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说时代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
苗族的始祖蚩尤
炎帝与黄帝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蚩尤先打败炎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战败了蚩尤,“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便画了幅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天下这才安定下来。而蚩尤的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贵州关岭一带流传有《蚩尤神话》,传说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八十一”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炎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八十一寨”。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
民族发展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苗族在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五溪地区的苗族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用木皮织绩和以草实染色的纺染技术,出现了产品交换[5]。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苗族的原社会开始逐渐解体,原来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已逐渐发展成为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唐宋年间,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领已有了土地支配权。汉族的封建经济,通过汉、苗等民族间频繁接触,促进了苗族封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领有大量的土地。在这些“土官”境内的苗民沦为农奴(称为“田丁”),耕种着领主的土地,交纳租赋和服无偿劳役,并须参加领主间的械斗,为其卖命。
南宋王朝开始用官职来笼络各族首领,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许多土官都受到封赏,后来成为大大小小的土司。
元、明时期,苗族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朝中央政府于弘治十五年()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其他地区开始派遣流官。苗族地区地主制度的兴起,又使以领主制度为经济基础的土司政权受到削弱。封建王朝对土司的限权,又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到明末清初,其他苗族一些地区开始改土归流,使地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但湘西的腊尔山区、黔东南雷公山和古州山区,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被封建王朝统称为“生界”。其社会发展仍处于农村公社末期。
清雍正年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生界”的武力征服,造成了苗族人民大量伤亡,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兼并和财富的集中日益加剧。乾隆年间,湘西已出现拥有一二千石谷子的大地主,至嘉庆年间,已出现了七八千石谷子的大地主。封建领主制到这时才基本上消亡[。
苗族舞蹈
年鸦片战争以后,苗族地区先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苗族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作出了贡献。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迁徙根据专家的研究,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自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力量最强的一支。他们整体逃迁中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又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
苗族迁徙图
人口中国人口省区市苗族人口排名贵州
1
湖南
2
云南
3
重庆
4
广西
5
浙江
6
广东
7
湖北
8
四川
9
福建
10
海南
11
江苏
12
上海
13
安徽
14
北京
15
河北
16
江西
17
山东
18
新疆
19
河南
20
辽宁
21
天津
22
内蒙古
23
陕西
24
黑龙江
25
山西
26
吉林
27
甘肃
28
宁夏
29
青海
30
西藏
31
合计
——
收起
注:
资料来自年中国人口普查。
苗族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中国分布概况
从中国苗族的分布情况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自治地方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年11月11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年11月30日)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年12月31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年4月1日)
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年7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年5月1日)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年11月7日)
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年11月11日)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年12月1日)
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年11月10日)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年)[1]
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年12月13日)
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年2月19日)
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年11月)
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年11月)
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11月20日)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12月)
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年10月31日)
东南亚分布东南亚地区的苗族世代以刀耕火种(又称斯维顿Swidden),游耕游居为主,流动很大,没有固定耕地,大面积种植罂粟,经常进行周期性的迁移。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的苗族虽有一些水田,但主要还是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旱地作物。因土地瘠薄,地力易于耕尽,加之不施肥,耕种两三年之后,他们就另辟新地,只要耕地远离村寨,就进行迁移。苗族大多是不断地向前迁徙,但有时也回过头来重新耕种原来抛弃的山地,经过几年休耕,地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复。
越南分布
在越南,大部分苗族自称“蒙”Hmongb,只有一小部分自称“那苗”。在越苗族支系很多,大体可分为5个主要分支:“白苗”Hmongbdleub,自称为“蒙豆”;“黑苗”,自称为“蒙那”Hmongbdlob;“红苗”,自称为“蒙西”Hmongbshib;“花苗”或“青苗”,自称为“蒙冷”HmongbLab或“蒙佐”Hmongbnzhuab;“汉苗”,自称为“蒙刷”Hmongbshuab。[7]
据越南年的资料,在越苗族有50余万人。他们生活居住范围较广,沿越北越南的河宣、黄连山、莱州、高平、山萝、宜安、高谅、河江、老街、清化、义静、安沛、北太、河山平诸省山区,与其他民族杂居,但不像瑶、傈僳、布依等许多民族那样,苗族明显地、成地区地集中。在共同生活的各民族中,苗族人口数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在越苗族主要集中的地区是:同文高原、黄树腓、封土、兴湖、土庙、奠边、顺州、巡教、沙霸、木州县、北河中国境外苗族的分布与变迁县、沙巴、铎佐州、姆庚塞州等地区。
在越苗族通常居住在海域—米的高山丛林中,这里地势险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数地区降雨充沛,有雨季和旱季之分。越南苗族的居住地区并不相连成为一个地带,而常被其他民族的许多居住地区分隔开,但是,各地区的人民,尤其是相毗连地区在宗教和婚姻上仍有一定的联系。
老挝分布
主词条:老松族
在老挝,苗族和瑶族通常被合称为“老松人”或“山顶寮人”,意即住在山上的老挝人。21世纪初,老挝的苗族已达3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半沙里、乌端木塞、坡里坎、川圹、桑怒、琅勃拉邦、沙耶武里、甘蒙等省,其中以川圹省为最多。他们通常居住山脉两侧的高山地区,海拔多在米以上。老挝的苗族自称“蒙”。老挝的苗族大多属于“白苗”,自称为“蒙豆”,“青苗”人数次之,自称为“蒙刷”,“黑苗”的人数最少,只有两个村寨。
泰国分布
泰国苗族人数达(包括5万泰国难民营苗族7人,仅次于人数最多的克伦人,占全国山民总数的15.10%,主要分布于北部各府,其中以难府、清迈府、清莱府和达府最多,这4个府的苗族人口占泰国苗族总人口数的75%以上,另外,苗族在碧差汶府、鼓也洛、南邦、帕府、夜丰颂、黎府、甘烹碧、那空沙汪、猜纳、素可泰、乌泰他尼等府也有分布。在泰国北部和中部地区,至少在13个府有苗族居住。如果不包括因越南战争逃到泰国的老挝苗族,泰国的苗族村寨约有个。泰国苗族是该国境内分布地域仅次于克住族的山地民族。泰国苗族同样自称“蒙”,主要有“白苗”——“赫蒙格雷”HmongNjew。
缅甸分布
缅甸苗族约有0人。主要分布在撞邦的果敢区的大水塘、家地峁、野牛坝、八威、曼洛、八马寨、宋干、麻粟坝、蛇甸坝、嘎门、登尼、莫奈、若开邦等地,他们自称是从贵州迁入缅甸的。
欧美分布东南亚苗族大量迁往欧、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在越南战争期间,作为难民而远涉重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战火连绵,各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这一地区的苗族男性青年,因生活所迫大部分应征入伍;另有一些人因战争由老挝被迫逃往泰国,大多数被收容在难民营中。基于以上历史背景苗民于年开始从老挝、泰国、越南分批移居西方一些国家。[7]
20世纪70年代末,在大批苗民迁徙美国的同时,也有不少苗民来到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法苗民共有1.15万人,加拿大约有名苗民,澳大利亚有余名苗族同胞,法属圭亚那和南美约有名苗民,其中阿根廷约有名苗民。由此,苗族已散居于除主体在亚洲以外的美、欧、澳等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美国分布
到20世纪末,迁徙到美国的苗民有20余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老挝,有一小部分来自越南、泰国。生活在美国的苗族,主要聚居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弗雷斯诺市、威斯康辛州各小社区和圣·保罗明尼亚波利斯双城和明尼苏达州其他各城。其它如威斯康星州、伊里诺思州、密西根州、北卡罗林纳州、田纳西州、得克萨斯州、乔治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蒙太拿州、内华达州等都有苗族居住。在美苗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且都居住在城市。从语言学上看,其语言均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中的川黔滇次方言,与我国的川黔滇方言苗语言相通,词汇和音调虽有某些变化,但相互之间仍能直接用苗语通话。
澳洲分布
20世纪末,在澳有名苗民,主要分布在澳洲东部海岸的几个大城市里,霍巴特市约有名苗民,墨乐本达名苗民,在堪培拉有30余名,在悉尼有名苗民,按照传统的迁徙方式,一群大约有11户苗民从澳洲南部搬迁到布里斯班市和品士兰州。
在澳苗族均来自老挝,绝大多数属于“白苗”HmongbNdawb;仅有3户“青苗”HmongbNjua,然而他们说“白苗”方言。在澳苗民有杨、王、李、陶、伍、张、韩、毛、贺、罗、潘等汉姓,其中杨、王、李、陶姓占大多数。他们在澳洲政府的帮助下办起了苗文学校,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在东南亚时期)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教育。
法国分布
年和年有两批苗族先后到达(法属)圭亚那,当地政府帮助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两个村子,即可可村和加乌黑村,一村有户人家,另一村有户人家。政府还帮他们在那里建立起了学校,除了教法语及其它课程外,每天也教一小时的苗文,还教孩子们唱本民族的山歌等。
文化语言文字主词条:苗语、苗文、老苗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