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癫疯是怎么引起的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被问到,自学和菓子都需要找一些什么资料呢?今天端木精心挑选了一些书籍供大家参考。
和菓子书籍分为三大类:(为了大家能清晰划分资料种类,端木把1,2类划分为一种,即文化审美,事实上和菓子的学习核心其实也正是文化审美)
1.图鉴审美艺术类--主要内容以图片为主,辅助以优雅文字及艺术类解说。主要以菓子所能表现的风花秋月为主要呈现目的,集中展现了日本审美方向和审美基础。
2.历史文化教育类--文字和图片均衡,围绕和菓子文化,工艺等相对深入的内容进行解说却不涉及到实际操作层面。
3.教学技术干货类--详细记录配方以及制作流程,以技术讲解为主要内容。
*注:端木和菓子系列课学员可以免费获得电子版日本原版及国内多种和菓子资料。
----------------------------分割线----------------------------------
以下是端木查看过的部分和菓子书,端木做了一个归类并就书的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购买。端木练切菓子线上高级课程以及生菓子系统课的学员可以免费获取相关资料。
和菓子文化审美类
一,《一日一果》
木村宗慎/著蕾克/译
在这本书里,日本茶道大师木村宗慎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不仅随季节和时令变化,也配合节日祭典,将精致的和果子与富有历史底蕴的器皿精心搭配,每次的组合都是一件艺术品,每一幅图片都犹如一场盛宴。同时,木村宗慎在这本书里详尽地阐述了和果子的文化,将其历史、分类、术语、与茶道的关系、与器皿的搭配、以及那些百年老铺等巨细无遗地讲述.....
待客诚心的出发点在于细心,不烦薪柴汲水之劳,其中真意,从古至今从未变过。
实际上和菓子是“深植于日本人生活中的甜点”,口味以甘甜为主,气质与日式空间协调,也与日式的待客方式相宜。与西式点心相比,“和果子讲究的是与席面、器皿搭配出情境,可谓一果见一世界。”同时,和果子的概念里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和果子是工匠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因为并不直接来自自然,因此是一种“精妙的写意”。而最重要的是,和菓子与茶道“根骨相连、密不可分”。
在日本古代料理中出现的果子,一般与茶组成一组,作为独立的一环。后来茶道兴盛,从茶道角度看,和果子是表现风雅情致不可或缺的要素;从和果子的角度看,今日之所以粲然兴盛,亦是得益于茶道。在茶席中,话题往往集中在茶具上,不过插花、墨宝、焚香、水、以及果子,这些只存在一时的易逝之物,反倒更显得主人用心独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和果子的费工、精致与易逝,更能体现“物哀”的神髓。有关日本审美“物哀”情结的一本书,端木在这里推荐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书中对于日本这种特有的审美有比较详细的讲述,
木村宗慎说,《一日一果》并非为了还原茶席情境,因此书中果与器的搭配,若是用在实际茶席上,或许会显得太过隆重。但是吸引中国读者的,大约正是这种刻意经营、却又宛若天成的美感吧。全书种搭配,是果子与器的种相遇,甚至也是种“人间绝配”——对于生于世间的菓子是得其所哉,对于久阅世间的器皿则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罢,相得益彰,大概就是如此。
二,《和果子的四季》
中村肇/著张睿康/译
中村肇著的这本《和果子的四季》算是是日本和果子的大集会。作为日本和果子爱好者、研究者,中村肇毕业于大阪艺术大学后进入大阪艺术大学工作。他用七年多时间,走遍日本传统老牌和果子店铺,购买、拍摄、品尝、分享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和果子,这也该算是美食达人了吧,为了推广这些和果子,他的博客也连载七年,定期分享他的和果子,可以说,他眼中的和果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点心,应该算是一种日本的餐饮文化了。
当然这本书和前面端木提到的《一日一菓》一样没有和果子的做法,只是简单将和果子的配料给大家介绍了一下,这本书不是美食制作丛书。如果说日本的和果子是一种文化,那这种文化与我们中国息息相关,这些美食都传自中国唐朝时期,是日本的遣唐使将中国唐代的美食带回日本的,其中就包括了糕饼技艺,这些美食一到日本,就受到日本贵族阶层的喜爱,他们还给和果子起了许多风雅的名字,如“朝露”“月玲子”“锦玉羹”等,可见其对中国美食的膜拜。
当然,不得不说,因为喜爱,日本人也将和果子进行了改良,使其与日本文化紧紧结合在一起。书中就介绍,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许多和果子的制作灵感都来自樱花,如和果子粉嫩的颜色、花瓣的形状,甚至是材料上也取用樱花花瓣或是盐渍的樱花叶。也就是之前端木分享过的关西风樱饼的课程点击即可查看(春之樱系列菓子课程)。
但是,有一点没变,在日本,和果子基本上还是依附在茶道中副产品,也就是饮茶时吃的茶点,和中国茶文化相得益彰。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自有其美丽之处,也有其的特色和那些与季节息息相关的文化和物件。《和果子的四季》一书便是将和果子与四季相关联起来的一本书。不得不说,人类在遵循自然法则这方面仿佛已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小小的和果子也蕴含着四季之美。将自然之美融与美食的制作,从用料到造型都与四季相得益彰,应季的和果子不仅在材料使用上,造型,色彩都贴合当季的特色,意境更如诗般悠长。
三,《和果子》
薮光生/著虞辰/译
作者是日本和菓子协会的专务理事,书中收录的百余品菓子。菓子的制作者更是日本优秀的菓子人。
梶山浩司
日本和果子协会“选·和果子职”审查委员、东京制果学校校长。
羽鸟诚
日本和果子协会“选·和果子职”审查委员、东京制果学校教育部次长。
小林纪夫
日本和果子协会认定“优秀和果子职”、东京制果学校课长。
长谷川献
日本和果子协会认定“优秀和果子职”、东京制果学校教材主任。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是爱不释手。虽然是一本并不大也不算厚实,但是内容可以算是丰满而精致的。本书中对和果子的历史、工艺,原材料,以及一些专业名词有详细描述。让人对和果子有初步的认识对于初学者来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本小册子,配的插图也很用心。在端木和菓子专栏大课中也同样免费分享给大家。
春天的和果子有福梅、莺、樱、水仙、西王母、桃;夏天可选择紫阳花、水羊羹、夏牡丹、花菖蒲;秋天则有锦秋、栗拾、菊华、时雨;冬天的和果子也有特色:山茶花、银杏、雪兔。也许你不知道这些长什么样,但是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四季的代表。丰富的彩色配图,时令、节日与季节果实,让人期待下一季的到来,不畏惧年华的逝去。
在季节感的展现上,除了花道以外和果子也是极好的艺术品。日本四面环海,植被覆盖率高,变换的四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季节限定最早也是从日本文化中听到,这一季过了,这种食品就下架,教人懂得一期一会,尊重时间,有一种很优雅的仪式感。类似的很像中国人清明节吃青团、中秋节吃月饼,只是国人传承下来,风雅的季节果品相对日本真的有点偏少。
四,《一幸庵》-《IKKOAM》
一幸庵72の季節のかたち
水上力ChikaraMizukami/南木隆助/川腰和德.著
一幸庵,是位于东京文京区小石川的一家和菓子店。小店装潢格外低调,特地来寻它的人却络绎不绝。
随季节和气候变化推出特色果子是一幸庵的招牌。水上力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将“72候”融入了和菓子中。和菓子包罗万象,山川河流、花草鸟木都是它的制作灵感。很多朋友提起四季,二十四节气肯定不陌生,但是能完整说出二十四节气的并不多,而知道每个节气有三个物侯总共有72物侯的可能就少之又少了。
要知道“72物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每一候都被做成了盘中写意的景。鸿雁北时,玄鸟至,冬去春来。一幸庵里的和菓子通体血红晶莹,顶部两簇金色像振翅欲飞的大雁;蛙始鸣时,万物复苏。褐色的小球上分布着几撮嫩绿,好似刚刚破土。整本书为,日文,英文和法文三种文字,端木线上和菓子专栏大课中将免费分享给大家。
五《揉美的力量》(台版)
吴蕙菁Emily/著
台湾“唐和家”的创始人,介绍了自己如何赴日学习和菓子、再将和菓子带回台湾掀起风潮的经历。内容上大致是她从开始接触和菓子到学习和菓子的心路历程,同时絮絮叨叨的记录了学习和实习的一些经历。以及创办“唐和家”和菓子品牌遇到的问题,可以为想要创业做和菓子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
由于该书的时间有些久远,另外限于地域的差别,端木并不十分推荐这本书,作为一本了解人文,以及希望去日本留学的励志文字倒是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在端木和菓子专栏大课中也有分享给大家。吴蕙菁还写有另外一本和菓子技术教学类的书叫《和菓子圣经》,
六《菓道-和果子新艺术》
三堀纯一/冲村香奈美/著
三堀纯一应该是近年来将和菓子让更多人看到的一位大师,其独创的针切工艺更是被许多和菓子爱好者推崇。菓子职人制作手法的变幻,在炼切和果子的表面用两根极细的针,挑剪出绚丽的花瓣,菊花造型便是这一技法的集大成之作。三堀纯一老师的作品中有一个系列叫“玉华寂菓”,这一命名体现的是三堀纯一绚烂与侘寂共存的美学观念。
但端木愚见作为和菓子职人,三堀纯一大师的确技艺高超,但鄙人不太认同其称之为菓道,我们都知道茶道,花道。例如茶道,提起今天的日本茶道,人们马上会想到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等日本最著名的茶道流派,他们是日本茶道界的代表。表千家(おもてせんけ),继承流祖千利休家督的千家流茶道之本家,宗家位在京都市上京区小川通寺之内通上。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而提及花道更是有池坊,小原流,草月流等多个流派,能称为道,除了有非常完整相对统一的仪式流程,更重要的是融入的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
五《岁的和果子:日本的风味人间》
[日]青木直己
如果对和菓子的正统历史有深刻兴趣的朋友就推荐这本书。从羊羹、馒头、长崎蛋糕等日常生活中广为人们熟知的寻常果子,到只在偶人节、观月等年中例行节日活动中登场的特殊果子,集日本文化精粹于一身的传统点心——和果子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各个时代传播到日本的文化都对和果子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绳文时代,伴随水稻的传入,和果子的故事开始了。
镰仓时代以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出现了唐果子、点心。室町时代,由于与南蛮人的邂逅,日本果子的种类丰富了起来。江户时代,和果子在京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独特的和果子文化臻至完善,成为一种“五感的艺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的巨大变化,也深刻影响了各地的果子屋。
《岁的和果子》从古代开始,经镰仓时代、室町时代至江户时代,对和果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精彩的解说,深度解读和果子与外来文化、节庆习俗、茶道、古典文学、地域文化等的关系。从一枚和果子里读懂日本文化,领略年的日本史。
日本文化及审美基础
那么具体的日本的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又该如何去理解呢?这里端木也推荐几本给大家。
1,《茶道六百年》桑田忠亲
2,《茶之书》冈仓天心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茶道六百年》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而《茶之书》能引发中国读者思考的地方应不只这些……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
3,《Wabi-Sabi》蔡美淑
wabi-sabi实际上翻译成中文是“姹寂”,事实上“姹寂”贯穿着整个日本美学。这概念确实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明白的,这本书已经描述的挺好了。以前老觉得自己还挺wabisabi的,读完以后几乎可以确认我只喜欢wabisabi的外形,对精神层次的意义能理解但不会实践,骨子里还是实用主义吧。然后同理想明白为什么我对佛教理论有点兴趣,却迟迟不开始实修,其实并不是对佛法没升起信心的问题,而是本质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个物质世界,把佛法当一门哲学或者一门逻辑来看可能更受用。
物哀情结在纪录片《海啸与樱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日本对于短暂事物的喜爱与珍惜,了解到自我生命之渺小,从而对于大自然之敬畏。
4,《花道》者:笹冈隆甫
原名叫《いけばな:知性で愛でる日本の美》
与西式花艺将花材堆积成块所展示的“面的艺术”相对,日本花道是去掉多余的枝叶,强调枝条感的“线的艺术”。日本花道的最基本元素是“线”,因为线才能创造更丰富而且更具变化的空间结构。正是枝与枝之间所蕴含的大量留白,成就了日式插花的优美。
引自第页池坊花道的老师讲花时不急于插花,而是花上10多分钟絮絮叨叨的要大家先静心观察每一朵花的表情,辨别叶子的表里,枝条的斜度,几节课慢慢的看下来,竟然也可以发现每朵花都有细微不同的美,花瓣和叶子的疏密表达着生长素造成的趋光扭转的向阳生命力。
然后开始修剪掉花枝。开始以为只是剪掉残缺、衰败的部分,后来发现老师开始毫不留情地减去每枝上单独看起来也很美的花和枝叶,不禁愕然。老师说要留白,满则溢。慢慢体会到或许这就是罗丹减去影响雕塑整体的多余突兀的美手。并不是只有花团锦簇的渲染才是美,没有繁华喧闹的疏密相间的几枝寒菊也是一种美。抚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的不安定感,别有一种阴阳、动静流转的美。
再后来发现老师也并不只是撷取最大最美的花,还挑选残缺的老枝做线条,辅以含苞待放的小花,老圃寒香衬托的满眼韶华和蓄势欲放,体现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光流转和四季流转的和谐美。
----------------------分割线------------------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是和菓子技术教学类的资料,以下资料在和菓子专栏大课中均做免费分享。
和菓子技术教学类
一,《和果子:来自日本的和果子制作殿堂级教本》
日本和菓子教育中心/编
日本全国和菓子协会/审定魏明杰/译
这本书是端木推荐的学习和菓子的必备教材,是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制作教材。与此同时还有中文版本的,在端木和果子专栏课中将两本资料同时免费分享给大家。
书里详细解说了各类菓子,包括生菓子、半生菓子、干菓子的制作方法和流程,还有大量配图。菓子品类相对比较齐全,步骤详细,配方也是相对严谨比较权威的传统配方。这本书并不厚,而品类全就会造成每个品类造型技法没法很详细,拿生菓子里,练切菓子为例,只有很少的两个造型。
二《和果子:职人亲授,60种日本岁时甜点》
作者:渡部弘树
渡部弘树,傅君竹,台湾致力于推广和果子文化的日本师傅渡部弘树,与其妻傅君竹两人皆毕业于东京制果和果子本科,并且取得日本和果子技术专门士资格。坚持保留日本传统并追求创意创新,成为各大知名温泉饭店、日本料理、日本茶馆、茶道活动指定御用点心师傅,也至大学设立体验课程。于年创立「岁时亭和果子」。
这本书端木个人认为是除了上面的一本《和果子:来自日本的和果子制作殿堂级教本》之外,品类相对全面,配方和翻译都相对严谨的一本教材,不同之处在于练切菓子加入了更多造型和技法值得推荐,只是部分练切菓子制作上还不够精致,结合上面的教材就比较完善了。
渡部弘树的另外一本有关和菓子书叫《四时物语和菓子》端木反而觉得无论是排版还是造型都更加用心。
四,《岁时和菓子基础技法》(台版)
渡边好树/著林文娟/译
这本书其中的制作工艺比较偏向家庭化,多是制作平易近人的日常菓子羊羹、铜锣烧、馒头等经典的家常菓子制作,讲解风格也都比较清晰易懂。
▲步骤清晰详细对和菓子的基础--豆沙的做法提出家常的做法,端木并不十分认同,但按照这里的做法,的确可以缩短制作时间,就正统的和菓子而言,会缺少清爽的沙质感和“口化”感,当然每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不同,口味也不同所以是否好吃还是见仁见智的。
五,《创意和菓子34款-视觉系》(台版)
诸星/著安琥/译
这本书是比较有意思的另类和菓子书,用色用料大胆新颖,例如哈密瓜甜酒风味的葛馒头,红紫苏饼,覆盆子白桃蕨饼等。
不但如此此书还将和菓子于酒品搭配结合在一起,不得不说为和菓子应用提出新的思路,却是有趣。
六,《最详尽的日式点心教科书》
作者:[日]梶山浩司
这本书,国内的和菓子爱好者朋友大概都有购买,因为价格便宜,也很好买,加之标题比较霸气《最详尽的日式点心教科书》,但端木个人不是很推荐这本书,说实话刚开始端木自己也是最早买的这本书,对于里面许多翻译的材料,有一定基础的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不准确的,容易产生误导,而工艺方面也十分含糊。如果作为参考资料,对比其他资料教材就能看出明显区别了。
七,《点点心意和果子》(台版)金塚晴子/著
一本相对家庭制作方法化的小本和果子教程书。翻译和讲解比较适合家庭玩乐的去学习
学习资料端木就跟大家聊到这里。更多精彩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