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有多少种海洋气候

用什么中药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33653.html

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少环境学家明确地指出了“气候系统”这一新的概念;完整的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冰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五种物理成分。

随着气候资料的积累和预测分析技术的进步,人们确认海洋气候与全球气候一样,海洋气候是指海洋上多年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指海洋邻近区域:如海岛或盛行风来自海洋的大陆部分地区,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受海洋影响显著的大陆边缘区的气候称海洋性气候。

海洋气候是地球气候的主要组成部分,按海洋气候纬向分布的相似性及海洋气团和气候锋的活动范围,大洋海区可分成赤道、热带、副热带、温带、寒带和极地等六个海洋气候带。(它分为以下几种:四种热带气候:赤道(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干燥)气候;六种温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三种寒带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海洋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是地球气候的巨大调节器,海洋气候与大陆气候有显著不同。两相比较,海洋气候全年气温变化和缓,夏、秋季较迟,春温低于秋温,冬暖夏凉,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小,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出现月份,均比陆上落后;蒸发强,云、雾和降水较多,全年雨量的分配均匀。

海洋气候所在地区的湿度高,降水量大,雾天多,风速大,天气多突然变化,空气清净,空气离子数多,灰尘较少,细菌及其它引起气候过敏的因素较少,阳光较强,紫外线量较多。在温带的海洋气候,由于气温的变化,可对人体起着镇静、刺激与兴奋的不同作用。靠近海岸的地区,空气清洁,温度变化小,湿度较大,紫外线量大。风力较强,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改善血液成分,镇静神经系统,因而有利于增进健康。

让我们一起了解每一个海洋气候吧!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又叫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多雨气候或赤道多水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

主要分布加蓬、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巴西等国家。

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季相无变化,基本每日上午闷热晴朗,接着积云越积越厚,午后则暴雨倾盆,雨后天气稍凉,第二天又复如此。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量一般超过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图

(二)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是气候类型的一种。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

主要分布印度半岛(印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一部分),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北部,北美南部(如古巴),中国雷州半岛以南(海南、云南南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一年中比较炎热的半年,一般指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一年中气温较低的半年,一般指秋分日到冬分日到春分日),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图

(三)热带草原气候

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一般在南、北纬10度到23度26分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

终年高温,长夏无冬,干湿季分明是它的突出特点,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图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主要地理位置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澳大利亚中西部和南美洲西侧的狭长区域等地,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图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亦称之为副热带季风气候,是一种受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季节变化都很显著的中纬度季风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

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高于22摄氏度,最冷月气温在0-15摄氏度之间。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图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又称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

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地中海气候分布图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中国(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徐州、连云港、沈阳、大连、大同、齐齐哈尔、丹东、佳木斯、长春、吉林市、哈尔滨、秦皇岛、太原、济南、青岛、烟台、淄博、郑州、洛阳、南阳、开封、许昌、西安、宝鸡、天水、咸阳、威海、日照),朝鲜(平壤、清津),韩国(首尔、仁川),日本(盛冈、札幌、函馆),俄罗斯(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马加丹)。

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平均气温为11.7℃,气温不低于0℃,年降水量—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图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

欧洲: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爱丁堡、格拉斯哥(英国)、都柏林(爱尔兰)、奥斯陆(挪威)、哥德堡(瑞典)、雷克雅未克(冰岛)、哥本哈根(丹麦)、汉堡、不来梅、波恩、科隆(德国)、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荷兰)、布鲁塞尔(比利时)、巴黎、波尔多(法国)、毕尔巴鄂(西班牙)、波尔图(葡萄牙)

大洋洲:霍巴特(澳大利亚)、惠灵顿、奥克兰(新西兰)

北美洲:温哥华(加拿大)、西雅图、朱诺(美国)

南美洲:蒙特港、蓬塔阿雷纳斯(智利)、乌斯怀亚(阿根廷)

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类型,其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分配较为均匀。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冬暖夏凉,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亚洲地区:乌鲁木齐、兰州、银川、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蒙古语](中国)、乌兰巴托(蒙古)、雅库茨克、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俄罗斯)、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阿什哈巴德(土库曼斯坦)、德黑兰、伊斯法罕、大不里士(伊朗)

欧洲、欧亚地区:莫斯科、圣彼得堡(俄罗斯)、赫尔辛基(芬兰)、维尔纽斯(立陶宛)、明斯克(白俄罗斯)、基辅(乌克兰)、华沙(波兰)、布拉格(捷克)、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布达佩斯(匈牙利)、维也纳(奥地利)、慕尼黑、柏林(德国)、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索非亚(保加利亚)、马德里(西班牙)、安卡拉(土耳其)

北美地区:渥太华、蒙特利尔、多伦多、魁北克、埃德蒙顿(加拿大)、匹兹堡、纽约、底特律、芝加哥、丹佛(美国)

南美地区:门多萨、内乌肯(阿根廷)

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冬季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达33℃,北部接近20℃。最大年较差达62.3℃。自然植被是荒漠、荒漠草原或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图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叫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50°-65°的地区,北美洲自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到纽芬兰的大部分地区,在亚欧大陆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北部起向东经芬兰和前苏联西部(南界沿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前苏联东部(除南部外),北部以年可能蒸散量mm与极地长寒气候分界。主要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北部靠近北极圈一带。冬季黑夜时间长而严寒,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又有积雪覆盖,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受不到海洋气团的调节。它东西延伸成宽广的带状,因纬度较高,故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特别大,降水稀少,集中于夏季,但气温低,蒸发弱,相对湿度却很高。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一年中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长达6-7个月,暖季温凉短促,平均气温10℃以上月份只有1-3个月。气温年较差多在40℃以上;降水量少~毫米,相对集中在夏季,由于蒸发弱,相对湿度较高,为湿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1月平均气温为-50℃,7月平均气温为15℃,绝对最低气温达到-71℃。年较差为65℃,是世界上最大的气温年较差。这是因为本区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且纬度高,冬季,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特别大。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是“寒带气候”的同义词。寒带气候分北极型与南极型,北极寒带气候也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格林兰沿海一带和北极的一些岛屿。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全年气候寒冷,仅1月~4月这四个月的平均气温在0℃~10℃之间(最热月),最冷月平均气温在-30~-40℃以下,全年都是冬季。最热月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是“寒带气候”的同义词。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北冰洋若干岛屿上也有分布。这里是冰洋气团的源地。一年之中有时期是极夜,受不到太阳辐射。全年酷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5℃~-35℃。在极昼时期,最热月平均气温在-4~-25.5℃,最冷月平均气温在-60℃上下。年降水量小于毫米,全部为降雪,但长期积累,形成厚冰原,即使在极昼时间,因日光太弱,雪也不会融化,全年多暴风雪,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是指高原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全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著名高原,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海陆环境、海拔高度和高原形态上的差异,气候也各不相同,该气候区的自然景观以垂直变化显著为重要特色。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美国西部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玻利维亚高原和东非高原等。高大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米,气温下降约6℃,有的地区甚至每升高米可下降1℃。白天烈日当空,有时气温高达20~30℃,而晚上及清晨气温有时可降至0℃以下,这亦是高原气候一大特点。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

寒带和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图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中国气候分布图

境外就业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bh/7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