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红柳般守住精神世界的“桃花源”
武警部队野战文化小分队巡演见闻
青海省西宁片区的巡演告一段落,武警部队野战文化小分队沿青藏线一路前行,老队员说:“当初上青藏线,沿途是荒芜一片的戈壁滩,现在已遍布红柳和胡杨,这么庞大艰难的防沙工程做的这么细致,让人不可思议!”细细想来,小分队又何尝不是在顽强生长的红柳、胡杨,用一腔热血守护住一片片绿洲。9月30日晚小分队到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德令哈,海拔一路攀升,队员们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高原反应,但是面对亲切的海西州支队官兵和友邻的火箭军部队官兵,他们热情依旧高涨,信心丝毫未减。
有人问:“现在看一场晚会、听一场音乐会简直太容易了,甚至动动手指就能实现。那么为什么野战文化小分队还要坚持风雨无阻地把强军文化送到最前沿、最一线?”
有人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的确,打开电脑、手机,铺天盖地的奇闻八卦如潮水般涌来,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取任何资讯,一些不入流的、有违常理的垃圾信息掀起一阵阵狼烟尘土,占据着大块媒体资源,充斥着人们的社交平台,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接受这些谈资笑料的侵蚀沾染,这些信息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左右着人们的判断。
反观军营,95后已经来了,00后马上也快到了入伍的年龄,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这一时代课题,在这一代新战士身上如何更好的实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军的军旅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强军的时代洪流中,这种文化必然会激荡出更加澎湃的浪花。从《箭在弦上》、《三班故事会》再到《强军战歌》,一段段精彩的剧集正是改革强军路上传播正能量的有效实践。巡演三年,是播种和收获的三年;巡演三年,野战文化小分队不遗余力地维护着这方净土,以极快的速度、极高的艺术水准,在实现着三年将全武警部队覆盖一遍的目标;不管这条路有多艰难,但是他们总能在混沌中看到曙光希望,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强大力量。
如今“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坐在家里永远感受不到来自基层的泥土芬芳。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小分队在服务基层的同时,也在汲取基层的养分,边巡演、边学习、边创作,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在海西州支队,小分队把原创歌曲《见第一就争》现场教唱给官兵,而官兵们把驻守高原的感人故事讲给队员们听,小分队留下了精神食粮,也带走了新的灵感和思考。火箭军部队政治部副主任李天说:“听说武警部队的野战文化小分队来到德令哈,官兵们和武警兄弟一样兴奋,因为虽然职能任务不一样,但他们所展现的精神内涵是一样的。在德令哈,现场看一台这么纯正的军营文化节目,很不容易,看了之后更觉得不虚此行,他们的节目生动活泼,有血有肉,让人信服!”
曾经有位将军问一名偏远哨所的士兵,这里寂寞吗?士兵说,寂寞!这里枯燥吗?士兵说,枯燥!那么你热爱这项工作吗?士兵说:“这项工作总要有人去做的!”传播强军文艺的重担总要有人去做,站在基层一线的角度、以普通士兵的名义去深挖一口井,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归根结底总要有这么一个团队来承担,而野战文化小分队扮演的就是这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次巡演中的表演唱《小鲜肉练成硬骨头》引导新兵端正思想态度,扎扎实实投身火热的强军实践;小品《另一面》反映官兵既有铁骨,又有柔肠;《反恐行动》解读基层官兵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的庄严抉择以及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困惑与重生;歌曲《时刻准备上战场》警醒官兵要枕戈待旦,时刻保持冲锋的姿势,尽一名士兵的本分,每一个作品都是为基层官兵量身打造,每一名官兵都能在舞台上看到真实的自己。青海总队宣传处副处长于泽良说:“强军文艺有了战斗的土壤,就有了撼天动地的力量,同样,强军文艺有了野战文化小分队队员的演绎,就会在官兵心中生根发芽!”
文图
窦椋
你可能还喜欢
我的中国,67岁生日快乐——您的武警战士
武警医生与维吾尔族群众的“全家福”
他们在深山无人问津,却护卫着整个北京
烈士纪念日,把鲜花献给未能看到国庆的你
▎本期监制:赵波
▎主编:张海华编辑:吕俊杰、孟朝
▎投稿邮箱:capf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