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易彬,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新诗、中外文学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有《穆旦诗编年汇校》《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记忆之书》等著作数种。
引言从“鲁迅与荷兰”到“荷兰文鲁迅”
对于“鲁迅与荷兰”这个议题,中国知识界显然并不陌生。年代中后期,鲁迅曾经从德文版转译过两位荷兰作家的作品:穆尔塔图里(Multatuli,-)的散文《高尚生活》《无礼与非礼》[1]和拂来特力克·望·蔼覃(F.VanEeden,-)的长篇童话《小约翰》[2]。尽管并不通荷兰语,但这两种翻译行为已经足以使得鲁迅成为荷兰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人物。穆尔塔图里与望·蔼覃都是荷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对于前者,鲁迅未作评论,对于后者,则是多次提及。据鲁迅自述,早在年留学日本时,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小约翰》第五章,“非常神往”,寻觅不得,竟至托书店“向德国去定购”,历时3个月,终如愿以偿。当时阅后即有翻译的打算,历经二十年终于译出,可说是鲁迅念兹在心的一部作品。其作品主题,鲁迅概括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3],这番界定自然是《小约翰》阐释的基本方向,不过在生态已“变成很切近而尖锐的问题”的今日看来,其中关于自然的主题颇为动人[4],相关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日本帝国植物学与药学在东亚的话语霸权”命题也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