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青媒电影推荐黄金时代给懂得的人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黄金时代》的电影开场,在花木繁盛的大花园,小萧红和祖父嘻嘻哈哈地玩耍,成年萧红(汤唯饰)娓娓念着《呼兰河传》中的几句话。

写《呼兰河传》时,萧红30岁,蛰居香港,心境寂寞,处在人生的末端,却写出了最黄金的作品。拍《黄金时代》时,导演许鞍华65岁。她说她第一次拍这么大规模的电影,在东北冻得有点恍惚,“不再那么能够保持冷静,我也是怕把控不了。”这显然不是这位从新浪潮宠儿一路行来的香港女导创作的黄金时代,但她勇敢拍出了她最先锋的作品。

《黄金时代》多半采用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间离戏剧理论,演员“发现”摄影机,对着观众侃侃而谈。电影以黑白画面开篇,25岁的萧红沉郁凝望着镜头,介绍自己的生卒年月。从幼年萧红开始,电影缓缓勾勒出这位女作家31年的光阴。除与十几位知名“生命过客”交织而成的故事、萧红个人自述外,这些或亲或疏的角色,会突然侧身、驻足,甚至干脆以访谈的形式,面对想象中的镜头介绍人物命途和故事背景。它的故事也不是全然时间线性的,冯绍峰饰演的老年萧军屡次出现,通过写回忆录或翻阅书信回忆与萧红的过往。它突破了院线观众的既定观影逻辑,或许,它干脆并没有想让观众共情的心理,而是让人如同片里的角色,以上帝视角俯视着众生离合悲欢。

整部电影是一种冒险,它把所有可能催生的才子佳人、热血革命的煽情戏码,置换成没有定论的悬案,好比二萧宿命般的分手,电影就端出三个出入颇大的说法:萧军口中平凡而了当的诀别,端木眼里狂妄义愤的三人纷争,萧红笔下甚为狗血的对“接盘侠”摊牌场景。每个人回忆中的自己,似乎都是“被侮辱与损害”的人。

电影总共三个小时,它沉郁却不沉闷,绵长却不冗长,你方唱罢我便登场的纷扰人物,甚至让人有一丝意犹未尽之感。通篇不动声色的冷静笔触,更让某些细节分外勾魂。

许广平说没人像萧红那样,能把饥寒和贫穷写得这么触目惊心。正是在《商市街》笔下,在许鞍华镜中,我看到了恋人相互扶持的炽烈与温暖。蘸着小撮白盐分吃列巴,彼此“鼓动”着要一碗肉丸汤,擅长拍家长里短琐碎生活的许鞍华,让二萧这对饮食男女在烟火气缭绕中有了无限荣光。冰天雪地里,裹着旧夹袍跌跌撞撞跟在萧军身后的萧红,对萧军说她鞋带断了,萧军回身把自己的鞋带用玻璃割断一半儿分给萧红穿。

老实说,《黄金时代》对观众是有门槛限制的,你了解得越深,越能觉出克制下的深情,这深情不止对人,更是针对一个时代。

片中有几处旁白处理得神采飞扬。比如蒋锡金(张译饰)讲到为萧红饯别,突然失声落泪,乱世里的每次分手,都可能成为残酷的永别。再比如郝蕾饰演的丁玲和萧红谈心,丁玲说着自己的伟大愿景,是被理想燃烧着的动情;萧红则面向观众,闪亮双眸下面容淡然。它精准捕捉甚而暗示着二人日后迥异的人生选择。

作为观众的你,看着他们意气风发,已知晓他们在许多年后的结局,无法不感到荒凉。那个时候,被时代洪流挟裹着奔跑的这帮文人们,可曾料到这困窘流离的战乱时光,却也是他们仅剩不多的自由时代?

许鞍华说,她20岁时就想拍一部萧红的电影,但那时没钱,只好把它搁一搁。这一等就是40年。她用“大考”形容《黄金时代》漫长曲折的拍摄过程,她交出了一份美丽的答卷,对懂得她、懂得萧红、懂得那个时代的人。

编辑:郑皖嘉

封面:金鑫月

制作:黄亚轩

审核:陈天旭李沐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4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