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萧红的女性表达

编者按:该文刊发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年第6期。

作者简介:张珊珊(—),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化研究。

摘要:女性在文学艺术与影像声色中的被呈现方式,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性别认同与文化意义。由霍建起执导的电影《萧红》,以温暖炽烈、情怀丰沛的女性表达,再现了女作家萧红追求独立的传奇人生。影片的女性表达从女性自我实现的追守、女性生存困境的呈现、女性情感状态的观照三个方面加以体现。

关键词:电影;《萧红》;女性表达

一、女性自我实现的追守

萧红是一位真正走上社会,追赶甚至超越了她所生存的时代潮流的新女性。正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白薇、谢冰莹所走过的创作道路一样,她们共同拥有许多出“铁屋子”的经历、话题,对于身为女性所遭遇的不公平社会待遇,也都有切肤之痛。与其他吃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乳汁长大的青年男女一样,这些女作家都有过逃婚、摆脱封建家庭独自到社会上闯荡的经历。她们始终沿着独立自由的个性解放道路,不断前行。作为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感召而走出家庭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这种开窗的意义对她们而言无疑更为现实。获得社会工作、经济独立等一系列与现代女性相配套的待遇,仍然是现代女性热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些进步男性所期待的新文化运动的旨归。然而在“重男轻女”积习深厚的父权制社会,萧红所面临的还是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女性从父权制家庭出走,又被逼回家的境遇,萧红都曾经历过。

影片以倒叙和插叙的镜语讲述了萧红的生命段落,并通过人物的服饰加以表现。有萧红经济拮据时的单一落魄,有境遇好转时的得体光鲜。值得注意的是,萧红衣着的得体光鲜开始是因为富足家庭的供养,之后是包办未婚夫的接济,最后是作品得到认可后的稿费版权收入。萧红如逆行精灵般一路野蛮生长,非常自觉地作为女人来写作,并让写作成为谋生的资本,逐渐摆脱经济上的依附地位,成为独立的主体。萧红的一生都在追求、践行着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自我解放与自我实现,尽管这是一段当代女性依然在路上的蜿蜒征程。

二、女性生存困境的呈现

“由于原始和文明的世界都是男性的世界,文化所形成的关于女性的观念也同样是男性设计出来的。我们所知的妇女的形象是由男性创造出来,并为适应他们的需要而改变的……男性已经把他自己确立为人类的标准、主体和所指,相对于男性,女性是‘他者’或异类。”

新文化的现代教育,为曾经被禁锢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打开了外面世界的窗口,使她们看到了前面似乎有条新生路,可以尝试着走出家庭强加给她的旧式婚姻。新文化运动透露出的信息是,女性可以走出封建家庭,进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丈夫和独立的职业。女性要独立于社会的呼声,对萧红这批在哈尔滨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来说,既是时尚风潮,也是需要突破的自身困境。萧红是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悬念中,冲破黑暗见到光明的那一位。但在寻找独立的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她也直面了社会现实对女性的不公平,也品尝到经济不独立的女性陷入社会底层的黑暗生活。

对于女性来说,职业往往是在家庭中获得与男性平等地位的唯一途径。直到现在,女性的社会化依然面临与男性的残酷竞争,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孕育之苦与生产之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生育风险也是女性不可回避的天然存在。与男性共同参与社会竞争面临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促使大部分知识女性退回到传统男权中心体制规约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价值框架中,选择女性生存的轻松模式,结婚“相夫教子”,甚至去充当二房、姨太太的依附生活,延续了传统中国男人“娶妻纳妾”的婚姻型制。我们无意于评判任何一种选择,只要选择本身是自由的,过程是甘愿的,目的是明确的。而萧红的选择,在她所处的时代显然是一个非常前卫、冒险、艰难的模式。

三、女性情感状态的观照

影片通过平静而张扬的揭示人物情感状态的方式来贴近人物,坎坷的情感历程在萧红的人生中亦是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当社会对妇女极少过问时,每一个妇女都只有去听自己的声音,以便在这个变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她必须从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出发,为自己规划出一个新的生活蓝图,把爱情、孩子和家庭这些以往限定女性的因素与面向未来、目标远大的工作协调起来。”

萧红首先是确立自己不依附任何人、独立生存的社会地位。于是,在大多数知识女性选择了婚姻模式经营小家庭的时候,萧红作为知识分子女性,不可避免地为冲出铁屋子,走出父权制家庭,在社会上闯荡受尽苦难,她自身也为此遭遇种种无可名状的痛苦困境,来为接受新式教育却无法独立养活自己的女性寻找答案,进而探寻解决办法。与萧军在一起后,萧红度过了一段安稳的创作时光。这份情感历程,有过幸福恩爱、琴瑟和鸣,也有过脆弱无助、伤心彷徨,而每一次的情感变化,萧红都是以一种独立女性的姿态来勇敢面对。萧红一直把自己与对方当作平等的个体去经营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是拒绝被定义、被塑造的,她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应对情感中出现的问题,但她不会无视或逃避矛盾,尽管她是一位情感挚烈、细腻敏感的女性。在一个“妇女们没有自我个性是事实,正是这一事实才使得性、爱情、婚姻以及孩子好像是她们生活中唯一的,根本的事实”的年代,萧红一步步地实践着自我超越,她的惊世骇俗曾被世人误读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部电影或许说不尽萧红激荡坎坷却又璀璨光芒的一生,但它却通过聚焦这样一位优秀女作家,以光影的形式再现银幕,表达对她的尊重与欣赏。影片由点到面,推而演之,进而让我们思考到传统中国文化对女性的束缚,由女性之间的互为牵涉和截然相反的价值冲突,进而指涉出中国知识女性在社会上获得经济独立与精神独立的步履维艰。此外,电影承续了霍建起导演一贯的诗画电影风格,唯美浪漫,开阔浩荡。清雅怀旧的色调,悠远舒缓的配乐,优美精良的构图,赋予影片女性表达以形式的美感。

注:完整原文见链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8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