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王小妮的《人鸟低飞》,讲了女作家萧红31年短暂又多舛的一生。王小妮用“这服了毒的一生”给萧红的命运定了一个悲的基调,用她细腻的笔触敏感地捕捉着萧红每一次命运转折的瞬间。
荣子的童年
苍茫的东北大平原上有一条呼兰河,呼兰河流过的地方就是荣子的家乡。在荣子的家里,住着妈妈、爸爸、祖母、祖父和租客。
妈妈和祖母的眼里没有荣子。爸爸是说不清的,想也想不明白的。祖父是一张会笑的老树叶,这张皱巴巴的叶片护着荣子最脆的一丝也不能破坏的心。
荣子眼看着为了住处要忍受屈辱的租客,异乡嫁过来被婆家虐待而死的小团圆媳妇,姥爷家被火烧死的逃兵刘大个子……苦难的年景里,人们各自悲苦着。
学生张乃莹
和乃莹一同唱着呼兰城的歌的女学生们陆陆续续地定亲,要嫁人了。可乃莹还想读书。即便是后来知道爸爸给她定了亲,她也幻想着和“那个人”在一起,能一辈子读书。
面对爸爸退学成亲的要求,乃莹要反抗。她能去哪里呢?去读书!去北平读书!她自己选择自己的路。
李先生
她找到鼓励她去北平念书的教历史的李先生,勇敢表白,眼里满是坚毅的光彩。面对热烈的,冲破封建桎梏的新女性,李先生的内心一面忐忑,一面澎湃。他们浪漫的关系从一间旅馆开始,到去北平后,李太太开门结束。
乃莹一个人也要念书。
表哥
偶遇在北平上学的表哥。面对知书达理,体贴关怀的表哥,乃莹仿佛寻到了那个能和自己读一辈子书的人。但经济来源的中断,让表哥认清现实,回归礼教家庭。乃莹被迫流浪哈尔滨。
没有钱,没有书读,没有地方住,没有饭吃,她尝尽了一个人的苦。
汪公子
寒冷、饥饿、困顿,乃莹投靠了来哈尔滨找他的未婚夫汪公子。这是一个高大英俊,一身西派的年轻公子。他出手阔绰,包下了旅馆的一个房间,和乃莹过着新婚夫妻般的生活。
去北平上学的念头一次次被提及,又一次次被敷衍过去,直到她怀孕了。汪公子安顿好她,收拾了全部行李,说要回老家拿钱。从此,身无分文的乃莹再也没有见过他。
原来她还是一个人啊。
无力偿还汪公子住店赊的块账钱,乃莹被关进旅馆仓房。绝望,这么恶的人生怎么奢望有人来搭救?真的等着生了孩子,被卖进那烟花场地?
不,要救自己。乃莹给《国际协报》写信,向社会求救。
作家萧红
萧军
《国际协报》派来了三郎先生,他读了她的诗,看了她的画,听她诉说了她的遭遇。他要救她,不惜一切代价。
那年,松花江发大水,人去楼空的旅馆独留乃莹一个即将分娩的人。是萧军,划着木船来救她了。医院生下了一个女婴。但一想到自己都活不了的人,怎么再去养孩子呢。孩子最终送养了人。
萧军白天找生计做家教,乃莹在家养着她并未痊愈的身体。他有着宽厚的肩膀和灌满的热情,有着新思想,珍视着乃莹,热爱着文学。她要用全新的感情去爱他。
萧红与萧军
年,乃莹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从《王阿嫂的死》开始,她一直在写作。她用亲身的体验,用自己的命去描绘着中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由于二萧作品中的反日思想,被日本宪兵队列入黑名单。他们从东北逃到青岛又逃去了上海。在上海,他们结识了鲁迅。
鲁迅
鲁迅帮助推动了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出版。鲁迅对萧红的创作才能有着非同寻常的期许。许广平回忆鲁迅每次和朋友谈起,在写作前途上萧红是更有希望的。这对于萧红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
鲁迅与许广平
二萧的生活每天好着,又每天恼着。萧军是不爱肯定萧红的作品的,他的话语里越来越多的透露出“女人是拖累”的观念。这让萧红暗自恼着。一次萧军与熟人妻子的暧昧被萧红撞见,二人情感的裂缝越来越难以弥合。
随着鲁迅逝世,上海沦陷,一个又一个噩耗弥散在风雨飘摇的中国大地上。
端木蕻良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蔓延,作家们退回到武昌。在那里,萧红结识了端木蕻良。端木是真正欣赏着她的作品,爱慕着她的才华。这对于在周围人眼中只是一个做饭妇人的萧红来说,才是真心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萧军要打游击去了。他爱她,但他认定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他的。他心里早就什么都想了,就是不先提出来。那么,就由萧红先提出来罢。她选择了分手。这次,她不想再一个人了,她选择了嫁给端木蕻良。没多久,她才发现她怀孕了,萧军的。
萧红与端木蕻良
端木从小被悉心照顾,依赖心很强。从武汉撤退时,萧红让端木先离开,他就先撤退。她从武汉辗转重庆,挤船,跌倒,恐慌,孩子没了。
萧红是命里注定了要一个人的。
最后,端木和萧红移居香港。萧红的身体始终没有养好,咳嗽一日比一日加重。医生诊断是喉瘤,需要开刀。可开了刀,却没有瘤。萧红知道,她要带着30年的伤和一个长不好的刀口死去了。
也许你会唏嘘萧红一生的遭遇。但在我看来,萧红为自己做了人生的每一个选择。命运推动着她走入了时代的洪流,这就是值得过的精彩的一生了。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