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主管财源的信仰。财神和一般神仙不一样的地方是,他并不是一位。从财神的类型来说,有文财神、武财神;从财神的位置来区分,又有正财神、偏财神、准财神之别;从信仰的来源上说,有道教的财神,有佛教的财神,还有民间传说形成的财神,等等。道教的财神道教最初祭祀的神主要是“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其中天官赐福,福包含寿、禄、财等,因而天官可以看作道教早期的“财神”。道教在之后的发展中又逐渐吸收了一些神,与管理财富联系了起来。如被民间看作文财神的李诡祖,他本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因体察民情而受到民众的爱戴,死后,人们立庙祭祀他。民间传说他是太白金星下凡,主金,到了唐朝的时候,李家皇帝将李诡祖视为同宗,加封他为“财帛星君”,“神君增福相公”,提高了他的地位。道教经典《三家源流搜神大全》云:“李相公讳诡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裁断阳间冤狱,夜间主判阴间是非,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饭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赠为神君增福相公。”李诡祖是一位正财神,他的绘像在古代是最常见的,在大多数古版年画、清代的纸钞以及和“福”、“禄”、“寿”、“喜”神列在一起的画像,出现的基本都是他。他的形象一般是红袍玉带,白面长须,慈眉善目,手执“元宝”,上面写着“招财进宝”四字。到了元明时期,道教又吸收了一位财神,那就是武财神,他姓赵名朗,字公明,据说与钟馗是老乡,终南山人氏,其出生年代有商末和秦代两种说法。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一般都是赵公明。他的形象与李诡祖正好相对,是武将的打扮,黑面浓须,威严怒目,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或聚宝盆,骑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刻本赵玄坛)在元代以前,赵公明主要是督鬼之神,晋干宝《搜神记》曰:“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锺士季,各督鬼下取人。”他是取人性命的冥神,被民间视为瘟神。宋代,赵家皇帝将赵公明视为自己的祖先,一去其瘟神的形象,而将其改造成一位神通广大的神圣。到了元明时期,赵公明不仅是道教的护法神,为人们驱灾避害,又多了管理生意买卖的职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赵公明,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黑虎,授正一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疟,袪病禳灾。如遇讼冤伸抑,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如意。”而且到了元代,已就有了明确的“财神”的称呼。《来生债》唱词曰:“谁待要祭那财神,我则待送那魔君。”这里的财神很可能就是赵公明。后来《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他统领着“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后来人们就认为“招宝”、“纳珍”、“招财”、“利市”这四仙是财神赵公明的的帮手,负责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因为《封神演义》的影响极为深远,在民间一般供奉的财神像即是道教的“正一玄坛大元帅”赵公明。(法国传教士禄是遒绘,财神赵公明,《中国民间信仰》,19世纪)民间信仰的财神将负责其他职责的神转化为财神是民间信仰财神的来源之一。如《封神演义》中被妲己陷害剖了七巧玲珑心的忠臣比干,《史记·殷本纪》记载比干为人忠厚耿直,敢于直言相谏。比干在古代被封为“国神”,是国家的保护神,在《封神演义》中被封为文曲星君,后来又被民间视为“禄”神,但又有封号为“天官文财尊神”,可见他也是文财神。但他与太白金星李诡祖的形象不同,他手执如意或官帽,寓意是做官如意。《封神演义》深入人心后,“无心”被看作不偏不倚的公正,比干也就渐渐被当作财神供奉。(清代传教士绘文武财神)华光大帝是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故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在广东、台湾、澳门、江西和福建等地,五显华光大帝是商贾们敬奉的财神。“有土斯有财”、“黄土生金”、“有土必有财,悖入财不见”等观念,使得人们也将土地神视为财神。灶王爷作为民间信仰的“一家之主”,也是家财之主,因而被视为准财神。准财神反映的是人们等贵贱、均贫富的观念,而有这样“本事”的,民间信仰的准财神还有头戴“一见生财”帽子的无常鬼等等。(清末周培春绘,马王爷)民间将保护神发展为信仰的武财神有钟馗和关羽。钟馗本是民间信仰的一个俗神,后来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民间认为钟馗是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所以他也被人们看作“财神”,而他最基本的职责是“捉鬼”,所以是武财神。
(明代钟馗骑虎图)
明代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晋商崛起,而关羽是山西解州人,山西人对这位乡贤特别依赖和感激,于是在全国经商的山西人不断建关羽庙,人们又因关羽重信守约,又因相传说他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了日清簿,全国各地的人们就都渐渐将他视为“义财神”以及行业的保护神了。(明人绘红袍关羽)总之,将保护神转为财神,反映了人们希望自己的财产能够在纷乱中得到保护的美好愿望。(清代传教士绘五路财神)民间各地还有自己的财神信仰对象,这被看作是对“偏财神”的信仰。如明清以来江浙一带供奉的“金元七总管”。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其他地位还有五通、五圣、五哥、五道将军、五盗将军之说等等。(清末周培春绘财神)民间的财神信仰,还包括将对商业发展有理论贡献的历史人物进行神化。《世本》记载说“亥作服牛”,在商朝建立之前,部落君主王亥为自己的部落开创了畜牧业的营生,这促进了物品的流通和商品交易的发展,后世将称王亥为华商始祖,称生意人为“商人”,据说就和他奠定的这一基础有关。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的政治家,他阐述了很多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理论,如《管子·奢靡》一文总结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因而被后世商人视为财神。白圭是战国时期魏国宰相,后来辞官经商,提出了很多经商理论,如智、勇、仁、强,总结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经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评价他“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道都效法白圭,可见在汉朝的时候,他就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宋朝的时候,宋真宗封其为“商圣”,商人们将其作为商业始祖。在神化的过程中,民间将其视为“四面八方一个中”的财神阵容中的西北方向的财神(中是王亥,东是比干,南是范蠡,西是关公,北是赵公明,西南是端木赐,东北是李诡祖,东南是管仲)。管仲、白圭等人都是“智慧”的象征,是为行业立规的典范。民间信仰的财神还源于对古代品德高尚的商人的崇拜。如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民间被神化,成为财神之一。他复姓端木,字子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这是说孔子得以名扬天下,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孔子周游列国,据说就是子贡赞助的。子贡经商,讲究诚信,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并且能用自己的钱财帮助别人,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被后世称为“端木遗风”。范蠡在民间,也被神化为财神。他本是越王勾践的大臣,他帮助勾践灭吴之后,就辞官做生意去了。他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他很会做生意,获得了巨万家财,但他常常分钱财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为人宅心仁厚,司马迁也高度评价了范蠡,“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世往往用陶朱公指称富翁。(北宋李公麟绘范蠡)子贡、白圭、范蠡等人之所以能发展为后世的财神,得益于《史记》。司马迁为他们列传,使得他们的事迹和品德名扬天下。司马迁重视商业,一方面源于他个人锒铛入狱因交不起钱财赎罪而被迫实行宫刑;另一方面,他真正看到了商业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到了东汉,史官由私家的继承变成了皇帝的任命,史书也就变成了皇家立场,班固在维护统治者的角度提出重农抑商,批评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羞贫贱”,此后在官方立场上,基本延续了班固的观点,对商人采取打压轻视的态度。但《史记》对民间的影响,最终使得《货殖列传》中的商人变成了财神信仰符号。(清代传教士绘沈万三)民间信仰的财神还包括对大财主的崇拜,如石崇、蔡京、沈万三、严嵩、虞洽卿,等等。元末明初的沈万三,传说他富可敌国,他的画像总有一个聚宝盆。此外,民间在“万物皆有灵”的观念下,将“狐、黄、灰、柳”的狐狸、黄鼬、老鼠、蛇等,也奉为财神。佛教的财神佛家的“财神”一般指的是北方多闻天王、黄财神和善财童子。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敦煌壁画里的毗沙门像,画的是他渡海布道、广散金银财宝的故事。在藏传佛教中,还有黄白红黑绿五财神,其中黄财神是诸财神之首,因其身相黄色,故称为黄财神,他主司财富,发愿使一切众生脱离贫困。(唐毗沙门)善财童子是观音菩萨身边的童男,传说他出生时,家里突然涌现出许多奇珍异宝,因而取名为“善财”,善,就是多的意思。但他不为富贵所束缚,发誓皈依佛门,历经种种磨难后,经观音菩萨的指点,一说是经普贤菩萨的点化,而修成正果。《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说道:“悟空,我这瓶中甘露水浆,比那龙王的私雨不同,能灭那妖精的三昧火。待要与你拿了去,你却拿不动;待要着善财龙女与你同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可见在《西游记》中,这个“善财”的位置最初是由龙女担任的。而到了收服红孩儿的时候,原著说:“菩萨道:‘你今既受我戒,我却也不慢你,称你做善财童子,如何?’那妖点头受持,只望饶命。”红孩儿被观音收服后,他就做了善财童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刻本观音菩萨两边的就是龙女与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的传说很早就有了,《华严经》就记载了善财的故事。而我们常见的观音像,其两边往往侍立着金童玉女,左边的就是善财童子,右边的则是龙女。民间因为“善财”之名,而把善财童子也看作是财神。(清代,罗聘,和合二仙)此外,与民间信仰合流,佛家也有一尊偏财神,就是和合万回。“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拾得在明清的时候被奉为“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圣”,象征着“家庭和合”、“朋友和合”、“夫妻和合”。实际上在宋朝以前,“和合”本是一人,名叫万回,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和合之神”。传说他是唐朝人,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他就往战场探亲,他往返一日,就带回来了哥哥的亲笔信。一日可行万里,故号为“万回”。万回和合在民间的流传中,逐渐变成喜神,进而又成为了财神。(哥伦比亚大学博物馆藏中国年画财神)总之,在古代,财神作为一种象征财富的符号,不是某一位神,而是一个以财神信仰为基础形成的庞杂的财神谱系,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在财神身上寄托的财富理想。财神是传统文化中一个吉祥符号,人们既希望得到财神的保护,又希望能致富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也是对公平、公正等品德的宣扬以及对“礼”和“利”、“益”和“义”等价值观念的平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悬挂财神像,走家串户时总会说一句“恭喜发财”。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一天,要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初五又称“破五”,《岁时琐事》记载说:“欲有所作为,必过此五日,始行之。”人们认为过完初五,方宜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一般设定初六或初七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