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语新青年专刊》
年7月16日第期
班俊英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编
目录
◎从《回忆鲁迅先生》看孤独寂寞的行者——萧红
包钢实验中学张静◎文学作品阅读“美”之初探
包七中王素红
◎跟着《骆驼祥子》学环境描写(二)
包二十九中学许豆豆
◎抓住文本特点提高说明文复习效率
包头市第二十九中学闫丽
---※※※※※---
从《回忆鲁迅先生》看孤独寂寞的行者——萧红
包钢实验中学张静
萧红的一生是从异乡到异乡的孤单旅程,萧红的作品是她孤独人生的寂寞独语。
萧红擅长回忆,也酷爱回忆,命运把她折磨成一个孤独者,唯一真正属于她的只有自我回忆,她一无所有,但她却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她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是自我回忆。萧红的内心是极其寂寞的,但她对温暖的渴求又是奋不顾身的,她不断在寻求温暖,在对童年的自我回忆中,对故乡的深沉眷恋中,她投入了全部精力和全部感情,这她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她赖以生存和写作的源泉。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写了两次萧红去鲁迅家做客鲁迅相送的情景。第一次在夜里谈论了很多,过了十二点便没有电车了,于是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就请萧红多坐一会。一点钟以后,许先生送萧红到门口,鲁迅先生还特意嘱咐许先生一定让萧红坐小汽车回去,还要许先生付车钱。萧红的第二次在做客是年10月1日,萧红也是与鲁迅先生畅谈到将近十二点才欲离开,那天夜里还下着小雨,鲁迅先生却非要送到铁门外面不可。站在铁门外面,鲁迅先生指着隔壁写着“茶”字的大牌子,让萧红下次来记住茶的旁边九号。这两次相送,都是深夜,“弄堂和街上黑洞洞的”,萧红独自一人,“踏着方块的水门汀,走出弄堂”,没走几步,她又回过身去,看院子里边那一排黑洞洞的房,留给我们一个孤独、寂寞,独自走在路上的身影。
回看萧红的一生。她幼年失母,尽管有祖父相伴,但受到父亲和后母的漠视。长大后,因婚姻问题与家庭决裂,流落街头。在爱情中,无论是王恩甲、萧军还是端木都没有给她一个可靠的归宿。她失家、失子、失爱,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身心交瘁,她说:“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但这也成为其日后进行文学创作的题材宝库,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她的作品溶进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正是她颠沛流离、寂寞痛苦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萧红的作品是她孤独人生的真实写照。她的大部分名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往往没有核心的人物,也没有完整的情节,形式散漫,而以情感为脉络,这也成为了萧红的独特风格。
纵观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是萧红写给自己的,是她在生命处于低潮时候的灵魂独语,《生死场》是萧红到上海后回忆自己在哈尔滨的飘渺生活,《祖父死的时候》回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父,《家族以外的人》回忆有二伯。
在这些寂寞的独语中,透出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对祖父的依恋、对家的渴望。萧红怀着“永恒的憧憬与爱”,用文字抵挡终生无以排遣的荒凉、落寞,沉浸于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中,她用生命回忆,用生命写作,书写自己年轻生命的传记,亦成了她美好生命的绝唱。
---※※※※※--
文学作品阅读“美”之初探
包七中王素红
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简而述之,文学作品相对一般课文来讲,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美——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意境美。如:
冰心的《观舞记》,一篇如诗似画的优美散文。作家当年以她那清词丽句,绘声绘色地记下了这两位年轻舞蹈家的风姿,随着她那深情的赞美,又唤起了我们对那美好夜晚的回忆。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以颇为作难的设问,引出的四个排比的假设句中,用准确而调和的色彩,勾画出这一对舞蹈家的“变幻多姿的旋舞”、“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以及她们“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可是,作者对这些饱含情意的艺术语言,用来表达她心头的惊喜,似乎尚感不足,她又重新设喻,用婴儿的纯真双眼,突然看到“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以这些鲜活的形象,来描画她心中所得的总的印象,和她的“满心的欢喜和激动”。
倘若我们把文章的第一部分比之为中国画中的写意,因为它的用笔是这样简练,而又如此形神兼备地点染出了作品的意境,那么,这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视之为工整细致的工笔画法了。
你看,作者用她那丹青妙笔,细腻地描绘了台上的装置和它所氲氤的静穆气氛之后,又给我们刻划了舞蹈家出台亮相时的那美妙的一瞬:她似乎是低头合掌来到台口,那绚丽的服装正让人耀眼,她缓缓抬起头来,以她那“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把全场的观众的视线吸引过去。人们屏住呼吸,一切赞叹、欢呼,全然缄默于胸,深恐任何一丝声响,会把这位再生之光惊逝。
作者,就这样用鲜亮的语言,细腻的感触,深切的情感,描绘出了如诗如画的意境。
再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朱自清的《春》之所以漂亮动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朴实、隽永的语句,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与作者共享春天的乐趣,同赏山川的风姿。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上说,平易好懂,从修辞上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有浓厚的抒情味。
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特点。
不仅有语言的美,还有结构的美、情感的美、意境的美——《春》一文,以“盼春”起笔,然后巧妙地构建了几幅图画来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最后又用三个比喻来赞春。笔触清新亮现,结构工整而灵动。营造了浓浓的春光无限美好的意境。
初中课本中选录的,具有无比美感的文学作品实在是数不胜数——散文作品: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朱自清的散文《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小说作品:契诃夫的《变色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都德的《最后一课》……;诗歌作品:冰心的《纸船》、泰戈尔的《金色花》、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这些作品,都各具独特的语言美。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
跟着《骆驼祥子》学环境描写(二)
包二十九中学许豆豆
四、整句与散句结合使用,用句式的变化来描绘环境的恶劣。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这部分内容作者将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交替使用,有节奏,有条理,有气势,有变化,干净利落,生动活泼,把祥子在暴雨下的“挣命”写得历历在目。
五、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使用动词并结合修辞手法,有效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
如“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像精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么样了!”
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撕碎、揭净、唱、叫、吼”等动词将风人格化,写出了风的强大和风速的快,表现了祥子的坚强,衬托了祥子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人物的情感与眼前的景色结合起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如“远处亭阁暗淡的带着些黑影,静静的似冻在湖上,只有顶上的黄瓦闪着点儿微光。树木微动,月色更显得微茫;白塔却高耸到云间,傻白傻白的把一切都带得冷寂萧索,整个的三海在人工的雕琢中显出北地的荒寒。到了桥头上,两面冰上的冷气使祥子哆嗦了一下,他不愿再走。平日,他拉着车过桥,把精神全放在脚下,唯恐出了错,一点也顾不得向左右看。现在,他可以自由的看一眼了,可是他心中觉得这个景色有些可怕:那些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都寂寞的似乎要忽然的狂喊一声,或狂走起来!就是脚下这座大白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象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这部分内容是祥子被假装怀孕的虎妞找到的那个夜晚,当虎妞告诉他她怀孕了时,祥子的所见所感。此时,他眼前所见的这所有景物都是他内心的写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祥子内心的痛苦、无助、绝望却又无法摆脱的情感。
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不仅能把这十二部名著读懂读透,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法技巧,借他山之玉来雕琢自己的文章,那么写作将会随着阅读实践的不断深入而获得提高。
---※※※※※---
抓住文本特点提高说明文复习效率
——八年级下册说明文单元思考探究题目汇总
包头市第二十九中学闫丽
01《大自然的语言》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2.阅读1-3段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3.请根据第3段中的内容概括,什么是物候学。
4.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6.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7.结合说明文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赏析下面的句子。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年至年10年平均同年到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0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两篇文章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3.说明语言具有准确性,试从文中举例说明。
03《大雁归来》
1.阅读本文,你了解了关于大雁的哪些知识?
2.“我们”这个词在文中共出现了十多次,如“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是简要分析。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04《时间的脚印》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3.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说明各种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说说题目“时间的脚印”的含义。
6.试分析以下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7.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8.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从文中举例说明。
9.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顾问:刘恩樵
责任编辑:刘畅
文字编辑:李珊珊张梦娇
美术编辑:姚莉娜王媛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