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晓木·主播
应犹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在她很小的时候,看到隔壁的男人娶亲,发现男人处处欺负那个新娘。
她就气哄哄的对家里人说:“假如换做是我,我才不会那样被欺负呢!”
这话被他大伯听到了。
大伯眼睛一瞪,反讥她说:“你倒是说说看,是你,你能怎样?我看你比人家还不如。”
她当时被大伯气得直哆嗦,却连她自己都没有料到,大伯的话,一语成谶。
命运于她而言,仿佛一直都围绕“苦难”这个命题,一再摩挲她的生活,令她应接不暇。
可做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文学“洛神”,她笔下的世界和自身的哀痛合而为一,化为一面镜子,来照应这人世间的苦浊。
她的生命短暂如烟火,她的作品却得以永生。
她就是萧红。
被嫌弃的长女,注定孤独
萧红原名张乃莹,年6月1日农历端午,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富庶的家庭。
父亲张廷举是位官员,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长女。
旧时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是萧红童年阴影的根基所在。
萧红出生之后虽然是件喜事,但对于包括他的父母在内的家长而言,那欢喜实在有限。
唯独祖父张维祯不同,他珍视萧红为明珠。
8岁时,母亲病故。不久,父亲娶了后母。
萧红与后母的关系,用她的话说是“生人”,父亲更似忘记了有这个女儿一般。
大多时候,她和祖父一起生活,还好,还有祖父疼爱。
在她人生最重要的那几年,祖父给了她温暖而真善的影响。
他是第一个教萧红识字读书的人,想来,萧红与文字的缘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8岁那年,萧红被送入小学,那时的萧红,最热爱的就是古诗词。
从“桃花潭水深千尺”到“锦瑟无端五十弦”,每一天都沁入其中,美到无法自拔。
第一次和父亲发生重大的冲突,是为升中学。
父亲希望女儿能够遵循俗世传统,为嫁人做准备,放弃读书。
萧红断然不能同意,读书给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美好,她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祖父懂她,为她在家族中周旋,可是沟通无果。
最后萧红心一横,威胁父亲,如果不让她读书,她就当修女,父亲只好同意。
这才有了萧红以后的人生。
萧红离开了呼兰,考入了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在这座学校里,萧红方有机会接触到包括鲁迅在内的新时期文学大师,阅读成了她最重要的事情。
读书多了,自然会有内心涌动的浮起和呼之欲出的想法,她开始慢慢给报纸杂志投稿。
“悄吟”这个笔名,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
然而,静好的岁月没过多久,他接到了祖父病危的消息。
生老病死虽则正常,可是他不是别人,他是萧红一生最重要的人,他走了,也把这个家里唯一的爱和温暖带走了。
父母纵然对她万般漠然和刻薄,在那一刻,也抵不过萧红心中疼痛的万分之一。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最爱自己的那个人不在了,永永远远地,再也看不到了。
依附男人的女人,会活得很辛苦
祖父去世的那一年,萧红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出现了,汪恩甲。
这是父亲早前,瞒着萧红为她保媒,张罗的一门亲事。汪家家境殷实,世代富商,是父亲眼中的良媒贤婿。
但他毕竟是富家公子,纨绔气很重,而且还有抽大烟的恶习。
她是那样心高气傲的女孩子,便萌生了退婚的念头。
之后逃避婚约,和表哥去了北平。
表哥家里震怒,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不久表哥妥协了,回到了家中。
一时间,萧红经济困顿,茫然无措。
这个时候汪恩甲又出现了,他就像一束微弱的光芒,一根细瘦的稻草,虽然心里无爱,为了活着,萧红不得不死死抓住,可是这样的女人注定是要受伤的。
他们在北平生活了一段时间,决定一起回到呼兰。
这时汪家再也无法接受这个“忤逆不孝、放荡不羁、和别人私奔”的准儿媳,萧红也被父母软禁半年之久。
直到后来时局动荡,她才有逃跑的机会,回到了哈尔滨,而汪恩甲一路追随。
不久萧红怀孕,可汪恩甲终是负了萧红,以回家要钱为由,只身离开了旅店,留下了几百块的债务,一去不返。
旅店老板威胁她,要将她卖去妓院抵债。
绝望之际,她写信给《国际协报》求助。
这时,作家萧军出现了。
世界上最玄密、最没有道理的莫过于一见钟情吧。
那一日,他们聊了很多,谁也不愿意停下来,谁也不愿意浪费片刻。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生活,体尝殆尽人间之苦
在一场暴雨之中,旅店杂役怜悯萧红,让她趁乱逃出去,就这样她离开了囚禁她数月的旅店。
她去找了萧军,认识不久的两个人,却已经开始共患难了。
那一天萧红好满足,她重获了自由,也拥有了萧军。
8月,萧红临产,两个人没有钱住院,军人出身的萧军为了不让萧红再次受到折磨,在医院里犯横,扬言如果医生不收,马上杀人。
就像卡夫卡说的一样,女人是通过男人才有存在感的。
萧军给了她满满的存在感和被珍惜感。
也是在那时,她正式冠以萧姓,只想贴他更近,当时他对于萧红的重要,即使为他付出生命,也是愿意的。
孩子出生后,由于实在无力抚养,萧红把孩子送人了。
在两个大人都朝不保夕的情形下,这也许是最好的安排吧。
他们找了一处住所,喝几口稀饭过一天,吃几口列巴蘸盐过一天,喝点水,饿一天。
才20岁,极饿、至贫、放弃孩子、众叛亲离,这人间悲苦,萧红体尝殆尽。
而老天就像故意让她尝尽人间疾苦一般,这样才能为她的妙笔积累素材,让她的文字得以长存,不惧火炼。
聪明的女人,有自己的事业
很快萧军发现了萧红的写作才华,并带领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23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就得到了出版主编的大力赞赏,萧红知道,她这一生,注定离不开写作了。
写作是她一生支离破碎的版图,最有效的粘合剂,让生命终于葆有完整。
萧红和萧军都给《国际协报》投稿,主编和报馆商议后,每月给他们每人二十块钱,他们的日子,总算好过起来了。
在战乱时期,她和萧军合作写出了抗日小说《跋涉》。这本书出版以后,轰动了整个东北文坛。
但是,萧红和萧军很快引起了特务机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