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畔寂寞红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从《商市街》到《小城三月》,从《旷野的呼喊》到《桥》——除了那天边绚丽的火烧云外,我再未见萧红的作品中出现过一抹亮色。贯穿文章的,始终是那难以稀释的寂寞与孤独。读来沉重,难以释怀,甚至泪流满面。为她,也为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在她的笔下,无论是那一无所有、不愿与人交谈而爱和动物说话的二伯,还是憨态可掬、不理世俗指责而坚韧生活的磨官冯歪嘴子,亦或是整个“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也就任其自然的生去,长大了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的人们,都充满了一种凄怆色彩。

那厚重的笔锋下,情感都似乎被天寒地冻的环境所凝滞,单调的生活描写中满满地浸透了寂寞。而这寂寞,来源于她缺乏关爱的童年。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欢的时候,她只能感受到六七十岁爷爷的爱。爷爷说,长大吧,长大就好了。她却在长大的路上走得格外艰辛,也因此,才显得那条路格外漫长。因为缺乏爱,所以需要爱,也因此就更容易付出自己。而这,就如张爱玲一样,“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身怀六甲,她被汪恩甲抛弃在了小旅馆里;在与萧军的短暂甜蜜后又遭感情背叛;在战火燃烧时端木又扔下她独自逃往后方……在一次又一次地被欺骗、被背叛之后,那种儿时留下的阴影便根深蒂固。在物质上,饥饿的她甚至想去偷别人的大列巴(一种面包圈)。在精神上,颠沛流离、坎坎坷坷的遭遇让她只能用笔去宣泄自己的寂寞。她挣扎,她抵抗,她站在女人的视角上去审视传统的男尊女卑,用一种悲悯的母性去批判生她养她的黑土地,她是呼兰河畔一抹凄艳的红!在我看来,萧红的确是一个精神上并不独立的女人,而她对萧军的男权主义抗争又是那么的浓烈。那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又不得不让人敬仰。有人说,萧红是依靠鲁迅才能得以取得如此成就的。而我却觉得,是她的寂寞才成就了她。她是孤独的舞者,所以才以远离喧嚣的敏锐去刻画王婆、黄良子、翠姨、小团圆媳妇等悲情人物。她是孤独的舞者,所以才给自己取“悄吟”的笔名。静而寂寞。她就是柔弱的女子,那么脆弱,那么敏感,可又偏偏遭遇了那么多的世态炎凉,命运变迁。在这痛苦中,她又悲悯故土、祖国,怎能不说她也是一位时代的勇士!在冰天雪地的呼兰河畔,她寂寞;在等待萧军回来时,她寂寞;在病榻上,她寂寞;她紧紧握着洛宾基的手,她寂寞……在她弥留之际,她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而那不甘中,又浸透了多少悲凉与寂寞。才三十一岁,她就死于肺病。我总在静坐读她的书时,眼前不禁浮现她凄乱的鬓发,那低低地咳嗽,那支未燃尽的烟蒂,还有那倚在病榻上净望黄昏日落的寂寞眼神。那么多夜晚,我多想透过书本去握一握她冰冷的手,用体温去温暖她。她的寂寞,让人心痛。在有限的三十一年里,她用文字去延续了无限的生命。让每一个人走进她的世界,去看那抹萧萧落落的寂寞红。

附录:

生活在瑟瑟秋风的荒野上成沙漠中一株荏弱的小树,或是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一只畸零的小鸟。

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

娘娘庙是在北大街上,老爷庙和娘娘庙离不了好远。那些烧香的人,虽说是求子求孙,是先该向娘娘来烧香的,但是人们都以为阴间也是一样的重男轻女,所以不敢倒反天干,所以都是先到老爷庙去,打过钟,磕过头,好像跪到那先报个到似的,而后才上娘娘庙去。

萧红《呼兰河传》

家中的婆婆把席下的柴草又都卷起来,土炕上扬起灰土。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她趴在那里…

她几乎一动不敢动,她仿佛是在文权制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一点声音不许她哼叫,受罪的女人,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

萧红《生死场》第六章“刑罚的日子”

题图来源:电影《黄金时代》

温馨提示

新浪微博:现当代文学网

现当代文学网读书群:

现当代文学网考研群:

他们也在读:

?我们为什么要读中文系?

?文坛母女花——茹志鹃与王安忆

?那些只有张爱玲才能想得出的天才比喻……

?他们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顾城丨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睡前回复“晚安”,

每日〖晚安书摘〗陪你入梦,念好。

留言区互动:萧红。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bh/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