经,即葬礼中为死者点酥油灯时的经;《目柱》,死者入棺时念的经;《亚达克》,(哭灵)追思死者情感的经;《劝转》,死者火化前要送一顿离别饭的经,望死者不死的魂灵在祖先的居住地保佑家中的儿女子孙;《软昌》,洗马时念的经;《斯克》经,通篇经典,围绕亲戚之间的生离死别而展开,经文十分感人,催人泪下。
达巴在祭祀祖先的达巴经《日迟(寄酒)》中诵道:
离开了人世的女人啊,
离开了人世的男儿啊,
丢下了自己美丽的家园,
去寻找他乡的田园;
丢下了自己美丽的家园,
能否寻到理想的乐园?
缠附在你身上的病痛,
使你长期难以安宁,
如今病痛已经消失;
你说身上有不祥的冷热;
现在冷热已经远去。
嘹亮的喉咙已经关闭,
那是疲倦的喉咙,
已经吸完人间的气息。
你那美丽明亮的双眼,
好像露珠滑落在草丛,
……
你离开了人世的今天啊,
见到你生活过的村庄凄怆悱恻,
不见了耕耘的牯牛,
看见曾被你耕耘的土地悲伤不已。
……
酒樽放在锅庄上,
洁白的双手交错如莲花,
把美酒祭献给你,
请用手接一接美酒;
当你坐上高高的尊位时,
请你回顾我们活在低处的人;
你身处背阴的地方,
请你看一看阳光炙烤下的人;
你保佑下的福分,
是银子无法抵偿的价值,
请你长久的福佑,
……
《日木夸》(梦经),是丧葬中必念的经,内容丰富且长,共有句,选几段经文共赏:
你将回归祖先的发祥地
做梦怪事多
梦境不吉祥
预兆多离奇
上山去砍柴
瞬间砍不了一码
梦见瞬间砍了一码柴
梦见蚂蚁含水珠
凉凉的水珠滴身上
梦见鸡头做锅桩
锅庄像玛尼堆一样大
梦见赶到陌生地
冷得全身在打颤
梦见穿着黄氆氇
氆氇德行被虫咬了洞
梦见下蛋黄母鸡
黄鼠狼撵着母鸡飞
……
昨晚做恶梦
前夜梦境怪
梦见天上的神
梦见地上的人
梦见九代前的阿普
梦见七代前的阿衣
大白天梦见黑夜
梦见黑夜里天边地角亮
黑夜梦见太阳出
流着的黄河不会断
梦见江河断流了
平坦的道路不会断
梦见道路断开了
天鹅飞在云彩间
梦见天鹅落地了
青山立在天边边
……
(六)蒗蕖摩梭人火葬中的送魂路线
蒗蕖摩梭人在火葬中,需请达巴、比喳和喇嘛为死者念经送魂到祖先的发源地。一般在送葬的头一天和第二天早上发丧前诵读送魂路线“绕咪查达经”,举行安魂开路仪式。在此期间,达巴、比喳念诵“安魂经”和“指路经”,即“绕咪查达经”,喇嘛在棺材边念“开路经”和“超度经”。安魂词如下:
老大吃米饭是汉族,
住的房子是瓦房,
种的粮食是谷子。
谷子是祭神送鬼的贡品,
祭神送鬼是为了治好你的病,
结果起到给你修路的作用。
二儿子是穿着氆氇的藏族,
住的房子是帐蓬,
种的粮食是青稞。
青稞是祭神送鬼的佳品,
祭神送鬼是为了治好你的病,
结果只能给你修修回天堂的路。
小儿子是吃稗子的摩梭,
住的是木摞房,
种的粮食是稗子。
稗子是祭神送鬼的贡品,
祭神送鬼是为了治好你的病
结果只起到给你修路的作用
……
《指路经》词如:
今天你就要上天堂了,
小雀的脚栖息在草地上,
你不能学鸟栖息在草地上。
鸡到晚间栖息在草窝,
你应该回到祖先跟前去。
你从衙门村起身,
经过四巴斗树扎地,
又从挖开和堰口坝走过,
经过八耳桥,
竹地丫口,
扎美寺,
盐源县,
前往左所地,
贡嘎山,
阿巴打日,
青海巴颜喀拉山,
最终到达大别时空,祖先的发源地。
达巴、比喳或喇嘛在棺轿前念诵安魂经、开路经和超度经时,孝男孝女因即将永别亲人而凄楚地哭灵。他们唱着亲人的养育之恩及种种思念之情,唱着自己的心事告别亡者。达巴、比喳如数家珍地向亡者交待每个必经之地的丫口,每个村寨,每条河流,具有特征的山、河、海、湖、桥、路、寺等地名。举行此仪式时,达巴、比喳领头唱颂“戳确”,参加发丧的男性众人齐声随颂“戳确”和“戳打”。“戳”是在这里指路给你之意,“确”是顺这条路线去之意,“打”是当面交待(给老祖先)之意。仪式完毕方可发丧出大门,沿事先选择好的路线送亡者到固定的火化场地、进行火化,让其变成火烟、化成白云,魂归故里,重新投胎转世。
蒗蕖摩梭地区的摩梭丧葬送魂路线是:首先集中到普苏窝的拉史窝这座山上再往北方送,一直送到三座好看(雄伟秀丽)的山峰的中间那座山上,对面的历代祖先方能接亡灵到远古发源地――大别时空。摩梭丧葬送魂路线“绕咪查达经”叙述如下:
1、普苏窝:衙门村
2、斯吧都:四吧斗
3、树旦迪:树扎地
4、瓦哈祖:挖开大桥
5、呼尔可:石膏梁子
6、徐都可:干河子
7、伍色迪:新村地
8、支迪比:大村街
9、享莫都:二官村
10、呀卡窝:新民村
11、实苏子:三棵树
12、旦史迪:大树村
13、坡都迪:包都街
14、达吧可:阿家坝
15、吧瞒迪:麻栗坪村
16、吧居迪:辣子洞村
17、居理柯:磨房沟地
18、尼苏嘎:二坪丫口
19、娘布尔:八二桥
20、吕布迪:石龙宝
21、祖几达:小高桥
22、伙纳鲁:黄腊老
23、拉垮迪:大水沟地
24、鲁苏嘿纳米:落水村
25、瞒子嘎库:竹地丫口
26、卡基祖:卡基大桥
27、旦咪古坡:扎美寺
28、者坡古坡:者坡寺
29、几次迪古:热水塘
30、伙尔迪古:盐源县
31、拉塔迪:四川右所地
32、窝汝迪:四川前所地
33、拉依迪:四川左所地
34、吾觉古坡:朝觉喇嘛寺
35、打拉苏打拉:木里三把鲁剑式的山
36、母鲁骨则窝:木里三座象柜子的山
37、母鲁安可窝:木里象铜锣锅的山
38、母鲁古坡迪:木里喇嘛寺
39、母鲁格吧窝:木里贡嘎雪山
40、汝吉迪窝普窝:四川境内白雪山
41、汝吉迪窝拉窝:四川山上黑虎山
42、窝子母孜迪:甘孜境内藏地
43、窝子古母古:甘孜境内九龙
44、窝子木拉迪:甘孜兵住地
45、窝子骨苏骨苏:藏区三古铁索桥
46、窝子迪苏骨则:甘孜象柜子式的三座山
47、窝子呢塔迪:甘孜有理塘之地方
48、窝子斯母古迪:甘孜新龙地方藏区
49、窝子仁达迪古:阿坝境内色达地方
50、窝子拉塔边:阿坝境内喇塔地
51、窝子摆瞒地:阿坝斑马地方
52、窝子迪古打日:阿坝打日地方
53、窝子迪古直地:阿坝九治地方
54、窝子哈拉黑纳咪:青海风吹虎来黑湖
55、窝子吧呀格窝:青海巴颜喀拉山
56、翻越巴颜喀拉山后能看见雄伟秀丽的三座山峰(摩梭称“好看的山”),亡灵到这里时必须选定中间那座山峰,右边不能去,那里有豺狼虎豹(摩梭称“燃蓝窝处居”),左边的那座也不能去,那里有妖魔鬼怪(摩梭称“匿杂苏杂搓杂居”),要安心在中心这座山峰,等待对面九代前的阿普、七代前的阿衣乘着九十九个皮革制成的渡般敲锣打鼓(摩梭语称“打克博处纳嗒纳”)的来接你,你的爹在前面背着橹箭和宝剑、你的妈在后面背着麻和麻线来接你,摩梭语统称为“旗纳萨纳阿妮部阔弥”。
57、必经五十七站,最终到达大别时空,即祖先的发源地。
(七)蒗蕖摩梭人的节日庆典和礼仪
摩梭人的节日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特色。摩梭人的节日与其他民族的节日有相似之处,如节日的时间和礼仪等,蒗蕖摩梭人的每个节日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含有特别的祭祀活动内容,离不开祭神祭祖的内容。蒗蕖摩梭人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太阳神节、端午节、祭祖节、祭神山节等。
隆重的春节
摩梭人称春节为“库史”,即新年。蒗蕖摩梭人过春节,隆重热闹,准备也很充分。历来过春节要过十五天,认为辛勤劳动了一年四季天,趁春节休息15天,以庆祝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辞旧迎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准备好好可供食用15天的猪膘、鸡、羊、酥油、糌粑、清油、大米、面粉、蔬菜、白酒、苏浬玛等食物。除此,还要砍足够一年烧的柴火、松明等燃料。腊月二十六日,家家户户除尘布新,沐浴扫洒屋内屋外、院内院外,甚至连道路都打扫提干干净净。辞旧迎新的气氛浓厚,给人一种心舒神爽、喜气洋洋之感。
除夕前,从山上砍来形状美观、苍翠挺拨的小松树插在大门和堂屋门两边,摘来松枝、柏香枝插在房屋四壁,主要插在“五位”壁,采来梅花、山茶花、报春花等插入花瓶供放在神台、祖先、财神、锅桩位,从大门至院内的每道门的门楣上和“五位”上方都帖上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摩梭民间剪纸,还贴门联,屋内贴年画。经堂修饰一新,“五位”台上的用具擦得晶亮,酥油灯通霄明亮,彩灯闪烁,香炉里香烟袅袅,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节日的喜庆气氛。
送岁之夜,磨、碓、斗、升、筒、簸箕等家用器具里装潢粮食,意为“粮满仓,吃不完”。从初一至初三都不准推磨、劈柴,不筛米,认为筛米有漏洞,粮食会减少。
送岁之夜,同一个斯日(家族或家支)的人都回到了阿窝尔(本家)团圆,斯日分出家庭太多的,也要每个家庭至少来一个长辈或主人。待各斯日的人到齐了后,就在祖先的牌位上烧香焚烛,供奉丰美的食品,请达巴或喇嘛念祭祖经,致送岁词,老人们则在宴席上唱送岁歌。
达巴念诵完祭祀完后,按长幼之序,围坐一团开筵欢宴,称之为吃年饭。全家人边吃边饮,晚辈举杯祝酒敬老人,祝寿比药山,福如泸沽,长命百岁。长辈则祝晚辈学业进步,事业有成,堂堂做人,健康成长。老少举杯共饮,体现了摩梭家庭的和谐气氛。年饭从下午六时至九时,酒足饭饱,在醉眼朦胧中散席。之后,围着火塘攀谈守夜至次日凌晨0时方休息。
大年初一,各民族都有初一不出门的习俗,然而摩梭人却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显得格外繁忙。首先,各斯日的妇女们要在半夜起床去抢头水,据说这一天,谁家的妇女起得早并舀到井里或龙潭水的第一瓢,这家人就会在来年财源广进,家运昌盛,吃穿不愁,故此,各家的妇女们都半夜起床,争舀第一瓢水。虽然第一瓢水与进财没有关系,并不科学,但这已成为摩梭人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
妇女们舀回水后,家中的小辈要向祖先位、藏巴拉位及家里的长辈们磕头施礼,烧香点灯,供献祭品,表达晚辈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惦记和感谢。还要设搭祭棚或到村落附近的神山、神树前祭祀天地山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人平安。
祭完祖先和天地山神后,属于一个斯日的家庭,都要带着小辈儿女和丰厚的礼物,到斯日本家(阿窝尔)拜年,长辈给拜年的晚辈赠拜年礼,或衣物首饰、或金银钱币,儿女要到父亲家拜年磕头。
大年初一一大早,凡有年满13岁男、女孩的人家,都要举行成年礼,摩梭人称“里给”或“毯给”,即穿裤子或穿裙子。
整个春节期间,摩梭人穿着节日的盛装,以村为单位,包括其他民族如普米、汉族、傈僳等都参加,白天成群结伴,携儿带女,笑语欢歌。人们聚集在公共娱乐场所,打秋千、转杠杆、猜 迷语、对民歌、做游戏等多种娱乐活动以,充满新春佳节的气氛。晚上,全村人在一起围着篝火而舞,合着舞步节拍边唱边跳,时而一人领唱、众人附合,时而齐鸣、歌声震天,时而轻歌曼舞、轻荡碎步,时而调声高昂、舞姿英武。人们跳得如痴如醉,体弱者跳到深更半夜,体强者通
霄达旦。
送年节
每年正月初八是蒗蕖摩梭人传统节日――送年节。这一天,摩梭人家辞旧迎新,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基础上,安排明年的农事活动,集体还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组织上千人的篝火晚会。这一天蒗蕖摩梭人统一到风景秀丽的山间平坝举行射击、赛马、摔跤等活动,杀牛、宰猪、宰羊,集体分一份摩梭人特有的份子肉,并请达巴和喇嘛到山上做佛事活动。相聚在一起送走过去难忘的岁月,迎来更吉祥的日子。他们跳起吉祥的舞蹈,唱起向往新生活的歌谣,祝福摩梭人岁岁平安,幸福吉祥。这是永宁摩梭所没有的节日。
祭牧神节
摩梭人是靠游牧游耕发展起来的,认为牲畜的兴旺全靠牧神的保佑,举行祭牧神的活动历史久远。后来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日定为祭祀牧神的节日,摩梭人称之为“耕旦”。这天,所有摩梭家庭都要做很多丰盛的早餐,而且一定要煮猪心子。早餐前先点灯焚香,将所有的食品,各取一点祭献牧神,再由达巴念诵祭祀牧神的经文。念毕,将祭品散向四方,然后给所有的放牧人员用餐。这一天,放牧人员要受到特殊优待,要让放牧人员穿新衣服,主妇分食时,把最好吃的分给放牧人员。认为放牧人员天天早出晚归,整天在野外,历经严寒,风餐露宿,辛勤放牧,才有摩梭家庭的六畜兴旺,才有肉食,通过祭牧神,既祭祀牧神的保佑,又是对放牧人员的尊敬和酬谢。从此节日也可看出摩梭人对畜牧业的重视
程度。
转神山节
摩梭人都有转山的习俗和遗风。蒗蕖地区的摩梭人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转各村落所靠之神山,在神山上、神树旁、龙潭(洞)边举行祭祀活动。届时,全村人在神山上祭祀祈祷,祈求神山、神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祭拜完毕,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围聚在一起,生火做饭。进行野炊。酒足饭饱后,人们便载歌载舞,欢庆至下午方带着节日的余欢回家。而永宁地区的摩梭人则于七月二十五去转格姆女神山。
端午节
蒗蕖摩梭人过端午节,主要是受汉族的影响。农业五月初五,除像汉族一样,采草药、喝雄黄酒以及在门楣或门框挂菖蒲外,还要烧松枝、燃糌粑,洒散酒和净水,念经文,祭天神、山神、水神和日、月、星辰等以求保护庄稼,保佑人畜平安,不要下冰雹、刮狂风、降瘟疫灾害,称之避邪。这天,还要供祭品祭祖先。蒗渠、西布河、金沙江边和拉伯的摩梭人,在端午节时,因夏季农作物,如小麦、蚕豆等小春成熟,所以也将端午节作为尝新节,用新收的小麦馒头和小麦酿成的白酒及肉食品祭供天、地、日、月、山、水诸神及祖先。一个斯日分出去的家庭,端午这天,要拿着新麦酿成的酒泡制的药酒来斯日本家阿窝尔敬锅庄,孝敬祖先,祈求保佑。
祭祖节
农历十月,是摩梭人的祭祖节。届时,每户摩梭人家都要请达巴或喇嘛择定吉日杀猪宰牛。这天,请达巴和喇嘛念祭祖经,敬神祭祖,仪式隆重。首先设一祭坛,祭坛用泥捏成四方块状,上插松枝、栗树枝和青香树枝,成森林模样,然后选一尖形的钟乳石,摆放在祭坛前,以作达巴创始人木鲁阿巴都,在松、栗、青香树枝空隙间,放着用炒面捏成的各种菩萨形象,还放着用炒面捏成的牛、马、羊、鹿等家畜和野生动物形象,仿佛是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都悠然自在地在原始森林里觅食。在杀猪前,先把猪捆缚好放在祭坛前,再由达巴先念诵关于赎杀生罪的经,为杀生者赎罪,再念天地万物的起源和牲畜的由来及人们饲养牲畜之艰辛,并用种种理由说明杀生者无罪,然后再为这只猪念经超度升天,遂杀之。猪一破腹,就先烧或炒一盘瘦肉,由达巴点灯烧香,敬神祭祖。然后,将猪血及猪各部位的肉食,每样放一点在祭坛上,继续念祭诵经。早餐前,将祭坛上的钟乳石和炒面捏成的各种形象放到神龛上,将炒面捏成的牲畜及野生动物形象放在堂屋平梁上,同时把祭坛前供着的各种水果抛撒到灶台下,由小孩们去拣,把折下的松、栗、青香树枝和所祭献的肉食拿到屋顶上,栗树、青香枝的枝尖朝着北方(祖先的发源地),上面压上肉食祭品,再用一块石头压着,这既表示祭祀天、地、日、月、星和山水之神,又表示祭祀在北方的先祖魂灵。做完祭祀祖辈神道场后,便开始会餐盛庆。
摩梭人杀牛猪祭祖这一天,要请全村每户家庭主人来赴宴,还分送一些肉食到本斯日的每个家庭。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礼节也随之从简。
通过母系家庭祭祖活动,人们熟悉了本家族,认识本斯日是同一祖先,是一个根骨,懂得了辈分。所以,阿夏走婚不是乱走,不是群婚,更不是乱伦,恪守走婚的界限和范围,早已与群婚绝裂。
祭土地节
摩梭人认为万物生长靠太阳,土地孕育了一切,所以在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这天进行祭祀土地的节庆活动,摩梭人称之为“地补”。届时摩梭村寨以某一家为重点,请达巴念祭土地社神的经,同时也念咒各种害虫的经,请天、地、山、水神禁止风、旱、涝、雹、洪、虫等灾害,保护地里的庄稼正常生长,获得丰收,在以某一户为主请达巴念经的同时,每家都要用松枝在田边地角烧烟火,全村烟雾迷漫,祭祀天、地、山、水神,混沌一片。
除以上节日外,蒗蕖地区的摩梭人还过农业二月初二的土蚕会(在房前屋后撒灰,避虫蛇侵扰)、农业三月初三的还愿节(病痛的人在这一天兑现平时在菩萨跟前许下的诺言,民间又称赖子菩萨节)、农业三月初五的清明节、农业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农业七月半的“鬼节”(摩梭语称“施来咪阿波衣主”)、农业八月初一至初十的大春尝新节(摩梭语称“哈实”,即摘稻穗尝新米、豆娘〔绿豆磨浆煮熟之食物〕等)、农业的十月初一的敬牧节(民间称“牛顶糍粑节”)、农业冬月初一至十二日的喇嘛跳神会(摩梭语称“冬月蹉”), 还有新居落成时的祭火塘(民间又称“敬新火”)等。
在民主改革前,摩梭人还保留着求雨、打猎、骨卜、砍木料、烧香等古老的原始拜物拜神仪式。
(八)蒗蕖摩梭人传统道德规则
传统道德是摩梭人立族之基,立家之本,是闪光灵魂的轴心。摩梭人不仅具有健康的体质,还具有较好的传统道德思想素质。摩梭民间有谚语说:“生命短促,父母仅有丰富的金银留存后代并不重要和圆满,只有美德留传后代才是最重要、最圆满的。”摩梭人的传统道德和伦理形成了理想社会、经济、经济和宗教的核心。摩梭信奉的古老达巴教经典就具有传统道德和伦理礼仪古规,是摩梭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以及行事做人的准则。摩梭人经过千百年的社会、生产、生活的传统道德实践,形成了本民族的一系列古规、准则。如达巴经《斯宽》(古规)曰:
人间有禁忌
人要有约束
嘴巴诵经典
说给耳朵听
有耳听经书
行动才有节
若没有古规
世间许多事
黑白会颠倒
好坏会混淆
经典念得清清楚楚
鬼神分得明明白白
祖先留下古规
后人行动方有根据
……
长有翅膀的飞禽
鹰和大雁是它们的头领
山上的铁矿多么显耀
比不上银矿闪光
还有金子比它们更珍奇
祖先故地的长寿树
是所有树木的母亲
地上有血有肉有魂的生灵
祖先的骨血是根本
礼仪和古规由祖先传承
我们才与祖先相连
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引
这是行动的规矩
这是做人的准则
摩梭人的传统道德和礼仪不仅在达巴经中有大量的经典诵承,而且形成了人们吟唱的民歌,男女老少在生产劳动中、在喜庆和集会中都唱。如《要留下好名声》中唱道:
麻雀飞在天上,
终要落在地下。
小溪流在山里,
终要流进江河。
人活在世上,
总要有死的一天,
但要留下好名声。
世上要数箐鸡漂亮,
可箐鸡不会飞上天;
花喜鹊不算很漂亮,
可它报送喜讯暖心房。
有翅膀的都能飞,
但鸣叫的声音不一样;
有脚的动物都能跑,
但跑的方式不一样;
所有的人都有心,
但各人的想法不一样。
人是世上最聪明的,
但有时会糊涂坏事;
牲畜是不会说话的,
有时却比人更聪明。
摩梭人传统道德准则的传承,除达巴经典、民歌外,还有谚语。谚语是摩梭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践的总结。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部是简短,它们所包含的智慧和感情却能够写出整部书来。”蕖渠摩梭人的谚语如:
修养类:吃甜食心里记不清,吃苦米永久记心头;钱财不会伴人一辈子,智慧能享用一生一世;人活在世上要通情达理,走在路上才不会跌跤;铁水不能饮,泥巴不能吃,后代不能羞祖先。
事理社交类:清水浇田,田也有垮的时候,语言伤人心,心也会流血;四处挖下陷井的人,最后掉进去的是自己;狐狸学着老虎跳,永远骑不上虎背;长尾巴的箐鸡学着鹰叫,永远变不成雄鹰;帮别人干活累不死自己,要别人的饭吃填不饱肚子;金银财宝是从泥巴里挖出来的石头,勤劳勇敢才能在土地建人间乐园。
婚姻家庭类:摩梭男儿英俊魁梧,全靠舅父的养育,摩梭姑娘美貌能干,全靠母亲的恩德;锅桩上不能抹鼻涕,舅父的骨头是根根;人要尊重自己的母亲,只有蝌蚪才会忘记自己的母亲;同一窝鸡子不相欺,同一个母亲的儿女心相连。
在过去的母系氏族、母系家庭中,祖母、舅舅、母亲及家庭主要成员,他们继承了古规、准则,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先做,要求孩子学习的道德规范,首先自己做到,在孩子心目中塑造受敬佩和尊敬的良好形象,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传统美德教育,从孩童起就重视,教他们农业知识、热爱劳动,舅舅、母亲手把手地传授。年满十三岁的男女,在举行成年礼时,也是一次走向成年的重要传统道德教育。达巴的祝词,就包含着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对待困难的道理,还予以尊老爱幼、维护正义等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谆谆教导,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摩梭祖先传留有丰富的文艺、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民间文学艺术。男女老少能歌善舞,能说会道,并不是先天的,而是从孩提时代就由老人们传授继承的。由于摩梭人在社会生活、母系氏族、母系家庭生活中坚守古老传统道德、准则,所以,母系氏族社会比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氏族之间、村落之间、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不管外界怎么乱,他们与世无争。无论社会和家庭,尊老爱幼、讲礼节、讲恭俭(那家有事有难,团结互助)、讲团结和睦,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不虐待歧视聋、哑、病、残、痴呆者。以布施(救济)为善、为荣,乐于助人。不讲粗话、脏话、丑话,讲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对朋友、客人以诚相待。摩梭人不仅外表美,男子英俊、女子貌美,而且内在的美如山谷的幽兰,洋溢着芳香,他们生活在美好家园中。
岁月流逝,星移斗转。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人事的更替,受外来主流文化的影响,不仅使蒗蕖的整个摩梭文化演变在消失濒危之中,也使摩梭人经过几千年来的实践,无私奉献精神建树起来的丰碑—传统道德古规准则受到冲击、失色。自六十年代以后,政治运动的冲击,道德是非混乱颠倒,在农村中好人受气,作恶者神气。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但摩梭人纯朴的美德褪色了。近几年来,由于传统的道德礼仪、古规准则缺失,有少数年轻人表现为: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不热爱劳动,不想春天播种,又想夏天收获;不尊老爱幼,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